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池:二十六载坚守,让每一块璞玉都绽放光芒
发布时间:2025-09-10 11:33 浏览量:6
她,从教26载,脚踏实地、甘于平凡、乐于奉献!
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尊敬!
她,两度主动请缨奔赴乡村支教,架起城乡教育的桥梁!
她就是泸水市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张剑池。
1999年,张剑池毕业于怒江州民族师范学校,先后在泸水县老窝中心学校、泸水市第一完全小学、泸水市第二完全小学任教,至今已投身教育事业26载。
让课堂“活”起来:用巧思点燃学习热情
新学期伊始,泸水市第二完全小学一年级(2)班的教室里,张剑池正站在讲台上,轻点着精心制作的卡通图案课件,为刚入学的孩子们讲授《1-5的认识》。面对稚嫩的“萌新”们,她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耐心引导,即便嗓音已略带沙哑,眼神里依然闪烁着温暖的笑意
“哪位小‘侦探’能在这张图片里找到数量为3的物品呀?”张剑池笑着走向高高举手的孩子,微微弯下腰,鼓励的目光中满是期待。发现孩子因紧张而攥紧衣角时,她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别着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在她的安抚下,孩子深吸一口气,清脆地回答:“老师,有三只鸽子正在天空中飞翔!”“太棒了!大家快把掌声送给这位小‘侦探’!”随后,她又引导孩子走上讲台,亲手将三个磁吸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在趣味互动与生动演示中,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作跳动的数字精灵,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笑声与童言童语,编织成最动听的开学乐章。
从教26载,张剑池始终坚信“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舞的舞台”,她的课堂,总是轻松愉悦的,充满了思维的碰撞与真诚的鼓励。
“我的性格比较开朗,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活’起来,通过互动、游戏、提问等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张剑池笑着说。
这些灵动课堂的背后,凝结着张剑池26年如一日的匠心。反复打磨的教案、精心准备的课件,细致批改的作业……每一个看似自然的教学环节,都经过数十次模拟推演;每一次精准的课堂反馈,都源于对学生学情的观察。
在张剑池的悉心培育下,孩子们不仅爱上了学习,成绩也实现了提升,她所教班级的学科成绩多次在泸水市名列前茅,平均分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是良师也是益友:用真心托起孩子成长
“教育是‘良心活’,得用真心换真心。”这是张剑池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教26年来,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还长期肩负班主任、辅导员等职务。秉持着“爱心浸润、耐心引导、责任心守护”的教育理念,张剑池精心构建起“习惯养成—自主管理—个性发展”的育人体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长的基石,课堂上,张剑池引导孩子们认真记笔记、标注重点;课后,她制定了清晰规范的错题订正流程,帮助孩子们及时找到“痛点”。“一开始孩子们可能不太适应,但只要坚持下去,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升。”她耐心地解释道。
张剑池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从班干部选举到班级活动策划,她自己则默默充当“幕后助手”,仅在必要时提供支持与指导。与此同时,她尤为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与特长,积极为其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
张剑池在指导姚瑶
四年级(1)班的姚瑶曾经性格内向,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张剑池发现她嗓音条件出众,便鼓励她尝试校园主持工作,并不断给予她激励与帮助。如今,姚瑶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成为校园“小小主持人”,经常活跃在学校各大活动现场。
“张老师总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总是用她独特的方式教育我们,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自信与热情。她时常挂念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她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恩师,更是用真心陪伴我们成长的知心长辈。”提起张剑池老师,姚瑶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教书育人从不是简单的谋生职业,而是需要热爱与情怀托底的事业。只有把孩子们当作平等交流的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张剑池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与执着坚守。
两次支教显担当:把优质教育送到山里娃身边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张剑池对农村教育的困境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2015年,当得知有赴称杆乡中心学校支教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报了名;2024年,她又主动请缨,前往条件更为艰苦的片马镇中心完小支教。“我生长在农村,亲身经历过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工作多年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积累的教学经验带回乡村,让更多山里娃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张剑池说道。
在称杆支教
支教期间,张剑池发现,当地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汉语基础十分薄弱,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交流语句都难以完整说出。面对语言的巨大鸿沟,她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俯身握住孩子们的小手,从零开始,从最简单的“你好,张老师”教起,带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习。“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是进步,都是希望,我绝不会放弃。”回忆起那段时光,张剑池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日常教学之外,张剑池还毫无保留地与当地教师分享经验,共同探索教学创新。片马镇中心完小的张慧英老师对此深有感触:“面对学校的艰苦条件,张老师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总是耐心地弯下腰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基础薄弱的孩子赶上进度,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用心守护。”
赵鹏娟(图左)
“张老师的课非常有趣,她总是很温柔,我们上课表现好,她就会奖励我们小礼物。”片马镇中心完小二年级(1)班学生赵鹏娟难掩对张老师的喜爱,“虽然张老师不教我们了,但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长大后像张老师一样,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赵鹏娟坚定地说。
张剑池深知,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她积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方式,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家庭。
在克波才家家访
片马镇片四河村克波才是一名单亲父亲,此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一直感到迷茫又无助,不知从何入手。“以前,我的女儿性格特别内向,不爱说话,张老师不仅在学校里关心她,还经常抽空上门家访,教我如何跟孩子沟通、怎么鼓励她。现在孩子开朗多了,每天回家都有说不完的开心事。太感谢张老师了!”谈起女儿的转变,克波才语气中满是欣慰与感激。
“支教期间,张剑池老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们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在班级管理方面,她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为我校树立了优秀的管理典范。”片马镇中心完小校长欧兴文称赞道。
师带徒+做教研:用传承与创新反哺教学
“一个人的优秀不是真的优秀,一群人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在做好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张剑池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构建了“双轨师徒制”发展模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张剑池在指导和素娥
和素娥就是她的“徒弟”之一,原本教语文的和素娥转教数学后,因为缺乏经验,一度感到迷茫。张剑池得知后,主动提出带她:从备课、写教案到课堂教学,手把手地指导。
“张剑池老师十分热心,始终不吝赐教,常常为我提供细致的指导。从她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怎么教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育人。”和素娥感激地说。
张剑池还积极投身教研工作,创新构建“课堂开放—资源共享—协同成长”的教研机制,带领教研组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组织“课堂开放日”活动,让老师们相互听课、评课,分享教学经验;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质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共享,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效率;定期开展教研研讨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还斩获了2021年“泸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开展教研,一方面能对我们过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梳理,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教研恰好能帮助我们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持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张剑池说。
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突出的教研成果,张剑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在2025年泸水市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以学为主”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数学学科二等奖、其作品《红领巾爱祖国之童心向党筑梦未来》在2024年云南省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个人荣获2025年“云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怒江州第一届(2024年)基础教育“骨干教师”“怒江州优秀教师”“怒江州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张剑池老师在我们学校一直是一位业务能力强、富有爱心、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她两次自愿报名到乡镇学校支教,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困难,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潜心育人的职业坚守值得我们学习。”泸水市第二完全小学副校长何青聪高度评价张剑池。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二十六载教坛耕耘,张剑池用爱心、耐心与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她让课堂充满活力,用真心陪伴学生,用行动助力教育公平,用传承与创新带动团队成长。
在张剑池眼中,教育从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用温暖点亮温暖、用成长陪伴成长的修行。“只要孩子们能有所成长,我做的一切就都值得。”未来,张剑池仍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深耕三尺讲台,用爱与专业,守护每一块“璞玉”绽放独特光芒,让教育的星火,在泸水大地上燎原成光。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庆英 蒋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