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朱高炽走在朱棣前面,朱棣会传位给朱瞻基,还是考虑朱高煦?

发布时间:2025-09-11 07:18  浏览量:6

朱元璋一生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他早早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花费多年精心培养。朱标深得群臣爱戴,几乎被公认为理想的接班人。

可惜天不假年,朱标在三十八岁时病逝。这场横祸,不仅让朱元璋痛彻心扉,也使大明的未来陷入不确定之中。

朱标死后,皇位顺理成章地落在了皇太孙朱允炆身上。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

为了集中权力,他听信谗言开始削藩,可他手段过急,缺乏足够的政治技巧,很快便与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撕破脸。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经过四年征战,皇位最终落在朱棣手中。

朱棣称帝之后,看似威风八面,但靖难之役给他留下的阴影却始终难以挥去。天下人清楚,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

史官如何书写,将来百姓如何评价,都是朱棣心头难以抹去的痛。比起这些外在的质疑,更让他头疼的,其实是如何挑选继承人。

朱棣有三子,长子朱高炽,体态臃肿,行动不便,常被人讥讽为“胖太子”。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靖难时曾浴血奋战,为父亲立下过赫赫战功。三子朱高燧,资质平常,在兄弟之争中更多扮演了陪衬的角色。

按祖制,储君必须是嫡长子。朱高炽虽然身子孱弱,但占了名分上的优势。朱棣却并非没有犹豫,次子朱高煦的性格、胆略,都与自己颇为相似。每次北征南讨,朱高煦都能冲锋陷阵,这让朱棣动过念头。

尤其在靖难战事中,朱高煦屡立战功,朱棣曾多次当众鼓励,这也让朱高煦误以为父亲会在传位时有所倾斜。

可到了永乐九年,朱棣还是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朱高炽,并册立嫡孙朱瞻基为皇太孙。这个决定,表面上是遵循祖制,实际上也包含着朱棣的深思熟虑。

他很清楚,自己皇位来路不正,如果再在储君人选上弄出变数,只会让天下人指责大明朝无视祖训。

从这一刻起,朱瞻基就走上了接班的道路。朱棣对他极为重视,不仅亲自安排姚广孝等人为师,还特意派他驻守北京,让他独自处理军政事务。

永乐十三年,朱棣甚至为皇太孙设立了二万五千人的亲军,由他直接统领,这等规模,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储君能够享有的。

如果历史发生变数,朱高炽在朱棣之前驾崩,会不会让朱高煦趁机上位?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朱棣已经把朱瞻基培养成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即使长子朱高炽早逝,他也会把皇位传给嫡孙,而不是有勇无谋的次子。

事实后来证明,朱高煦确实没有放弃过夺位的野心。明仁宗去世后,他屡屡挑衅侄子朱瞻基,还在宣德元年公然起兵造反。

朱高煦自以为能像父亲那样重演靖难,结果却高估了自己。朱瞻基早有准备,亲自出征,仅仅数月便将叛乱扑灭。

汉王的下场极为惨烈,被活活炙死于铜缸之中,留下一段血腥的笑柄。

朱高煦之所以执念不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棣的态度。在靖难最艰难的时刻,父亲的几句鼓励,曾让他觉得储君之位指日可待。

可等到皇位落入兄长与侄子手中,他的落差感愈发强烈,最终一步步走上绝路。

相比之下,朱瞻基从小便接受严格训练。他不是仓促登基的建文帝,而是朱棣多年精心栽培的继承人。无论是读书、治政,还是领兵守边,他都得到了充分历练。

正因如此,朱瞻基一登基便能稳住朝局,开启“仁宣之治”,成为明代少有的贤君。

由此来看,即便朱高炽真的比朱棣早去世,皇位也不会落到朱高煦手里。朱棣必定会选择继续遵循祖制,把皇位交给嫡孙朱瞻基。这不仅是对祖制的遵守,更是对大明政权稳定的考量。

朱高煦若妄图改写结局,只会重蹈自取灭亡的覆辙。

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时,虽然犹豫过,但最终的决定符合家法,也符合大明的长远利益。倘若他一时心软,将皇位交给朱高煦,或许大明的历史会完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