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做过周总理的秘书,后主政四川省,深受人民爱戴,享年96岁

发布时间:2025-05-19 17:38  浏览量:13

杨超,1911 年生于四川江津,其人生轨迹贯穿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的关键历程。这位从私塾走向革命洪流的共产党人,以笔为刃、以政为业,在历史转折处留下深刻印记。

6 岁入私塾的杨超,12 岁转入新式学堂,1926 年考入重庆外语专科学校,在五四运动思潮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 年赴北平求学期间,参与左翼文化运动,1930 年辗转上海,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负责中央苏区与上海地下党的文件传递。1932 年 7 月,因交通员叛变,他在法租界被捕,押往苏州陆军监狱。狱中遭受 23 次刑讯,右耳失聪、肋骨骨折,但始终未暴露组织秘密,直至 1937 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获释。

图片源于网络

出狱后,杨超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留校任哲学教员,专注马列主义哲学研究。1942 年,他撰写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解读》获毛泽东批示:"超之论,深入浅出,得黑格尔精髓,可作全党教材。" 此后,他多次在延安干部培训班讲授哲学,培养理论骨干 300 余人。1945 年重庆谈判期间,他随毛泽东、周恩来赴渝,负责统战联络工作,成功争取重庆实业界人士支持和平建国主张。1949 年,因在西南地区的工作经验,被周恩来调至政务院任秘书,参与《共同纲领》起草工作。

1950 年,杨超主动申请回川工作,周恩来在饯行时赠言:"治蜀需实,唯实可破万难。" 他赴任泸州地委书记,主持完成川南地区土地改革,剿匪歼敌 2.3 万人,建立基层政权 480 个。1952 年起,历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等职,主导筹建西南师范学院、四川医学院等高校,组织编写《四川文史资料丛书》,整理出版古籍文献 120 种。1966 年动荡初期,面对省级机关瘫痪局面,他牵头成立 "生产指挥小组",带领 17 名干部驻守省府大楼,确保全省粮食征购、三线建设项目不停摆,1967-1970 年间,四川粮食产量年均增长 3.2%,维持了基本民生。

图片源于网络

1977 年后,杨超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主持平反冤假错案 1.2 万起,恢复 4700 名干部工作。他推动建立四川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促成香港同胞捐建 23 所 "川港希望小学"。1983 年退居二线后,担任省委顾问期间,倡议设立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牵头编纂《四川通史》,全书 7 卷 300 万字,系统梳理巴蜀文明演进脉络。晚年专注书画创作,其隶书作品《长征组歌》在全国书法展获奖,1998 年举办 "杨超书画展",展出山水画作 80 幅,被美术界评价为 "笔藏风云,墨见精神"。

图片源于网络

2007 年 12 月,杨超在成都逝世,享年 96 岁。逝世前半月,他将毕生积蓄 50 万元捐赠给江津区教育基金会,遗嘱中写道:"吾一生三事难忘:狱中拒诱、延安论哲、治蜀唯实。此三字,可作墓志铭。" 从上海的秘密战线到延安的窑洞课堂,从川南的剿匪现场到省府的指挥岗位,他用近百年人生诠释了 "实" 的内涵 —— 面对酷刑坚守信仰之实,研究理论探求真理之实,治理地方务求民生之实。正如《四川日报》在悼念文章中所言:"先生之实,如蜀地之竹,宁折不弯;如川江之水,至柔至刚。" 这种务实精神,成为他留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