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村落往事|城关街道朱口行政村

发布时间:2025-09-11 21:21  浏览量:8

朱口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处。现有居民430户,1759人;2315亩耕地。

该村历史久远。据传,很早以前,村东头有条玉河,又叫清水河,系黄河支流。原有刘氏在此居住,以摆渡为生,村名为刘口。明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玉河南岸渡口处定居,天启三年(1623)另一支朱姓从西台集迁入。朱刘两姓协商后确定把村名改为朱刘口。后因朱姓人丁兴旺,刘姓人口锐减,村名遂改为朱家口,简称朱口。

朱口村自1911年以来,先后隶属东明县第十乡、第二区,南华县永华区,东明县第七区、第九区、城关公社(镇)。村中居民现有8姓。其中,朱姓391户,1605人;余姓1927年由余岗村迁入,24户,98人;牛姓清咸丰三年(1853)由县城北关迁入,4户,17人;李姓1917年迁入,3户,12人;张姓嘉庆十二年(1807)由河南滑县迁来,4户,15人;温姓1907年由沙窝乡温寨迁来,1户,4人;句姓1人;岳姓1952年由岳庄迁来,2户,7人。该村原居民1956年移居黑龙江28人,1960年移居新疆6人。

朱口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口建立了村民自卫组织“红枪会”,与本村的武术团体相结合,练习刀枪,防匪护院。1938年,朱天德、朱元浚兄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朱元浚任二区区委书记时在朱口秘密建立党支部,组织20余人的抗日队伍。朱元浚在二区建立32个党支部,有党员近300名。他受党组织委派,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成功收编了县北一股农民武装,补充革命队伍,改编为东明独立中队。敌人闻讯疯狂搜捕朱家人,朱元浚的父亲朱恒山被系在马尾上活活拉死。1940年8月15日,朱元浚任豫北巡教团副团长,在滑县洪门进行宣传活动时被日军包围,为掩护群众脱险不幸壮烈牺牲。根据对敌斗争需要,1945年朱口村成立农会,朱书印、朱汉增先后任农会长,朱连东任农会委员。三人出身贫寒,疾恶如仇,组织群众减租减息,成为地主顽杂的眼中钉、肉中刺,相继被反动势力杀害,造成朱口村历史上又一惨案。白色恐怖吓不倒英勇不屈的朱口人。1946年村里成立儿童团、枪班,在农会的领导下斗地主、惩恶霸,组织担架队支援淮海战役,进行土地改革,使贫苦村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主。在革命斗争中,朱东修、朱万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永垂不朽。

朱元浚烈士墓碑位于城关办事处朱口村村东300米处。碑的正中和右上角刻有“朱元浚烈士之墓”“纪念牺牲六十周年”,左下方落款是山东省东明县民政局敬立,公元二零零一年五月二日。碑联为“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横批是“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纪念碑碑文,碑外建有碑楼,碑楼通高3米,宽0.95米,厚0.46米。

朱元浚烈士革命事迹简介

朱元浚,化名朱赤,1913年生于城关办事处朱口村,白幼读书。上高小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庶务主任缪文华贪污学校经费的斗争。受其父朱恒山进步思想的教育和影响,1938年9月参加直南特委举办的第一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东明二区组织委员,8月任二区区委书记。在此期间,先后发展近300名共产党员,建立了毛相、武胜桥、程庄、白店、双井、祥寨、朱口等32个党支部,为这一带抗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按照中共东明县委“自筹经费建立武装”的指示,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年,并利用亲戚关系进入大士绅万子玉、孟守道两家,以屈膝谈心的方式,宣传抗日,讲清保家与卫国的关系,说服孟守道与万子玉献出护院队(也称民军),变私人武装为人民武装,于同年5月建立了20余人(枪)的抗日队伍。后又说服争取了菜园集一带的绿林武装李合顺部,加上各党支部动员起来的青年,于8月正式成立东明县独立中队,计100余人,80条枪。为巩固这支队伍,他把家中的粮食和布匹送给部队,解决了县中队的吃饭和穿衣问题。他带领独立中队和红枪会展开斗争,很快占领了二区的大部分村庄。11月,东明县独立中队编入豫北独立大队2营。不久,又整编为教三旅8团。解放战争后期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九纵队,转战全国各地。1940年春任豫北地委巡教团副团长。1940年8月15日,他带领巡教团部分成员,护送华北局巡教团团长北上,在滑县洪门村,被日军包围。日军发现他身着军装,腰插手枪,照直向他扑来。他将计就计,设法把敌人引开。同志脱险了,他却落入敌人的魔掌,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泽东。”解放前,村民佘石成祖孙三代乞讨为生,解放后过上了幸福生活,念念不忘共产党、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为教育后代,他从16岁就开始搜集有关毛主席的资料,自筹资金于2004年在本村建起了“毛公亭”;2007年又筹资50万元建造“毛泽东纪念馆”,珍藏有关毛主席的图书资料。副县长穆绪刚为纪念馆撰写碑文,省市报纸予以报导。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冲赠送了高2.83米的毛泽东主席铜像,2008年国庆节朱口村党支部为铜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里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重教之村朱口在民国期间就有学堂,由朱恒山任教,学生20多人。朱恒山崇尚革命,追求真理,嫉恶如仇,教书育人诲而不倦,深受学生爱戴。他教出的学生朱天德、朱元浚、朱青海、朱汉卿等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朱天德1938年7月参加革命,8月入党,离休前任洛阳市民政局局长,享受地专级待遇。朱清海1949年参军,1993年离休。朱汉卿解放前教书、开药铺,任东明县副县长多年。1948年10月建立朱口完小,由朱汉升、朱金科任教,学生30余名,1949年学生增加到100余名。1950年由县政府命名为县实验小学,由王文熙、朱汉升负责,学生300余名。1951年发展到6个年级,500余名学生,孙敬轩任校长。1958年以来,尽管校名多次变更,但办学宗旨始终未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朱长新是村里的第一位博士、大学教授。

朱口村是全县知名的武术村。村民练梅花拳始于清末,以习武健身、防匪御敌、保家卫国为目的。1907年设梅花拳武场,聘贺自修、刘银书传授武艺,购买了枪、刀、剑、戟、鞭等18种器械,勤学苦练。朱邦旗等人的九节铁鞭飞舞起来,飞砖走石不能近身,威震黄河两岸,土匪顽杂不敢骚扰。朱继增武艺超群,砸过日本武馆,抗日战争中同日军多次交手,显示武功威力。朱口梅花拳武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武林高手。解放前,长垣县的韩百广、东明县长梁子庠、县东关赵景全等身手不凡者都出自朱口朱继增、朱满堂、朱长江等名师门下。该村的朱金全、朱先起、朱富春、朱怀印、朱武林、朱双印、朱俊合等先后到10多个省市区当教练,弟子上千。朱口因梅花拳而名扬天下,为家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李武松曾在南京参加省武术比赛,获第一名;1996年英、美、法、日、意五国联合考察团到朱口考察梅花拳;1997年朱华山去北京参加国际八卦掌会议;2006年北京青龙河武林大会聘朱华山为教练;2007年台湾梅花拳弟子翁公茂率武术代表团到朱口切磋技艺。

朱口村民风纯朴,乐施好善,曾有“一品老百姓”的传说。明朝时期,有一皇帝下乡私访,路过朱口村时日落西山,恰遇村民朱佩府,便出言询问:“出来访友,天色已晚,想在此投宿,不知有客栈否?”朱佩府说:“区区小村,哪有客栈,客官若不嫌弃,就请寒舍住下。”皇帝跟他到了家中,朱佩府像对贵客一样热情接待,关怀无微不至。皇帝回到大名府,便下旨封朱佩府为“一品老百姓”。从此,朱佩府免交皇粮,怀揣圣旨,走州吃州,走县吃县。此事流传至今。不管故事真实度如何,但能说明朱口村民风纯正,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好风尚。

朱口村地灵人杰,不乏名医。朱清海出身于医药名家,擅长内科、妇科,后当军医,随解放军南下。朱汉卿先在本村后去菜园集行医,1957年任东明县副县长,分管卫生工作。朱丙钧专治蛇胆疮,药到病除,从不收费,享誉东明全境。

朱口村是个农业村。解放前,该村有4户地主,占地3000亩,贫苦村民沦为佃户。解放后村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建成排灌体系,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村民收入。从1970年开始,每年种棉花近千亩,种花生四五百亩,收入颇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里建起蔬菜大棚100多个,村民每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小麦、玉米亩产过千斤。养猪、养羊、养鸡专业户比比皆是,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建筑业异军突起,出现了资产数百万元的经营者;有的合资数千万元建起了化工厂;有十几家在村内、县城开饭店、商店;还有跑运输、搞装修的,近百人外出务工,每年收入百万元。由省投资的“万亩良田农业开发”项目已在朱口等村实施,天时地利人和将使朱口变得更加美好。

老虎69090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公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