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抚宁区名校名师风采之二
发布时间:2025-09-10 16:22 浏览量:7
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进一步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育人、主动担当,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秦皇岛市抚宁区决定选树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以此表彰他们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此,我们向所有受到表彰的同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教育路上的耕耘者,感受他们的育人风采与责任担当!
金秋九月,秦皇岛市抚宁区碧海学校的校园里生机盎然。教学楼前,绿植生机勃勃;教室内,书声琅琅;操场上,碧海学子们活力奔跑;图书馆中,身影专注—— 一幅充满朝气的育人画卷在此徐徐铺展。作为抚宁城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22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碧海学校便凭借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亮眼名片。
碧海学校校长魏娜说:“我们始终坚守‘勤奋严谨、笃行创新’的办学理念,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设施完善,每一项工作都精耕细作。学校组建了167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包含河北省特级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同时配备了一流的功能室、体育馆和数字化校园系统,就是要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优质平台。”
学校以“培养有素养、有担当、能创新的碧海学子”为目标,深耕素质教育领域。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的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专业化的心理关怀课程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如今的碧海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品格的沃土,目前,学校正朝着“师生喜欢、社会认可的高品质学校”稳步迈进,持续为抚宁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美玲,女,1998年6月生,2022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抚宁二中教师、高一(11)班班主任。
晨曦微露时,她已守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灯火阑珊处,她仍伏案批改作业直至深夜。从教以来,这位青年教师始终扎根教育一线,以坚定的教育信念、精湛的教学技艺、无私的育人情怀,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与同事的认可,更在班级管理、个人成长与教学工作中斩获多项荣誉,成为青年教师中的标杆人物。
李美玲深知,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事业。她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班级管理中以榜样树标杆、以价值观聚合力:通过分享励志故事、组织品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团结、奋进、向善的氛围成为班级底色。凭借过硬的自身素质,她在秦皇岛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斩获高中组一等奖,凭借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她所带班级也获评区级优秀班集体,用实际成果证明了其班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她的教育信条。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她始终一视同仁,用“三心工作法”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
一是细心观察,做学生的“情绪捕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精准记录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动态,曾通过两周作业笔迹对比,发现学生李某的情绪异常,及时介入疏导,避免其陷入抑郁倾向。
二是耐心引导,做学生的“成长伙伴”。为沉迷网络的学生王某,量身定制“21天习惯养成计划”,每天课后陪伴背书半小时,最终帮助该生戒除网瘾,成功考入理想大学。
三是匠心培育,做学生的“规划导师”。开设“生涯规划微课堂”,邀请往届毕业生分享升学、成长经验,帮学生明晰努力方向,重拾学习信心。这份对学生的用心与负责,也让她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获评校级“优秀青年教师”。
作为生物教师,她既注重“授业”,更坚持“修己”。工作之余,她深耕教育理论,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与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课堂上,她将新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
扎实的教学功底让她在教学领域屡获认可,多次斩获区级优质课荣誉。同时,作为生物备课组组长,她在任职的两年间,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攻关等活动,两次助力备课组获评校级优秀备课组,为学校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从教的一千多个日子里,她以“日日清晨的准时守候”“上千条作业的个性化批注”“数百次家访的坚实足迹”,生动诠释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真谛。正如毕业生所言:“李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让生命发光的力量。”
宋学琴,女,汉族,1973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抚宁区台营学区初级中学教导主任、语文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
自投身教育事业以来,宋学琴始终坚守抚宁区北部偏远山区台营镇,深耕教育一线29载。2010年起担任教导主任,十五年来以“抓教学、强师资、育学生”为核心,恪尽职守、创新实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面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短板,宋学琴牵头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明确量化标准,推行“周检查、月通报”制度,确保教学环节落地见效。她积极推动“分层教学”改革,实行“导师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将其划分为基础生、提升生,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与个性化辅导计划,助力全校学生及格率、优秀率逐年攀升。
同时,她搭建“线上线下双教研平台”,常态化组织跨校研讨、名师示范课等活动,有效带动学校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学科成长为区域优势学科,为学校教学质量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新教师成长缓慢的问题,宋学琴制定“师徒结对”计划,安排骨干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听课评课、教案指导、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提升教学能力。
她还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教学成果与发展需求,主动倾听教师心声,及时解决其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以真心实意留住山区教育人才,营造出互助共进、温暖和谐的教师发展氛围。
考虑到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宋学琴牵头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组织教师与百余名留守儿童结对,每周开展1次谈心谈话,每月举办“亲情电话日”,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感受温暖、健康成长。
宋学琴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设美术、舞蹈等10个学生社团,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运动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亲自制定校园各场所“行为标准”并张贴公示,通过“文明学生”“学习标兵”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每年均有多名学生在区级文体比赛中获奖,每届毕业班都有学生凭借特长被一中、二中录取。
29年扎根山区,宋学琴以实干践行教育初心,用创新推动学校发展,用爱心守护学生成长。她既是校长眼中的“砥柱山”,也是同事心中的“主心骨”,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高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