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史41 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和东北、 华北人民的大力支援

发布时间:2025-05-19 14:58  浏览量:14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后勤保障的部署

平津战役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战略性战役,百万大军云集平、津、张、 塘地区,作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巨大,对于如此繁重复杂的后 勤保障,如果不依靠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不依靠各级政权机构及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援,单纯依靠部队后勤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中共中 央军委对平津战役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视,从总体规划、物资筹措、后 勤保障的组织领导、任务区分以及组织人民群众支前等,都进行统一部署。 为了保证平津决战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 来,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后勤部长李富春、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黄 克诚,华北军区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滕代远等领导人,亲自抓战 役的后勤工作。

早在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时,中共中央军委于1948年10月31日致电 东北局和华北局:“争取于一个月内外修通沈锦线,彰武、义县、承德线铁路,整理热河及冀东境内各主要公路以利军运,并迅速运屯粮弹,否 则将无法供应大军作战。此项部署望迅速作出。”平津战役发起后,12 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就平津战役的供给计划与部署致电东北局和华北 局:“我们预计东北部队进入平津地区作战两个月,休整两个月,休整后 的行动又一个月,总计为五个月。关于供给部署,东北计划三个月,华 北计划一月半,并准备半个月,共为五个月。”除两大解放区的一百万军 队外,估计“可能有俘虏三十万人左右”,均应统筹计划在内。中共中央 军委在这个电报中还就5个月供给保障中有关经费、粮食、肉菜以及运 输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基本措施。在平津战役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依据 后勤保障工作中出现的战线较长、运输路程远、时间要求紧迫、供应需 求量大等特点,强调必须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于1949年1 月10日就参战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的领导问题致电林彪、聂荣臻、刘亚楼、 谭政并华北局、东北局:“平津地区所有作战部队的后勤工作,军委已与高、 罗、薄三同志商定,概归东野后勤司令部统一指挥。”还指出:“华北所 担任的对于东北野战军的两个月的供给及对于华北二、三兵团的全部供 给,统由东野后勤司令部规定,送达地点、时间,电告华北军区转令前 方照办,并经过华北军区派驻东野后勤司令部的代表直接命令前方后勤 支前机关。”中共中央军委在上述电报中还明确规定:冀东区党委、军区、 行署自电到之日起即接受华北军区领导,归还华北军区建制。但支前、 后勤及一切与平津作战有关之工作,均属总前委指挥。

二、实施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东北局和华北局,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和华北军区,根据中共中 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后勤保障的总体部署,认真研究了贯彻落实措施, 决心从上至下,党政军民一齐动员,做好战役后勤保障工作。

建立和健全后勤保障机构

首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在贯彻中共中央军委有关指示中,都 强调建立和健全后勤保障机构。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后勤部为适应入关 作战需要,增设了运输部,并配属汽车第1、第3、第5团,共有汽车近 千辆,承担粮食、弹药、油料等运输任务。同时还决定除东北野战军后 勤部第1、第2、第3、第4、第5分部担任入关部队后勤保障外,还将 冀热辽军区兵站部改编为第6分部,每个分部下设若干兵站。各分部和 各兵站均明确分工,分别保障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在平津地区作战所需的 战勤物资。在医疗保障方面,共抽调24所野战医院随部队入关,加上冀 东地区的9所医院,全野战军共设置野战医院33所。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以东北野战军后勤部 统一领导平津地区所有作战部队的后勤工作。该部在部长周纯全、李聚 奎和政治委员陈沂等主持下,在加强参战部队后勤保障工作领导的同时, 还吸收华北军区后勤部供给部、冀中行署、冀东行署等单位负责人为驻 后勤部代表,共同协调东北局辖区、华北局辖区和冀东地区的支前工作。

华北军区在东北野战军入关前,为适应平绥线作战的需要,在蔚县 东北的西合营设立平张线后勤前方联合指挥部,统一领导华北第2、第3 兵团和北岳军区部队的后勤工作。东北野战军入关后,按照平津战役后 勤工作统一部署,由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后勤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 组成后勤指挥分部,以保障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作战的需要。同时, 还部署11个兵站保障平绥线作战需要,其中以6个兵站保障华北军区第 2兵团作战,以5个兵站保障华北军区第3兵团作战。华北军区后勤部卫 生部,共组织了两所总院和10所分院,分别设置于矾山堡、西合营、旧 怀安等地区,担负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伤员的救护。此外,华北军区 还派出部分医疗单位,归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指挥,参加救护天津作战伤员。

平津战役参战部队后勤保障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从组织体制上适应 了大兵团作战的需要,为做好战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其次,以地方政府为主建立支前机构。中共中央华北局为适应平津决战需要,以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后勤司令部组成平津塘支前指挥部, 在该指挥部领导下,于北平以南的固安、天津以西的王庆坨、天津以南 的独流,设立了3个指挥分部,以保障东北野战军在平、津、塘地区作 战的支前工作。以北岳行署和冀热察军区联合组成平绥支前指挥部,直 接保障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的支前工作。

在冀东地区,党政军领导决心实行全民动员。首先,以冀东区党委、 行署和军区领导,组成冀东区战勤委员会,下设战勤司令部,对全区人 力、物力统一筹措,统一调运。其次,从专区到县、区、乡村,均建立 相应的战勤机构,专区、县两级设战勤指挥部,下设供应站;县辖区设“三 队一站”,即担架队、民兵队、运输队、供应站;各村设食宿站。从而使 全区形成了完整的支前网络。

做好战役实施中的后勤保障

平津战役中,后勤保障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战勤物资准备充足,运 输保障有力,伤员救治及时。

在物资保障方面,最主要的是粮食给养和弹药保障。中共中央华北 局在战役发起前,通过华北地方政府在冀中、冀南、北岳、渤海等各区 准备筹集粮秣3亿公斤、柴草4亿公斤以及其他大量物资。战役发起后 又根据东北野战军入关人数及所需供给,制订了两个月供应计划,其中 包括粮食5400万公斤、油140万公斤、马料3360万公斤、柴草7000万 公斤。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则规定,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所需粮食、干菜 由东北供应4个月,油、肉供应3个月,汽油供应5个月。东北野战军 后勤部在部队入关前,即派员侦察,设置仓库,并将阜新、彰武地区囤 积的600车皮弹药,陆续运到绥中、山海关、秦皇岛一线既设仓库。东北、 华北两区所筹备的大量物资和运送的弹药,为平津战役提供了充分的物 资保障,使参战部队枪炮不缺弹,人马不缺粮草。

在运输保障方面,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充分运用现代交通工具担任运 输。首先,铁路未修复前以汽车担任主要运输。平津战役发起后,野战 军后勤部以汽车第1团进驻遵化,以第3、第5团进驻唐山,以第1、第2、第3、第4、第5、第6分部分别进至北平以东、杨柳青、唐山、山海关、 滦县、天津以北地区,从而形成关外连接关内、关内连接平津地区的运 输线,组成以唐山为中心的供给网。据统计,战役中3个汽车团共出车1 万余台次,运送物资1.7万吨。其次,铁道纵队全力以赴,修复北宁线交通, 发挥火车运输优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所属第1、第2、第3、第4支 队共2.6万余人,他们在辽沈战役刚一结束,立即投入了北宁路的抢修。 其中第1、第2、第4支队在气候严寒、土方作业艰难的情况下,经8昼 夜奋战,修通了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就在山海关解放的第二天,火车开 到了长城脚下。随后,第1、第4支队于1948年12月初向关内开进,又 修复了山海关至滦县间铁路,并连续奋战19昼夜,修复了被国民党军炸 毁的滦河大桥,从而使东北支援平津战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平津 前线。据统计,平津战役期间,通过北宁线向前线运送大炮、坦克等特 种兵装备80列车,武器弹药70列车,被服给养90列车,人员和其他物 资60列车,总计300余列车共24万余吨。

在医疗保障方面,为使战场伤员抢救及时,在战役发起后,33所野 战医院沿滦县至汉沽线展开,其中兵站医院开设在尽可能靠近主攻部队 后边,后方医院尽可能沿公路展开,以缩短伤员转运时间。据统计,战 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各野战医院共收治伤员3.2万人,其中天津 之战收治伤员1.9万余人。这些数字和战役中伤员数字对比表明,所有 伤员都得到了及时医治。

东北、华北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在东北局、华北局和东北、华北两大解放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动员和 组织下,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 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全力做好参战 部队的供应和战勤工作。

东北解放区的人民,在完成辽沈战役的支前工作后,满怀对人民子 弟兵的爱戴,立即又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平津作战。1948年 11月下旬,即东北野战军开始入关时,东北解放区人民组织了15万民工随军行动,并计划每月加工粮食2.56万吨、马料1.68万吨支援前线。 据统计,战役期间,从东北运进关内的各种食品,包括猪、牛、羊肉, 豆油、干菜等共500余车皮。此外,沈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人民,还 派出大批民工,协助铁道纵队抢修北宁路,以保障粮食、弹药及时运入 关内。东北野战军入关开进时,沿途群众,充当向导,送茶送水,有迎 有送,使部队备受鼓舞。

华北解放区广大人民,为支援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同样作出了很 大贡献。他们除筹集大量粮食、柴草等物资外,还组织15万前方民工随 军行动,组织大批担架队、大车队和大量后方民工担任运送伤员、修桥 补路和物资运输任务。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军区还规定:在支前实施 中,要先东北部队,后华北部队;先野战部队,后地方部队。这充分体 现了华北地区党政军民对东北野战军的极大关怀,体现了华北人民对东 北子弟兵的衷心爱戴。

冀东、冀中和北岳地区,与平、津、张战区紧相衔接,战勤负担很 重。其中冀东地区广大人民为支援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筹集和运送粮 食5000万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50万公斤和足够的马料、马草, 还派出上万名民工、上千名铁路员工协助铁道纵队抢修山海关至滦县间 铁路。冀东人民的全力支援,保证了东北野战军几十万大军顺利入关和 在冀东地区的集结。冀中和北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决心“部队打到哪里 就支援到哪里,部队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他们除调运5500万公斤粮 食和大量油、盐、肉、干菜等供给部队外,还修公路1500余公里,架桥 64座,大车队、小车队、骡马队不分昼夜地运输,以保障参战部队军用 物资的供应。数九寒天,大清河封冻,冀中区组织4万人的破冰队, 一 日数次破冰,使安新县至杨柳青130公里长的水上运输线畅通无阻。

来自东北、华北各地随军参战的民工团、担架队,担负着战场输送、 警戒、看押俘虏、帮助修筑工事和抢救伤员等任务。他们和战士一起并 肩战斗,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遵化县担架团在天津战斗中,为 抢救伤员,冒着枪林弹雨,不停地往返于火线和临时救护所之间,许多人轻伤不下火线,有12名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了华北区著名的模 范担架团。沈阳地区一个随军参战的担架连,共90余人,从1948年7 月就离家随军参战,经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半年多时间里,出 色地完成了领导赋予的各项战勤任务,涌现出17名功臣模范,战后被评 为模范担架连。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平津战役中,据统计,共动员支前民工154万余 人,其中有30万人随军执行战场勤务,有120余万人修路架桥、运输物资、 维护交通;出动担架2万余副、小车2万辆、大车38万辆、牲畜100万 头;运输粮食1.5亿公斤、副食品0.5亿公斤、柴草2.7亿公斤;修路 7000余公里,架桥372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有力地保证了平津战 役百万大军的需要,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平津战役的胜利,也 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