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一般纪律锻造铁一般队伍
发布时间:2025-09-05 20:32 浏览量:7
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站在井冈山西南的荆竹山雷打石上宣布三条纪律,后来又在桂东县沙田村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立下我军的“第一军规”。
97年后,驻守于此的武警湖南总队郴州支队桂东中队官兵,始终以“第一军规”为尺,在履职担当间彰显本色,在纪律熔炉里锤炼作风,在爱民实践中传递温暖,用忠诚续写着“军规传人”的时代荣光。
听令景从的忠诚担当
演练场上,急促的哨声刺破晨雾。“突发森林火灾!”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桂东中队官兵携装集合仅用时4分20秒,比规定时间提前近5分钟。耀眼的成绩背后,是“模块化携行法”的精准落地——每件装备都有固定编号和位置,正如中队长阳磊常说的:“军规第一条‘行动听指挥’,早就刻进了战士的骨子里。”
桂东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地形复杂、气候多变。2010年6月,沤江河水位超警戒线2米,县城出现严重内涝。在机械设备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官兵们跳进齐腰深的洪水,历时七天七夜肩挑手扛清理塌方体,为救援设备开辟通路。老乡们望着他们磨出血泡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这是当代愚公!”
2021年6月,桂东遭遇百年一遇暴雨。沤江镇三洞村山体滑坡,泥浆裹着巨石冲毁道路,60余名群众被困。时任中队长盘征芳的吼声穿透雨幕:“党员骨干出列!”官兵冒死突进塌方区,在摇摇欲坠的房梁下背出一名骨折妇女,蹚过齐胸泥流转移祖孙二人,当最后一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一名婴儿已在盘征芳的背上安然入睡……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近年来,中队完成武装巡逻1200余次,参与抢险救灾23次,处置突发事件17起。荣誉室里,32面锦旗与“第一军规”版画交相辉映,每一面都绣着百姓的由衷称赞。
融入骨髓的纪律基因
2025年4月1日,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正式施行首日,中队组织军容风纪检查。中队长阳磊逐人丈量头发长度,发现上等兵小陈的发梢超出标准。他当即安排理发员修剪,并将理发室开放时间由每周一次调整为每日课余。下士汪明爽在班务会上说:“现在摸头发就像摸条令的刻度,时刻提醒自己规矩丝毫不能松。”
军容风纪的严丝合缝,是纪律意识的外在彰显;日常管理中对细节的坚守,是条令精神在生活中的延伸。在中队,他们坚持教育先行,筑牢思想“防火墙”;采取疏堵结合,打好管理“组合拳”;通过多点共促,共筑安全“防护网”。列兵小赵曾因超时用手机被提醒,他在反思中写道:“条令给了使用自由,也给了自我约束的责任。”
走廊的展板上,“学条令、守规矩、正秩序”9个红字格外醒目;中队每月一期的小报,记录着各班遵规守纪的经验和心得……在中队,条令的每一项细则都化作官兵日常的举手投足,“第一军规”的基因在新时代纪律熔炉淬炼中熠熠发光。
血浓于水的军民深情
沤江桥头的老树下,“兵妈妈”钟阿姨的茶盘里又飘来云雾茶的清香。每年新兵下队,她都会带着乡亲们拦在这里——从20年前的“拦门酒”到如今的“拦门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真心。“部队有规定,孩子们守纪律,咱不能让他们犯难。”这碗茶,承载的是村民们对官兵的尊重和爱戴,是中队坚持维护遵规守纪传统的生动写照。
2024年盛夏,文书干澄宇着军装外出办事,在“周记米粉”餐馆用餐付款时,店主藏起收款码,执意不收钱。由于身上没带现金,他便记下店名,辗转半月执意归还了10元米粉钱。“这是传统,是纪律。”在桂东革命老区,这样的“盛情难却”并非个例——官兵着军装打车、买水果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甜蜜烦恼”。对此,战士们约定,外出不着军装进店消费。“纪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对人民的深情守护。”法纪教育课上,干澄宇这样向官兵们阐释。
桂东革命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五元纸币静静诉说着往事。1998年,中队平整靶场时弄断了村民罗树坤的簸箕提手。中队时任指导员王世红冒雨送去五元赔偿款,这位八旬老人望着战士的背影说:“真像当年的红军。”如今,老人已不在,这张钞票成了中队官兵践行“第一军规”的时代见证。2010年,得知退役军人、驻地副食品供应商黄双桥想以低于市场价、不计成本利润的方式“慰问”官兵,中队党支部连夜召开会议,不仅按市价重签合同,还凑齐差价送到他手中。“绝不让百姓吃亏”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官兵用行动坚守的承诺。
中队以“爱民如父母、守纪如铁石、履职如泰山”的姿态,在“第一军规”纪念碑见证下筑起一道钢铁长城,自建队以来连续75年执勤无事故,37次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和“‘四铁’先进单位”,1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14次。
作者:武警湖南总队 谢凌、颜逸涛
1、
2、
3、
4、
5、
主 办: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监 制:姚洪华
主 编:王 文、赵冰晶
编 辑:别 特
邮 箱:wjxin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