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湖北的15位冷门名将:1李庭芝,2王聪儿,3熊廷弼

发布时间:2025-09-08 21:00  浏览量:4

李庭芝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湖北随州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忠诚”二字做了最悲壮的注脚。

当时元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南宋江山风雨飘摇。李庭芝被任命为两淮制置使,负责镇守扬州这座江北重镇。他就像一颗钉子,死死钉在元军南下的路上。元军主帅阿术率重兵围攻扬州,李庭芝带领军民拼死抵抗,屡次击退元军的进攻。这一守,就是一年多,让不可一世的元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期间,元军还抓了他的部下,送到城下劝降。李庭芝丝毫不为所动,在城头慷慨激昂地训话,激励士卒,誓与扬州共存亡。后来,南宋朝廷投降了,太皇太后谢氏和小皇帝都下了诏书,命令他放弃抵抗。李庭芝登上城头,对使者悲愤地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我只接到守城的诏书,没接到投降的诏书!)

最后,扬州城弹尽粮绝,实在守不住了。李庭芝才率残部突围,想去福建继续抵抗。不幸在转战途中被元军俘获。元军主帅阿术敬他是条汉子,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李庭芝轻蔑一笑,昂首挺胸,从容就义。他用生命,为那个屈辱的时代,守住了最后一点骨气。

在清朝嘉庆年间,咱湖北襄阳出了一位震动朝野的奇女子——王聪儿。她可不是什么大家闺秀,而是江湖艺人出身,从小跟着父亲跑马卖解(杂技表演),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性格豪爽,巾帼不让须眉。

后来,她嫁给了襄阳白莲教首领齐林。清朝中期,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白莲教就以“官逼民反”为口号,秘密组织百姓,准备起义。不料计划泄露,齐林被官府杀害。

丈夫的死没有吓倒王聪儿,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时年只有20岁的她,穿上孝服,剪下一绺头发摆在丈夫灵位前,发誓要替他报仇。她被众人推举为“总教师”,接过丈夫的大旗,在襄阳黄龙垶正式誓师起义!

她率领的义军主体全是活不下去的农民、流民,她本人武艺高强,善于指挥,部队纪律严明,很快发展到四五万人,成为白莲教起义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她转战于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屡次击败清军,打得清廷焦头烂额,消耗了清朝巨量的军费,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虽然最后在郧西县阎王碥被清军包围,寡不敌众,她宁死不屈,跳崖壮烈牺牲,年仅22岁。但她一位民间女子,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其勇气和魄力,堪称惊天动地。

熊廷弼是明末名将,湖北江夏(今武汉)人。他是个文武全才,有胆有识,是明末难得的实干家,但他的结局却异常悲壮。

明朝末年,辽东的后金(后来的清)崛起,成了心腹大患。朝廷第一次派他去经略辽东,他一到任就整肃军纪,修缮城池,打造军械,采取稳固防守的策略,很快就把局势稳定下来。但朝中的言官却攻击他“怯战”,把他给弹劾罢官了。

他一定,接任的人胡乱指挥,导致明军惨败,沈阳、辽阳等重镇全部丢失。朝廷没办法,只好再次请熊廷弼出山。可这次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不懂军事却爱瞎指挥的巡抚王化贞,两人意见根本不合。结果王化贞轻敌冒进,导致广宁惨败,明朝在辽东的局势彻底崩溃。

战败的责任本该由王化贞承担,但当时掌权的宦官魏忠贤因为熊廷弼不肯巴结他,就把所有罪过都推到他头上。最终,这位一心为国、屡次挽救危局的统帅,竟被判处死刑,传首九边(将他的头颅在九个边防重镇传递示众)。

熊廷弼的悲剧,是明朝末年党争误国、自毁长城的典型。他有能力、有抱负,却无法挽回一个王朝倾覆的命运,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费祎是湖北江夏(今孝感云梦)人,是蜀汉后期的重要支柱。他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他最大的特点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守成和调和。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矛盾不少,尤其是大将魏延和长史杨仪,闹得不可开交。是费祎站在中间,左右调和,才没出大乱子。后来蒋琬主政,他作为副手,两人配合默契,共同支撑起了蜀汉的局面。

他当政时,不像诸葛亮那样连年北伐,而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努力发展经济,让饱经战乱的蜀国百姓能喘口气。他性格开朗随和,家里不积攒财产,儿子都布衣素食,出门不坐车,和百姓一样步行,非常清廉。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好人却死在了刺客手里。公元253年春节,他在汉中汉寿办酒席,欢庆新年。大家都喝高了,放松了警惕。投降过来的魏国将领郭循突然拔出匕首,将他刺死。费祎的去世,是蜀汉巨大的损失,从此蜀汉再也没有能统筹全局的宰相之才,国势急速下滑。他就像蜀汉这架机器的优质稳定器,他一没,机器就开始散架了。

黄盖是湖北零陵泉陵(今属湖北)人,东吴的三朝老臣。大家最熟悉他的,就是《三国演义》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但历史上的黄盖,可远不止于此。

他早年就追随孙坚起兵,是东吴政权的元老级人物。他不仅作战勇猛,更难得的是有勇有谋,尤其擅长管理地方。东吴占领的地方,凡是难以治理的县城,大都派黄盖去当县长。

他去哪里,就先整顿官吏,申明法纪,效果非常好。最有名的是石城县长,当地的官吏欺上瞒下,非常难管。黄盖一到任,就杀了两个为首的恶吏,全县震惊,从此政令畅通。他还很会打仗,赤壁之战后,他又去平定武陵蛮的叛乱,仅凭五百人就攻破了叛军城池,堪称智勇双全。

所以,黄盖不光是那个挨打的“演员”,他更是一位有丰富地方治理经验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全能型人才,是东吴政权不可或缺的基石将领。他从孙坚时代一直干到孙权时代,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将,为东吴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廖化是湖北襄阳人,在《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歇后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好像他是个凑数的。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廖化,堪称蜀汉政权的"活化石",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他最早在关羽手下做主簿,关羽兵败被杀后,他被抓到东吴。但他心系蜀汉,居然想出一个绝招——装死!然后带着老母亲昼夜西行,历尽艰辛,终于在秭归遇到了东征的刘备。刘备见到他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宜都太守。

从此,他成为蜀汉军中一员踏实稳重的将领,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几乎每一场大战都有他的身影。他不像关张赵马黄那样光芒万丈,但就像一块可靠的基石,默默积累战功,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这可是蜀汉的最高军阶之一了。

他的一生,见证了蜀汉从建立到强盛再到衰亡的全过程。蜀汉灭亡后,他与后主刘禅一起被迁往洛阳,途中悲愤交加,病逝。他不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但绝对是一位忠诚可靠、经验丰富的宿将,是蜀汉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冯京是湖北江夏(今武汉)人,他最传奇的不是战功,而是他的科举成绩——他是宋朝极少数的"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郎!但他不只是个文弱书生,在军事上也很有建树。

他中状元后进入官场,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被派往西北前线,担任陕西四路马步军都总管,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军区司令职务。他在任上整顿军备,加固城防,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为巩固西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冯京看到新法执行中的许多弊病,敢于直言反对,因此被排挤出朝廷。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深受军民爱戴,西夏人甚至下令:"千万不要在冯京管辖的地方惹事生非!"

他晚年回到朝廷,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成为朝廷重臣。冯京的一生,文能状元及第,武能镇守边疆,刚正不阿,文武双全,是宋代士大夫"出将入相"理想的完美体现,在湖北历史上的文化名将中独树一帜。

朱然是湖北公安人(原籍浙江,但在湖北公安长大),他是东吴政权的中流砥柱,但与周瑜、吕蒙这些巨星相比,他的知名度就低多了。

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当时东吴主帅陆逊任命他为前部先锋,负责防守江陵一线。刘备大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但打到朱然防守的江陵城下,却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朱然临危受命,沉着应战,面对数倍于己的蜀军,他坚守城池长达半年之久,为陆逊实施火攻计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夷陵之战后,他因功被封为当阳侯。后来曹魏大军进攻东吴, again 是朱然坚守江陵,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威震敌国。

他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是东吴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特别难得的是,他虽居高位,但一生清廉,去世时孙权亲自为他素服举哀。他与孙权是同窗好友,深得信任,为东吴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东吴阵营中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

杨洪是湖北犍为武阳(今湖北境内)人,他是蜀汉政权一位非常重要的地方军事长官,虽然名气不大,但作用关键。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的豪强雍闿等人发动叛乱,还勾结东吴,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在准备北伐前,必须首先解决南中的后顾之忧。

杨洪当时是犍为太守李严的功曹,他敏锐地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向诸葛亮建议立即出兵平叛,否则后患无穷。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发现他是个人才,破格提拔他为蜀郡太守。

杨洪不负众望,在诸葛亮南征期间,他坐镇成都,负责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为前线提供了坚实保障。南征结束后,诸葛亮北伐, again 是杨洪在后方统筹粮草军需,成为诸葛亮最信赖的"后勤部长"。

他虽然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但他在战略谋划和后勤保障方面的才能,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杨洪这样可靠的后方大管家,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将更加艰难。

明末天下大乱,流寇四起。在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有一位不太为外人所知,却让家乡父老铭记至今的守城名将——皮有年。

他本是当地卫所的军官,在张献忠等流寇大军如蝗虫般扫荡湖广之际,许多州县望风而降或一攻即破。但皮有年镇守的蕲州,却成了一根难啃的硬骨头。他团结军民,修缮城墙,囤积粮草,硬是凭借一座孤城,多次击退了农民军的猛烈进攻。

最惨烈的一战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大军压境,志在必得。皮有年深知敌众我寡,但仍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全城军民日夜血战,给予敌军重大杀伤。无奈实力悬殊,最终城破。

城破之后,皮有年宁死不降,率领残部与敌军展开惨烈的巷战,最终力战殉国。他的壮烈牺牲,使得蕲州城虽破,但气节不堕。

郝摇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草莽气息。他本是陕西人,早年是李自成农民军中的一员骁将,因作战时常摇旗冲锋,故得此名。李自成兵败后,他的部队流落至湖北、湖南一带。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郝摇旗做出了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抉择:他没有降清,也没有继续为寇,而是接受了南明政权的招安,转而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清事业中。他率部与何腾蛟、堵胤锡等南明督师合作,在湖南等地屡次重创清军。

他作战极其勇猛,尤其在野战中以骑兵突击见长,让清军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成为李来亨部“夔东十三家”抗清武装的重要将领之一,以湖北兴山县的茅麓山为基地,坚持抗清长达十余年。

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集结重兵围困茅麓山,郝摇旗与李来亨等人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李来亨全家自焚殉国,郝摇旗也在最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在明末那位桀骜不驯、拥兵自重的大将左良玉的阵营里,有一位来自湖北的猛将——王允成。他是左良玉的心腹爱将,以作战勇猛、治军严厉而著称,是左良玉横行中原所依赖的“铁拳”。

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王允成常常担任先锋,屡立战功。左良玉的部队军纪不佳,但王允成的部队相对而言是其中最能打仗的一部。他参与了明清之际中原地区的多次重大战役,是明末军事舞台上一位活跃的实力派将领。

然而,他的命运也与左良玉紧紧捆绑。当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顺江东下,企图干预南明弘光朝政时,王允成是其重要的军事支柱。左良玉病死于途中后,其子左梦庚率军投降清朝,王允成也随之降清。

关于他降清后的记载不多,其晚节不免有亏。但他作为明末湖北籍将领的代表,其前半生征战沙场的勇武,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乱世之中湖北军人的风貌。

徐勇是明末清初的湖北籍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明将到降清,最终又为清朝战死的复杂转变,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最初是明朝的左良玉部将,与王允成类似。左梦庚率军降清时,徐勇也在其中,从此成为清军将领。清朝重用他,让他镇守湖南重镇长沙。在清朝平定湖南的过程中,他出力甚多。

然而,他最终却以一种极其壮烈的方式结束了一生。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大将李定国发动反攻,率领大军围攻长沙。时任清军长沙总兵的徐率部拼死守城。战斗异常激烈,徐勇亲临前线,被南明军的炮弹击中,重伤而死。

他最终是为清朝战死的,因此被清朝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忠勇”。尽管他的身份在民族情感上有些尴尬,但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在城破之际选择了履行守土之责,战死沙场,客观上也算践行了“武死战”的信条。

覃远琎是湖北宣恩人,他是晚清湘军系统中的重要将领。虽然名为“湘军”,但其骨干和中下层军官中有大量湖北籍人士,覃远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出身书生,后投笔从戎,加入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一名普通军官一路晋升,官至广西巡抚、漕运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他最显著的功绩是在担任广西巡抚期间,大力整饬吏治,加强边防,镇压了当地的农民起义,稳定了清朝在西南边疆的统治。后来调任漕运总督,负责至关重要的漕粮北运工作,也做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位从湖北走出去的将领,他在湘军这个巨大的军事政治集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成功转型为一位颇有政绩的地方大员,是晚清时期湖北籍文武全才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