“我敢炸坦克!”是他的入党誓词!
发布时间:2025-09-04 11:16 浏览量:5
当抗日的硝烟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散去
那些曾在烽火战场上
浴血搏杀、誓死护家国的英雄们
并未停下守护的脚步
有的褪去征袍与戎装
转身选择了另一条守护之路
投身公安事业
以藏蓝为甲
继续守护一方安宁
他们中许多人的后代
也循着先辈的足迹
将滚烫的热血
续写在建设平安中国的征程中
用青春与担当
接过先辈手中的 “接力棒”
今天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我们穿越烽火岁月
感悟那不可磨灭的抗战精神
他15岁参军歼日寇
15岁参军,20岁转警,亲手搭建起厦门公安的第一条通信“生命线”——他就是厦门市公安局离休民警刘瑛。
1930年出生于山东寿光农村的刘瑛,15岁便加入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一次上战场就跟随部队歼灭日军30余人。此后,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福建等战役中,都有他冲锋的身影。
采访中,刘瑛身着老式警服,胸前的奖章每一枚都藏着枪林弹雨的记忆。刘瑛指着“解放华中南”银色纪念章,感慨道:“那三年最苦,白天躲敌机,夜里行军60公里,冬天衣服被汗水打湿,冻得刺骨,每天两顿小米粥就着大葱果腹。”
在解放福州时,刘瑛的胳膊骨折了,他咬牙吊着胳膊继续战斗,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1954年,刘瑛转业到公安队伍后,成为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民警。当时公安机关科技通信能力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实战需要。他便带队去学习无线技术,回来后自己动手组装设备、架设信号塔。
从此,厦门公安有了自己的“神经中枢”,电台首次传出漳州、泉州的声音,通过有线无线协同,实现“打开对讲机就听到”的即时联络。
他从“油印小哥”
到公安局局长
对于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速平原大队退休民警聂黎明而言,祖父聂巨庭是他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人。
1934年,山东德州禹城青年聂巨庭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本可安稳度日的他,被“七七事变”的炮火点燃报国热血。1937年6月,他与9名教师及18名学生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改组为“禹城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聂巨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学校西南方向的庙堂里藏了一台油印机,秘密印制抗日宣传材料,大家亲切地叫他“油印小哥”。
1938年5月,鲁西北特委以“青救会”为基础成立了“第129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初创时期,经费匮乏,聂巨庭捐出教书攒下的全部津贴,又从家中背来粮食支援。同年7月,他与战友李长瑞骑自行车穿越日伪封锁线,借大雨躲过了日军的盘查点,从夏津运回40套八路军军装和50枚手榴弹。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1939年琉璃寺突围战中,工作团几乎全军覆没。聂巨庭强忍悲痛,随禹城县委书记王克寇重建队伍。同年8月,重组的武装工作团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特务第三大队”(简称“三大队”)。一次战斗中,“三大队”全歼伪军骑兵连,缴获50余匹战马。聂巨庭被任命为“三大队”骑兵连指导员,他带着战士们训练,“三大队”骑兵连很快形成了战斗力,在聂巨庭的带领下立下赫赫战功。
1946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后,聂巨庭被任命为齐禹县公安局局长。此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常常工作至凌晨。他指挥公安队伍配合野战军解放晏城,活捉国民党旅长李连祥。
1947年5月20日,他在齐禹县杨圈召开万人公审大会,控诉伪首李连祥及其帮凶,处决40余名汉奸匪首后,终于支撑不住病体倒下了。
1948年7月,聂巨庭病逝,年仅30岁。那条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军毯,陪伴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从油印传单的热血青年到守护正义的公安局局长,他用三十年短暂而壮烈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永不熄灭的生命赞歌。
百岁老兵、老民警朱兰恩
的峥嵘岁月
1939年开春,一队日本侵略者窜进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全村百姓躲进了山里,等再次回村时,已是满目疮痍。
“那天日寇扫荡后没多久,又一队军人进村,他们帮助邻居大娘灌满水缸,又把院子扫干净。村长告诉大家,这是八路军。”朱兰恩回忆着当时的场景。
朱兰恩,1926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少年时的他为八路军送过鸡毛信,在得到第一枚奖章后,立志加入八路军。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战士,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做过领导警卫员,和平年代又投身到人民公安事业,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冲锋在前。
在一次冲锋前夕,朱兰恩提出要入党。连队指导员说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敢不敢炸敌人的坦克,二是敢不敢炸敌人的碉堡。“我敢!”朱兰恩脱口而出。
冲锋号响起,朱兰恩背着炸药包冲在最前面。爆破筒塞进坦克履带的瞬间,子弹擦着他耳边飞过。没多久,新党员名册上多了个滚烫的名字——朱兰恩。
1954年早春,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当时,朱兰恩就在现场负责警卫工作。如今,该处地点已经设立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供后人参观、学习。
2005年秋天,当孙子朱峰把警官证捧到面前,80岁高龄的老公安朱兰恩掏出老花镜,手指在国徽上反复摩挲,“真好!真好!要团结同志、虚心学习,更要注意安全。”见孙子点头,他又补充道,“遇到事该冲得冲!”
如今,朱峰已是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他牢记爷爷的叮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守护百姓平安。
他是“陈庄惨案”中的不朽丰碑
在太行山脚下,坐落着一个英雄的村庄——南陈庄村(当时称为陈庄)。在抗日战争时期,陈庄是晋察冀一分区的重要根据地,还曾是震惊晋察冀边区的“陈庄惨案”的发生地。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河北省徐水县委书记刘化南、徐水县公安局局长辛力壮同志壮烈牺牲,县长刘萍重伤被俘,于狱中绝食7天,最终以身殉职。
在“陈庄惨案”战斗中,辛力壮局长和刘化南书记分开后,撤退至一个叫车网地的地方。辛力壮因腿部中弹无法跑动,便用驳壳枪击毙了两名靠近的敌人。当子弹耗尽,他从冲上来的敌人手中夺过一把三八大杆枪,刺死两名靠近的敌人。后来,枪在搏斗中折断,他又解下从腰间的武装带,继续同敌人顽强抵抗。当时,十几个敌人围住辛力壮局长进行劝降,他宁死不屈、殊死搏斗,结果被敌人残忍杀害……
战斗结束后,村民见到辛力壮局长的腹部被敌人用刺刀挑开,肠子流了一地……村民含泪把辛力壮局长安葬在车网地的地头。1987年,村里修建烈士陵园,辛力壮局长的英灵终于得以安息。
领袖之师与小战士的军礼
姚持(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曾向儿女们讲述过一段延安时期的难忘经历。
姚持的女儿姚虹。
1940年冬季至1943年春季,姚持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一天,他正在值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来人是毛主席非常尊敬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徐老当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院长。徐老先生神情焦急地说:“我的毛驴丢了。”延安时期,毛驴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姚持赶忙了解情况并做了记录,安慰徐老说:“您放心,我们会立刻组织人去找,一定能找到的。”徐老听后,焦急的神情缓和下来,起身亲切和蔼地握住姚持的手说:“小同志,谢谢你了!”姚持送徐老走至大门口时,徐老突然转身,给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姚持赶忙回敬了一个军礼……
姚持。
每次回忆这件事情,姚持都会感慨:一个毛主席很尊敬的老师,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一个德高望重、受陕甘宁边区人们爱戴的老前辈,竟然为这么一件小事向一个小战士行军礼。当时,徐老64岁,姚持21岁。
徐老平等待人、谦逊和蔼等优秀品质感染并激励了姚持,他说,一定要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和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一顿饭一双袜
是奶奶最骄傲的事
在辽宁省本溪市警察协会韩秀峰同志(原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分局民警)的记忆中,始终珍藏着一段由奶奶孙万荣老人口述的往事。他的家族与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之间,曾有一段难忘的交集。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于1929年7月被中共中央由上海派到东北。老百姓对杨靖宇的东北抗日联军都称为红军,称杨靖宇为“杨司令”。韩秀峰的爷爷韩成志有两个弟弟——韩成山、韩成业,他们是杨司令麾下的红军战士。解放初期,韩秀峰家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军家庭”。
孙万荣老人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往事,就是给杨靖宇做过饭,补过袜子。一年春天,当了指导员的韩成山领着杨司令和队伍中的十几人来到家里,家人连忙杀了一头猪招待这些抗日英雄。孙万荣老人说:“杨司令是个大个子,皮肤挺白的,大眼睛,不爱说话。”饭后休息的时候,杨靖宇自己补起了袜子。孙万荣老人赶忙上前,尽管杨司令百般推辞,她还是抢过来把袜子补好了。
解放后,孙万荣老人听说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牺牲了。说到这,孙万荣老人的神情中满是悲痛和崇敬。
韩成业随“四野”解放广州留影。
后来,韩成业在“四野”当连长,一直南下打到海南岛才转业回乡,于1963年病故,享年47岁。他有一张在广州的照片,是留给女儿仅有的影像。
岁月变迁,忠诚未改
英雄老去,精神长青
致敬,是为了永不遗忘
在这场跨越时代的无声接力中
守护家国的初心与信仰
始终在血脉中滚烫传承
英雄的故事不会有终章
因为每一个珍惜并捍卫这和平的人
都在续写它的下一页
这盛世,如您所愿!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