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坤:(25)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走出的红军开国少将
发布时间:2025-09-10 18:30 浏览量:8
一、人物生平
① 早年经历
郭炳坤,1914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参考蒲城县志)原籍苏坊乡郭廉堡,祖父迁居新镇西街,三岁丧母由继母抚养,15岁考入三原省立第三初级中学。
1929年中,父亲被牵入朋友私讼,欲愤而死。继母,再桥醮,幼弟随母出走。胞妹婚后中道亡故。
他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在校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三元中学特支部书记兼共青团特支书记。积极参加和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养护地下党员。在领导三原数千学生游行示威中,捣毁国民党县党部。遭到追捕,离开三原。
1933年7月,前往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照金苏区加入红26军。由战士历任陕北第三作战分区司令员,关中军分区司令员,陕北保安骑兵团团长,警备第三旅政委。
先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进一步学习。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7年3月。胡宗南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三边地方武装迭遭挫败,他临危受命任三边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二轱辘一战仅用两小时,全歼敌骑兵第五团千余人。击毙敌团长,危局扭转。
1948年7月重返警三旅,任旅长、旅党委书记。
11月,荔北战役中,郭旅充当先锋,主攻永丰,毙、俘敌1100余人,随后突袭敌援军第三军17师。激战于富平康庄,苟刘、庙溪等地,歼敌1190人。
他亲自前沿,弹中腹部,手伤口不下火线,忍痛指挥,直至全胜。
1949年1月。警三旅改编为西北野战军步兵第11师任师长。
2月28号夜,率部突袭据守泾阳口头镇第20师,俘师长褚静亚与参谋长张凌汉。
8月参加兰州战役,经过激战夺取马步芳精锐部队82军90师569团所守兰州锁钥沈家岭,切断马军退路黄河铁桥,歼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马匹弹药,受到嘉奖。
1950年。兼任甘肃临夏地委书记。
1951年后,历任第一野战军第四军政委兼党委副书记,朝鲜前线战地实习团副团长,西北军区干部部部长,总干部部预备役干部动员部部长,国务院内务部副部长,海军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授少将军衔。1966年,被错批…到江西上饶劳动改造。(略)
1974年7月,根据命令,平反复职调北海舰队,任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
1977年4月6号病逝,终年63岁。
② 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郭炳坤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投身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他作战勇猛、意志坚定,多次参与反“围剿”战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迅速成长。1935年随红军长征,历经艰险,始终坚守革命信念,成为红军中出色的青年指挥员。
③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炳坤任八路军营长、团长等职,率部转战华北战场,参与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反“扫荡”作战中,他指挥灵活、屡建奇功,为抗击日寇侵略作出重要贡献。
④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期间,郭炳坤担任西北野战军旅长、师长,参与指挥了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等多场关键战役。他善于打硬仗、恶仗,在彭德怀元帅的领导下,为解放大西北立下赫赫战功。
⑤ 建国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郭炳坤历任军长、军区司令员等职,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巩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长期坚守在西北边陲,为巩固国防、维护民族团结奉献了毕生精力。
二、所获荣誉
郭炳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荣获三项最高荣誉勋章:
· 一级八一勋章(表彰土地革命时期的功绩)
·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表彰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
· 一级解放勋章(表彰解放战争时期的功勋)
这些勋章见证了他从红军战士到开国将领的革命历程,也是国家对其毕生奉献的最高肯定。
三、轶事
将军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据战友回忆,战争年代他常与士兵同吃同住,解放后虽身居高位,却始终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他曾说:“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另有一事广为传颂:在西北任职期间,他多次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却严格要求子女不得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其清廉正直、心系百姓的品格,深受军民爱戴。
四、故居: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位于蒲城县龙阳镇的郭炳坤故居,是一座朴素的关中传统民居。青砖灰瓦、木门矮墙,仿佛仍在诉说着将军从这里走向革命的初心。如今,这里已被列为红色教育基地,院中一棵将军亲手栽植的槐树巍然屹立,亭亭如盖。
每年清明和建党节,当地群众、学生纷纷前来瞻仰,聆听将军的故事。故居陈列着将军生前的照片、书信和衣物,每一件物品都折射出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与辉煌。站在简朴的院落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一代人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誓言。
结语
郭炳坤将军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从蒲城黄土地走出,最终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今天我们缅怀将军,不仅是追忆历史,更是要传承那份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的精神依然如明灯般照亮前路,提醒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