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朝抗辽第一线传奇——杨延昭
发布时间:2025-09-09 16:59 浏览量:7
大中祥符七年,五十七岁的杨延昭在屯所去世。这位镇守边关多年的将领,生前不太擅长处理文书公务,军中的诉状文件都交给一个小军官周正代办。结果周正趁机营私舞弊,后来被真宗皇帝发现,遭到斥责调回军营。皇帝还特地告诫杨延昭要留心吏事。不过这些琐事并无损他在边防上的功绩,他去世后,朝廷追授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最露脸的一仗要数景德元年。那时辽军大举入侵,真宗皇帝亲自督战,增派给他一万兵马,让他驻守静安军东面。还命令莫州部署石普屯兵马村西保护屯田,切断黑卢口、万年桥的敌军通道。各路宋军相互策应,魏能、张凝、田敏等人率奇兵牵制敌军。当时王超任都部署,但杨延昭不受他节制。杨延昭看出契丹军虽众但已疲惫,建议各路宋军扼守要道,可全歼敌军,进而收复幽、易诸州。虽然建议没被采纳,他还是率兵攻入辽境,打破古城,俘获甚众。
说到杨延昭,不得不提他父亲杨业。老杨业常夸这个儿子最像自己,每次出征都带在身边。太平兴国年间,杨延补任供奉官。杨业攻打应、朔二州时,他当先锋,在朔州城下手臂被箭射穿,反而越战越勇。后来朝廷派他当崇仪副使,外放景州知州。那时江淮一带闹灾荒,朝廷又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后来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再调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权柄之重堪比京官。
咸平年间辽军频频犯边。五年那年,辽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军救援。队伍还没摆开阵势就被辽军突袭,损失不小。朝廷要治他们的罪,真宗皇帝却说:"杨嗣这些人向来勇猛,将来还能派上用场。"宽恕了他们。第二年夏天,辽军再攻望都,李继宣畏缩不前被削职,朝廷又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当时正在谋划秋季防务,真宗诏令杨延嗣和杨延昭条陈利弊,之后调杨延昭任宁边军部署。
杨延昭镇守边境这些年,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咸平二年冬天的遂城守卫战。那时辽军突然来袭,遂城是个小地方,守备薄弱,被围得水泄不通。连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都亲自到阵前督战,宋军将士个个心惊胆战。杨延昭临危不乱,把全城壮丁都召集起来,发给兵器让他们上城防守。当时正值数九寒天,他灵机一动,叫人往城墙上泼水。第二天清早,水全结成了冰,城墙变得又滑又硬,辽兵根本爬不上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退兵,丢弃了大量兵器装备。这一仗让杨延昭名声大振,升任莫州刺史。
当时真宗皇帝正驻在大名府,大将傅潜手握重兵却停留在中山按兵不动。杨延昭与杨嗣、石普多次请求增兵出战,傅潜就是不同意。后来傅潜获罪,真宗召杨延昭到行营问话。杨延昭对边防事务对答如流,真宗十分满意,对诸位王爷说:"杨延昭的父亲是前朝名将,他镇守边关很有父亲的风范,值得嘉奖。"赏赐甚厚,仍让他回原任。
第二年冬天,辽军又南下侵扰。杨延昭在羊山西边埋伏精兵,从北面突袭辽军,边打边退。等退到西山,伏兵齐出,辽军大败,连将领都被活捉了。杨延昭把敌将首级装在盒子里献功,升任本州团练使,和保州的杨嗣一同受命。真宗对宰相说:"杨嗣和杨延昭同在边远地区任职,忠心勇猛报效国家。朝中嫉妒他们的人很多,我尽力保护,才得以保全。"
杨延昭小时候不爱说话,总喜欢摆弄军阵游戏。杨业常说这个儿子最像自己。每次出征都带他在军中历练。后来他镇守边关九年,不善处理文书讼状,常交给小军官周正代办,结果被周正蒙骗搞鬼。真宗知道后斥责周正,让他回军营,并告诫杨延昭要当心。
大中祥符七年,五十七岁的杨延昭在任上去世。他死后,边境百姓都很怀念这位镇守多年的将领。虽然他不通吏事,但带兵打仗很有一套,深得士兵爱戴。特别是遂城之战中泼水成冰的妙计,至今还在民间传为美谈。真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多次在朝臣面前维护他,就是看中他的忠勇可嘉。
杨延昭镇守边关这些年,辽军始终没能占到什么便宜。他善于用兵,经常出奇制胜。除了著名的遂城守卫战和羊山伏击战外,他还经常带领小股部队骚扰辽军,截击粮道,搞得辽军不得安宁。他对待士兵也很体贴,同甘共苦,所以将士都愿意为他效命。
边境的老百姓都说,有杨将军在,就能睡个安稳觉。他镇守的地方,辽军不敢轻易来犯。即使偶尔有小股辽兵骚扰,也很快会被击退。他死后,边境军民都很怀念他,经常说起他当年如何用智谋击退辽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