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贺龙“五进彭水” 邂逅美国传教士
发布时间:2025-09-09 08:15 浏览量:8
新重庆-重庆晨报 特约撰稿 王业培
1939年,贺龙在冀中抗日前线。
战争年代,贺龙曾五次进出彭水,在当地留下了诸多故事。其中,贺龙和美国传教士霍华德·史密斯一家的相遇,颇具传奇色彩。
1
贩盐谋生,一进彭水
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受家境所限,他仅在私塾读书五年,便回家务农,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担。
1913年,酉阳水车坪(今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族人贺兴瑞到桑植卖盐,与贺龙结识。年仅17岁的贺龙,在贺兴瑞引领下,赶着骡子踏上了前往彭水郁山镇的道路,开启了他的贩盐生涯。郁山镇的地方势力强大,几乎掌控了当地盐买卖的各个环节。机缘巧合之下,贺龙结识了龚渭清,二人初次见面,便仿佛老友重逢,相谈甚欢,结下生死情谊。
1916年,四川陷入军阀割据混乱局面,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目睹了一幕幕人间惨剧,贺龙的愤慨与日俱增。而桑植县芭茅溪盐税局的所作所为,更让他忍无可忍。盐税局官员们无视百姓疾苦,额外加收盐税中饱私囊,当地百姓和贩盐者恨之入骨。贺龙深知,唯有挺身而出,才能为百姓讨回公道。于是,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手持两把菜刀,率领20多人发起突袭,成功攻取芭茅溪盐税局,缴获了税警的洋枪。此后,贺龙以这些武器为基础,组建队伍,就此踏上了革命征程,开启了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
2
壮大力量,二进彭水
1919年初,贺龙来到酉阳庙溪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彼时,革命形势错综复杂,贺龙深知扩大革命影响的重要性,遂率部下30余人来到彭水善感乡柱香寺(今农纲村)驻扎。为了隐蔽行动,贺龙化名贺竹生,借住在农民田云藻家中。
在善感乡期间,贺龙不辞辛劳,常常带人前往哨口石、罗兴场、鞍子头等地进行革命宣传。他以激昂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改变命运而奋斗。不久,当地青年田亨生、田亨千、田古元等人深受感召,毅然加入了贺龙的队伍,为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时的善感乡以及乌江东岸的石盆、朱家店一带,皆处于当地豪强朱继忠的控制之下。朱继忠手握一支装备有数十条枪支的队伍,势力不容小觑。乌江作为川黔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为保障航道畅通,彭水、龚滩等地商会出资组建了“保商队”,茅田乡的蔡恩潭担任队长。贺龙先后结识了朱继忠和蔡恩潭等人。交往中,贺龙展现出的非凡见识和坚定革命意志,让朱继忠和蔡恩潭敬佩不已,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然而,平静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豪强田时风与朱继忠有血海深仇,见贺龙与朱继忠关系密切,心中顿生嫉恨。他暗中勾结龚滩驻军伍营长,企图攻打贺龙的队伍。好在贺龙警惕性极高,紧急关头,他一面迅速派人向蔡恩潭支援;一面果断带领队伍转移。蔡恩潭得知消息后,率手下与贺龙会合。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成功挫败了田时风的进攻,化解了危机。
这段历史,在当地被称为“龙潭之交”。贺龙在善感乡的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智慧与果敢,也让他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此后,贺龙陆续将当地的武装力量争取到自己麾下,在他的带领下,这些武装力量为保护民众、开展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移防驻军,三进彭水
1922年春,孙中山派遣大本营参议石青阳进入四川劳军。不久后,石青阳担任四川讨贼军第一路总司令,组建川东边防军,自兼总司令,并委任贺龙为川东边防军警备旅旅长。
同年8月,贺龙率领警备旅移防至彭水,部队驻扎在县城的潘家院子。潘家院子的主人潘隆恩,是彭水颇有名气的桐油商人,其长子潘筱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贺龙任命潘筱生为旅部文书兼军需官。彼时,贺龙的姐夫谷青云兼任参谋,其妻刚病逝不久。贺龙便将潘隆恩之女潘永福介绍给谷青云,二人婚后随贺龙一同投身革命。潘隆恩还让次子潘幼生拜贺龙为义父,潘幼生长大成人后,曾担任黔彭联立中学教导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彭水中学任教。
潘隆恩的桐油生意做得很大,拥有自己的油船,常将桐油运往涪陵、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或重庆市区售卖。有时,贺龙部队的士兵就乔装成船员,借运送桐油之机,前往涪陵、万县等地采购军需物资,巧妙避开敌人耳目,保障部队物资供给。
贺龙抵达彭水后,发现当地民众重男轻女现象极为严重。于是,主动与县长徐子和等人商议筹办女校事宜,还慷慨解囊,捐赠银圆400块。同年10月,彭水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娱表演,贺龙观看了表演,他对学生们的才华赞不绝口,捐赠铜圆一千二百吊,用于制作模范学堂(即后来的“女子学堂”)和城南小学的学生制服。
1922年秋,贺龙率部离开彭水,前往涪陵驻防。
4
讨伐贼军,四进彭水
1923年夏,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石青阳为新编第一军军长,贺龙为第九混成旅旅长,参与讨伐依附吴佩孚的川军刘湘、杨森及黔军袁祖铭等势力。
同年4月,贺龙率部赴彭水驻防,因县城被黔军占据,遂驻军郁山镇开元寺。抵达郁山后,贺龙召开各界会议,主张发展盐业、减税降价,却遭遇当地劣绅曾绍阶暗中阻挠,百姓苦不堪言。贺龙设宴质问,席间当众通报盐业产销、价格及利润数据,戳穿曾绍阶的谎言。最终,贺龙令其退还搜刮的民财,此后曾绍阶被迫限制盐价、裁减关卡。
在此期间,贺龙严明军纪:连长阎俊成剿匪时奸淫民女且纵容部下抢掠,经查实后被枪决;收编周日庠部后,发现其仍作恶,遂设宴处决罪首周日庠及曹姓排长,安定地方秩序。
1923年秋,贺龙率20名士兵协助当地猎户,歼灭啃食农民玉米的7头野猪,深受群众爱戴。1924年5月,部队奉命调往黔东时,郁山镇万人夹道送别。民众献上两面锦旗,其上分别题写“经文纬武”“俎豆诗书”。在贺龙率部离去不久,彭水县上八乡民众特意刻了一块德政碑,上书“德媲宗韩”四个大字,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思念之情。1983年彭水县政府按原样复制了德政碑,立于开元寺旁新建的怀龙亭中,以示纪念。
5
战略转移,五进彭水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并派遣大批兵力进攻湘鄂边根据地。艰难形势下,由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抵达桑柘坪,随后驻扎在窦家坝。侦察员传来情报,驻守彭水的是国民党部队一个团,分别在江口、郁山和县城设防,贺龙当机立断,决定突袭彭水县城。5月7日,部队半夜出发,冒着大雨向着彭水县城奔袭而去。5月8日晨,红军分别从盐源沟和统井关向县城发起进攻,将士们英勇奋战,顺利进入县城。紧接着,他们迅速击败绿阴轩、草鞋街、城隍庙等处守敌,此次战斗共俘敌400余人、缴枪300余支。
5月8日,贺龙将司令部设在十字街的真源堂。得知教堂中还有美国传教士,贺龙便在司令部接见了他们。贺龙通过交谈了解到,美国传教士霍华德·史密斯夫妇于1931年4月抵达上海,1933年10月来彭水开展传教活动。霍华德·史密斯一家三口,妻子格特鲁德(埃克瓦尔)·史密斯,儿子雷·史密斯。
当天早上,霍华德·史密斯等人正在晨祷,忽听城内枪声大作。霍华德·史密斯等人赶忙躲进教堂。直到被士兵发现,才将他们安排到二楼房间休息。
贺龙听闻霍华德·史密斯擅长摄影且懂医术,而当时红三军正急需医疗人员医治伤员,便有意邀请他跟随部队,但霍华德·史密斯心存顾虑。贺龙向他耐心讲解红军政策,并派士兵带着他到城内各处,亲身感受红军的言行。霍华德·史密斯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终于放下疑虑,答应跟随部队。不过由于儿子年纪尚小,他希望能派人将妻儿送到武汉传教会。
5月9日,贺龙安排好人员和船只,将霍华德·史密斯的妻儿送往武汉。随后,在仓坝(今彭水一小操场)召开遣俘大会,贺龙亲自向俘虏宣讲红军政策。除少数人领取路费回家外,大多数俘虏毅然加入红军。
5月10日,贺龙率部渡过南渡沱,前往黄家坝进行休整,司令部设在万寿宫。红七师机炮连一排驻在黄学珍家,离开时,在门板上留下一张留言条:“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燃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外出躲避的黄学珍回到家中,看到门板上的留言条,深深被红军的纪律和真诚打动,就将留言条珍藏起来,直到1956年才将这张珍贵的留言条献出。如今,它被保存于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黄家坝完成休整后,红三军经过朗溪,从鸡公岭进入贵州境内。10月,在黔川边境与任弼时、萧克等带领的红六军团胜利会师。行军途中,战士们对霍华德·史密斯关怀备至,休息时贺龙还与他下棋聊天。霍华德·史密斯十分思念家人,跟随部队行军又十分辛苦,心中有了逃跑的念头。后来,他找到机会逃离了部队。贺龙发现后,对他的处境表示理解与同情,并没派人追回。
霍华德·史密斯回到美国后,多次提到与贺龙的这次特别相遇。1980年,霍华德·史密斯的儿子雷·史密斯来到北京,专程拜访了贺龙的夫人薛明,转达了他父亲的问候。这段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情谊,成了一段独特的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