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演义故事 03 花木兰从军
发布时间:2025-09-10 08:49 浏览量:5
上册说到,宋廷调兵遣将,准备迎接一场战争。原来在宋的北方,有一个鲜卑族,其头领叫拓跋珪,公元386年,他建立魏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可拓跋珪贪恋美色,他灭掉后燕,见燕主慕容宝的小女儿姿色过人,立即册立她为皇后。
后来,又见到更加美艳的姨妈贺氏,拓跋珪竟派人杀掉她的丈夫,硬把她夺来做妃子,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拓跋绍。
可拓跋珪晚年服食丹药,性情变得暴躁,常常无故杀人。一次贺氏偶然忤逆他,他竟拿刀要杀她。贺氏急忙向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求救,拓跋绍趁夜入宫,杀死父亲拓跋珪。
拓跋珪与刘妃所生的儿子齐王拓跋嗣,得知变故,立即入都杀死了拓跋绍与贺氏,抢先登上帝位。
即位后,拓跋嗣勤问国事,劝课农桑,兴利除弊,国家逐渐富强起来。
当刘裕去世的消息传到北魏时,拓跋嗣决定趁机南侵宋国。他召集群臣,商议出师。公卿们主张先攻占滑台、虎牢、洛阳等重要城镇。只有博士崔浩反对,认为应先攻占其它的郡县。
拓跋嗣不听崔浩的劝告令司空奚斤为大将军,率领步兵和骑兵共两万人,渡过黄河,首先进攻滑台,但没有攻破。
奚斤派人返回平城,要求增派队伍,被拓跋嗣大骂一通后,拓跋嗣还是亲自带了五万将士南下增援。奚斤顿时来了精神,猛力攻下了滑台。滑台守吏王景度不敌而逃。
魏军虽然攻下了滑台,但也损失了不少人马,拓跋嗣这才开始感到崔浩说的话有点道理,于是另派人马去攻占了青州、兖州等郡县。
再说,进攻虎牢的兵马由广州刺史公孙表为将军,而驻守虎牢的宋将是司州刺史毛德祖。宋军且守且战,魏军一时攻打不下。拓跋嗣于是又调奚斤增援公孙表。
毛德祖昼夜不懈,顽强抵御,并在城内挖了六条通往城外的地道,招募了四百名敢死队员从地道而出,从魏军后面偷袭他们。
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吓得四散奔逃,被杀死数百人。毛德祖趁势大开城门,率兵冲出,杀退魏兵,然后与敢死队一同回城。
过了几天,魏军又重新集结,将虎牢团团围住,攻城比以前更加猛烈。
毛德祖为了解围,特意用了一个反间计:他致信公孙表,表示愿意结约交好。公孙表将信交给奚斤,表明自己没有二心,但奚斤却怀疑他。
毛德祖又发出第二封信,收信人写的还是公孙表,信件却故意投到奚斤的营寨。奚斤一看,内容比上封信更加亲密,便派人把信呈给北魏主拓跋嗣。
恰巧拓跋嗣身边的太史令王亮,过去曾被公孙表侮辱过,因此怀恨在心。这时见报复机会已到,就诬陷公孙表脚踏两只船,不得不防。拓跋嗣听信谗言,当夜派人缢杀了公孙表。
然后,拓跋嗣亲自来到虎牢城下,催促魏军攻城,并严密封锁黄河沿岸,不让宋军汲用河水,但宋军却在城里打井取水解渴。这样,两军就在虎牢城对峙下来。
同时,北魏主又令将军叔孙建和青州刺史刁雍率领三万骑兵攻打东阳(今山东益阳)城。东阳守吏竺夔,只有一千五百多士兵,他又聚集附近的百姓入城一起坚守。
宋廷任命檀道济为监军,前来援救。虽然虎牢和东阳此时都很危急,但是檀道济兵力不多,他认为东阳较近,守卫力量又弱,因此,日夜不停地赶去救援东阳。
檀道济来援的消息传到魏营,魏营此时正瘟疫流行。士卒半数以上染上瘟疫。叔孙建只得带着伤病者,毁掉营寨撤围而去。
檀道济的援兵到了东阳,可军粮却没有了。他们听说地窖里埋有存粮,立即掘土寻粮。等到挖土见粮,送上地面,再杵合成米,及煮熟下肚时,已到了第二天晚上,而此时再想追击魏军已经来不及了。
却说,叔孙建撤退后,来到虎牢城下,与奚斤会合,更猛烈地攻城。虎牢被围已达二百多天,天天作战。刘宋士兵几乎伤亡殆尽,怎禁得起北魏大军的全力进攻。
檀道济等救援人马,因畏惧魏兵的强盛,不敢出兵救援。而魏军却愈战愈勇,已经攻破虎牢外城,眼看着虎牢即将失陷。
宋军坚持守住最后一层城墙,怎奈魏军昼夜轮番攻城,形势岌岌可危。将士想要护卫毛德祖撤出城去,而他却大喊道:“我誓与此城共存亡,断不使城亡我存!”
魏主下令,一定要生擒毛德祖。在魏军的疯狂进攻下,最终虎牢沦陷,受伤的毛德祖被俘,只有参军沈道基带了二百多人突围成功。北魏主劝毛德祖投降,毛德祖不从,最后因伤重身亡。
宋廷接连收到兵败的消息,大为惊慌,徐羡之、傅亮、谢晦三相纷纷上疏自责,而宋主刘义符仍旧游玩嬉戏,其他的一概不管。
当时,宋廷担心魏兵会继续侵占宋朝,后得知魏主北归,才放下心来。谁知北魏主拓跋嗣回到平城后,没多久便病逝了。
太子拓跋焘即位,拓跋焘仍旧重用博士崔浩。崔浩劝他休兵养息,于是拓跋焘停止进攻宋朝。宋廷也希望相安无事,所以暂停兵戈。
景平二年,宋主刘义符仍不改旧态,整日游戏,无心朝事。庐陵王刘义真更加觊觎皇位,他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等人来往密切。
刘义真曾傲然地说:“我如果得志,一定任命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
谁知这话传入京都,徐羡之等人惊觉戒备,立刻调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刘义真听说此事,料定有人与他作对,因此请求回京,暗里准备清君侧。
因宋主不管国事,只知享乐,徐羡之等人正密谋废黜刘义符,没想到刘义真首先发难。徐羡之、傅亮、谢晦三相联合,朝廷竟贬刘义真为平民,随后派人将他勒死。
等到六月时的一天,天气炎热,刘义符到华林园避暑。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率兵闯进华林园,把刘义符逼到东阁。
徐羡之随即收去刘义符的御玺,召集百官,宣读皇太后谕旨,将刘义符废为营阳王,皇后司马氏废为营阳王妃,接着准备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入承大统。
傅亮又与徐羡之议定,在刘义符迁往吴郡的途中,派中书舍人邢安泰将刘义符杀死。
然后,傅亮率领百官去江陵迎接刘义隆入都。刘义隆身边的亲信听说庐陵王、营阳王相继遇害,就劝刘义隆不要东下。
而司马王华、长史王昙首和校尉到彦之,认为徐羡之、傅亮二人出身卑微,威望不足,没什么可怕的,力劝刘义隆东行。刘义隆随即令王华守荆州,到彦之守襄阳,随后前往京都。
刘义隆即位后,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并封了几个兄弟为王,又晋升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为左光禄大夫,檀道济为征北将军,谢晦为抚军将军兼荆州刺史。
谢晦因杀了新皇的两个兄长,而且手握重权,害怕新皇怪罪遭遇危害,急忙拜辞新皇,到荆州上任去了。
谢晦一走,宋主刘义隆立即将王华召到京都,任命他为侍中兼骁骑将军;王昙首也为侍中兼右卫将军;朱容之为右将军。
不久,宋主又召到彦之回京都,任中领军。到彦之经过江陵时,顺道拜访了刚上任的荆州刺史谢晦,为表示诚意,他将自己的战马和宝刀赠给了谢晦。谢晦高兴地认为:朝内有个援应,可以高枕无忧了。
再说宋主只有十八岁,却是深沉不露,他虽然忌恨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似乎很信任徐、傅二人,其二人也一致称颂主上宽仁大度。
转眼间,已是元嘉三年。一天,刘义隆任命谢晦的长子谢世休来京城为秘书郎(实际是人质)。然后托词讨伐北魏,筹备水陆军。并令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回京,统领各军。
王华急忙入宫问道:“陛下召檀道济入都,难道真是要讨伐北魏吗?”宋主反问道:“你难道还不知朕的意思?”王华说檀道济与他们三人是一伙的,不应该重用他。
可刘义隆微笑着说:“实际上檀道济只是帮凶,不是元凶。况且营阳王遇害,更是与他无关,如果朕先招抚他,推诚相待,他定会为朕效力,保证没有二心!”
让檀道济到京都是假借讨伐北魏之名,实际是想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
事情也正像刘义隆所预料的,檀道济对刘义隆是忠心耿耿。在徐羡之、傅亮毫无察觉、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檀道济抓捕了他们,刘义隆下令将他俩及家人处死。
而此时,谢晦在江陵,早已接到任黄门侍郎的弟弟谢嚼的书信,说刘义隆召檀道济回京,讨伐北魏是假,朝廷可能会有大动作,让他做好防备。
谢晦与参军何承天商议,何承天建议他派一将士屯驻义阳,然后在夏口迎战。万一战败,就可以从义阳出逃,也好有个退路。
当下,谢晦命南蛮司马周超为南义阳太守,带领三千人守城,又筹备人马、军械、粮草,准备亲自率军去迎战。
才筹备了两天,就有人马来报:“不好了,司徒徐羡之、左光禄大夫傅亮已身死家灭了!”谢晦从座椅上吃惊地跳起来问道:“真有此事吗?”
话音刚落,又有人进来报告:“黄门侍郎二相公(指谢嚼)和秘书郎大公子(指谢世休)都惨死都中了。”谢晦“哎呦”一声,顿时晕倒过去。
左右急忙施救,给他灌入姜汤方才苏醒。醒后,谢晦写了一本奏章,先是表明自己赤胆忠心,继而惋惜徐羡之、傅亮遇害,最后劝宋主要远离佞臣,不要误国误民。
宋主刘义隆看到奏章,怒不可遏。就与檀道济商议讨伐谢晦之事。檀道济说:“谢晦确实雄才大略,但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我只要去讨伐他,就一定能将其擒获。”
宋主命王弘为侍中司徒兼任扬州刺史;又命彭城王刘义康督管荆、襄等八州军事并兼任荆州长史,留守京都。
部署妥当之后,刘义隆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他命到彦之为前锋,檀道济为统帅,陆续出都,向西而进。谢晦听到消息,急令弟弟谢遁留驻江陵。然后带着司马庾登之,率领三万人马从江津直达破冢。
准备停当后,庾登之令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到彦之的偏将萧欣在此驻守,他领兵出城对阵,被孔延秀打得乘船逃走。
到彦之听到消息,不免心惊,一面传令将士退守夏口,等待后面的大军;一面派人催促檀道济速来会师。
谢晦一见孔延秀取胜,忙上奏说明自己和檀道济无罪。他以为檀道济也被惩处,却没想到西征的大元帅正是檀道济。
奏章刚刚发出,探马来报:说檀道济与到彦之已经会师,正渡江而来。而此时,孔延秀也战败而回,彭城洲又被宋军夺去。
檀道济、到彦之大兵压境,南义阳太守周超见大事不妙,竟在晚上偷偷出城,投靠到彦之了。
谢晦见大势已去,慌忙与谢遁及侄子谢世基、谢世猷,还有庾登之、何承天、孔延秀七个人出逃,才跑到安陆就被抓住,被押往刘义隆的军营。
刘义隆奏凯班师,入都后诛杀谢晦、谢遁、谢世基、谢世猷,因周超、孔延秀抗拒宋兵,也一起诛杀,只有投降的庾登之、何承天得以幸免。
宋主加封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兼任江州刺史;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永嘉太守谢灵运为秘书监;殷景仁、刘湛、王华、王昙首为侍中;谢弘微为黄门侍郎。
且说,北魏王拓跋焘嗣位后,休养生息,国内安定无事。忽然传来柔然国入侵边境的消息。
原来柔然国是匈奴的另一个支派,当时的柔然国王叫纥升盖可汗,他听说北魏换了新主,便心存轻视,竟率领六万骑兵,大举进犯北魏疆界。
拓跋焘急令贺廷玉为元帅,一面调兵抵抗,一面招募士兵扩充队伍。
当征兵的文书下达到陕西延安府尚义村时,村里住着一位武艺高强的退伍老军官,名叫花弧。他有两女一男,小女儿花木兰爱好武功,因此尽得花弧的亲传。
一天,木兰正在机房织布,忽然地保匆匆赶来,交给木兰一份军帖,上面写着花弧的名字,让他限期到军营入伍抗敌。
木兰回到机房,想起父亲年老体弱多病;弟弟木棣年小又不能代役;自己又是个女子。因此心里十分愁闷,不由得叹息起来。
姐姐木蕙,在机房外见到木兰满脸忧愁,连声叹气,心里很是奇怪,忙进来探问妹妹有什么心事?木兰将接到征兵军帖的事告诉了她,两人一起为难起来。
姐妹商量了一会,只得来见爹娘把实情相告。不料花弧一见军帖,认为自已既,在军籍,为国御侮义不容辞,便要收拾行李马上出发。
花母觉得老伴身体衰弱,不能远征,木蕙和木棣也争着上前劝阻。可是花弧情绪激动,不顾家人的劝阻,定要为国效力。
木兰想了一会,对花弧说:“爹爹年老,兄弟幼小,我准备女扮男装,顶替木棣的名字,代父从军。”
花弧不同意,木兰情急之下,竟要触柱撞死。花弧一把将她拽住。百般无奈,大家只得同意木兰替父亲去出征。
花弧当年的甲胄还在,木兰改扮穿上都还合适。花弧又到集市上给木兰买来了骏马、鞍鞯,木兰拜别了父母姐弟,登程而去。
木兰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奔赴前线。耳中听到的是黄河汹涌奔腾的激流声,再也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关爱声,心里不免一阵悲伤。
当她餐风露宿地来到黑山脚下时,遇见了四个也是应征入伍的新兵,他们也是延安府人氏,相邀木兰结伴同行,木兰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五个人晓行夜宿赶到边关,来到了贺元帅的大营,请值日的中军禀报,贺元帅传令进见,让壮士们报上名来。五个人是刘忠、王福、周明、孙安吉、花木棣。
贺元帅叫他们在帐前比武,几人依次交手,都敌不过木兰。贺元帅与她交谈,觉得她兵法也很精通,于是就让她统领一部分新兵。
木兰每天都带领新兵进行艰苦的训练,士兵们都非常爱戴这位年轻的将领,她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没过多久,她带领的这支新军,就锻炼成了一支劲旅。
这一天,贺元帅正在帐中研究敌情,忽然探子来报,说柔然国的先锋于陟斤前来挑战。贺元帅大怒,立刻上马,亲自出营迎战。
贺元帅与于陟斤交锋起来,战了十几个回合,忽然于陟斤虚晃一枪,回马就 走。贺元帅指挥众军奋勇追赶上去。
谁知于陟斤却是使的计策,他把贺元帅引诱到山谷里,然后埋伏的柔然士兵从两侧包围,想截断贺元帅的退路。贺元帅大惊,传令杀出重围,原路退回。
正在这危急的时刻,只见山坳里旌旗飘扬,一杆写着“花”字的大旗迎风招展。贺元帅知道花木棣率领援军赶到,顿时勇气大增。他鼓励将士里应外合,突出重围。
不防于陟斤从背后赶来,举刀劈向贺元帅,贺元帅闻声一躲,被颠下马来,于陟斤轮刀要砍。正在这危急中,木兰冲了上来,杀退于陟斤,救了贺元帅,柔然兵大败溃逃。
木兰回营,贺元帅知“他”忠勇善战,很是器重。以后数年,木兰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不断受到升赏,已晋升为将军。
夏夜的一天,木兰正在巡营,忽见一阵阵宿鸟向南叫噪惊飞。木兰连夜去见贺元帅禀道:“可能是敌兵准备偷营惊飞林鸟,必须早做准备。”贺元帅于是调兵遣将,布置起来。
半夜,果然于陟斤趁着夜色,带了大队人马来偷袭贺元帅的军营。不料摸进大营,却是一座空寨,他情知中计急令退兵,而此时北魏伏兵冲杀出来,已将他们团团围住。
于陟斤率领一部分士兵好不容易杀出重围,逃到半路,方知大营早被花木兰袭击,木兰又分兵截杀柔然人马。
于陟斤进退无路,恨死木兰,他急忙弯弓搭箭,向木兰射去。木兰连忙躲避,但这支箭还是射中了她的左臂。众将急忙把她扶住,拔出箭头,要护送她回营疗伤。
木兰不顾自己受了箭伤,激励将士说:“小小箭伤算得什么,破敌立功正在此时!”说着,轮枪直奔敌阵,杀向于陟斤。
于陟斤也拍马向前,挺枪刺向木兰。木兰眼快让过枪头,顺势抓住枪杆使劲一拉,于陟斤被扯下马来。众兵士一拥上前,将于陟斤活捉,柔然兵纷纷投降。
柔然侵犯北魏边境持续了十二年,因柔然武艺高强的先锋官于陟斤被擒,柔然只得屈服,表示向北魏年年进贡,换回于陟斤,边关从此平静。
这时,木兰因受箭伤在营中休养,贺元帅亲来探望,说道:“将军擒获于陟斤,边疆平定,我十分佩服将军。本帅有一女儿,欲许配与将军为妻,不知可否?”
木兰左右为难,只得推说箭伤发作,请求返乡省亲,一来将亲事告禀双亲;二来可以调养箭伤。贺元帅觉得在理,当时就准许了。
木兰准备好行装,把回乡疗伤的消息告诉同僚们。启程的当天,贺元帅、刘忠、王福、周明、孙安吉等前来送行。一再叮嘱她早日伤愈再回军营。
战争结束了,贺元帅班师回朝,朝廷嘉奖有功将帅,封花木棣为尚书郎,命他到京供职。贺元帅亲自领旨去花家传旨。
贺元帅带着刘忠、王福、周明、孙安吉来到花家,花弧将贺元帅等人接到厅上。贺元帅说明朝廷任命花木棣为尚书郎,让他赴任。
贺元帅接着又谈起为女儿定亲之事,花弧更加为难。没有办法只得叫儿子花木棣(已长大成人)出来拜见贺元帅。
贺元帅见一个青年出来,先是一喜,可是仔细一看连忙摆手说:“不像啊!本帅要见的是沙场上杀敌立功的花木棣将军呀!”
花弧无法再推,只得唤木兰出来相见。木兰身穿钗裙,走上堂来。贺元帅见花将军是一身女子打扮,一时糊涂起来。
木兰于是上前将自己女扮男装、顶用弟弟名字代父从军的经过,详细告诉了贺元帅。贺元帅先是惊奇,继而恍然大悟,然后说道:“花将军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令人钦佩啊!”
刘忠等同袍们,一见花木棣竟然是个女子,也都先是惊讶、后而佩服不已。花弧摆下酒筵,欢迎贺元帅等人,然后贺元帅就回朝复命去了。
从此,木兰留在家中,继续纺织种地。但她那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故事,被传颂至今。欲知后续故事,请看下册《谢灵运蒙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