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比卫青成名还早的飞将军,究竟有多难封侯?
发布时间:2025-09-06 09:22 浏览量:7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前夕。64岁的老将军李广跪在汉武帝面前,泣血请求:“臣年少就与匈奴作战,如今终于有机会对阵单于主力,愿为前锋,誓取单于首级!”
然而命运又一次跟他开了玩笑。
因为这次本应是他最后封侯机会的战役,却让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那么比卫青年长20多岁的李广,为什么始终与侯爵无缘?
今天让我们透过历史迷雾,看看这位传奇将军的坎坷人生。
李广的军事生涯起步极早。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19岁的李广就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很快因善射闻名全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就连汉文帝都曾感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同时这句话也成魔咒般的成为李广一生命运的预言。
到汉景帝时期,李广已经成长为边关名将。
他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七郡太守,足迹遍布整个北方边境。
匈奴人对他又敬又畏,尊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进犯他守卫的边境。
这个称号比卫青、霍去病的成名早了整整一代。
如果我们客观统计李广的战绩,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
一是赫赫战功:他曾经参加大小战役70余次;历任七郡太守,边防稳固;
不但个人勇武无敌,射术精湛;且深得士卒爱戴,身先士卒。
二是致命败绩:首先是公元前129年,出征匈奴兵败被俘(后逃脱);
其次公元前121年,迷路失期,未能参加决战;
最后是他多次战役伤亡过大,功过相抵。
通过查阅汉代封侯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硬性标准:“论功行赏,斩首虏多少为率”。
纵观李广一生,虽屡建奇功,但缺乏一次决定性的斩获。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原因,我认为李广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是军事变革的缩影。
他擅长的是传统骑射战术和个人武勇,而汉武帝时期已经开始转向大规模兵团作战。
不信,你可以来看看卫青、霍去病的成功,他们靠的是全新的作战模式:
大兵团纵深穿插
多路协同作战
完善的后勤保障
比如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就是典型战例。
卫青率领5万骑兵,分兵数路,深入漠北2000余里,一举击溃匈奴主力。
这种作战方式需要严格的纪律和协同,而李广更习惯发挥个人能动性的传统战法。
司马迁评价他“行无部伍行阵”,所以李广虽然得士卒心,但不利于大规模作战。
最主要的是李广一生都充满了戏剧性的错过:
第一次机会:公元前121年,他率领4千骑兵遭遇匈奴4万主力,血战两天等待援军。结果援军未至,功败垂成。
第二次机会: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前被任命为前将军,临战却被调往东路,最终迷路失期。
最令人唏嘘的是,就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前,望气先生王朔问他:“将军想想,可曾做过什么悔事?”
李广说:“我曾任陇西太守,诱降800羌人后杀了他们,至今悔恨。”
王朔叹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为什么两千年来人们始终为李广抱不平?
或许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能力却得不到认可,有功劳却得不到回报,努力一生却总差那么一点运气。
我们可以用唐代诗人王维的《老将行》中的诗句来道出这种共鸣。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站在长安城头,64岁的李广最后望了一眼他守护一生的山河。
他拔出佩剑,引剑自刎。至死,他都没有等到那个梦寐以求的侯爵封号。
但历史给了他比侯爵更珍贵的东西——千古同情。
最后,我认为这或许就是司马迁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为李广立传。
也是为什么“李广难封”能成为跨越两千年的文化符号的原因。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李广传》,中华书局,1962年
2.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3. 孙家洲《汉代封侯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5.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6. 陈曦《汉代军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 王子今《匈奴经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