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昭公十四年
发布时间:2025-05-15 18:02 浏览量:6
南蒯被驱逐奔齐遭辱
子旗恃功高结党伏刑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三月,曹伯滕卒。
鲁昭公十四年春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季平子从晋国回到了鲁国。第二件,三月份,曹国国君曹武公曹滕去世。
【传】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尊晋罪己也。尊晋罪己,礼也。
传中对第一件事的解释是,十四年春季,季孙意如从晋国回来,《春秋》之所以这样记载,是为了尊重晋国而归罪于鲁国本身。而尊重晋国归罪于鲁国,是合于礼的。
为什么要“尊晋罪已”呢?而“尊晋罪已”为什么又是合于礼的呢?
前文我们知道,鲁国伐莒取郠,实非正义之战,所以晋国作为名义上的老大在讨伐鲁国的行为上是“合礼”的。在平丘之会上,晋国直接拒绝了鲁昭公参加盟会的请求,理由中有“伐莒取郠”一条也是“合礼的”,但有一条是因邾国说了谎话“朝夕伐我”就显得不“合礼”了。所以子服惠伯才对晋国说“寡君未知其罪,而执其老”的话。从实际情况来说,鲁国确有不对之处,但也是受了一定的冤枉。所以晋国处理此事显然也是“合理”的,没有直接逮捕鲁昭公,而是逮捕了执政正卿季孙如意。所以从鲁国本身这方面来说,也知道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于是才委婉地“尊晋罪已”,而传中也认为这样记载是“合礼”的。在当时的史家看来,一个国家应该做到“修己而不责人”。况且晋国放季孙回国,那也算作“恩德”之事。罪已的主要办法是直接记载了“意如”其名,而舍弃他的族氏。
【传】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臣愿受盟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待间而盟。”许之。二子因民之欲叛也,请朝众而盟。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听命矣。子若弗图,费人不忍其君,将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请送子。”请期五日。遂奔齐。侍饮酒于景公。公曰:“叛夫!”对曰:“臣欲张公室也。”子韩晳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
关于第二件事,传中没有解释。补充了一件鲁国之事。传中说,季氏的家宰南蒯将要叛变的时候,和费地人结盟。司徒老祁、虑癸假装生病,派人向南蒯请求说:“下臣愿意接受盟约,然而疾病发作。如果托您的福而不死,请等病好再和您结盟。”南蒯答应了。这两个人想要依靠民众背叛南蒯,就要求集合百姓一起结盟。于是就劫持南蒯说:“臣下没有忘记他们的君主,但是害怕您直到现在,服从您的命令三年了。您如果不考虑,费地的人不能对君主狠心,将要不再害怕您了。您在哪里不能满足愿望?请让我们送您走!”南蒯请求等待五天。到时就逃亡到齐国。侍奉齐景公喝酒,齐景公取笑说“叛徒!”南蒯回答说:“臣下本是要加强公室。”子韩皙说:“家臣却想要加强公室,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司徒老祁、虑癸前来收回费地,齐景公也派鲍文子来送还费地。
齐景公倒是个明白人,他不想重复季氏“开门揖盗”的故事,不但说南蒯是叛徒,而且把他带来的地也还给了鲁国。在鲁襄公二十一年时,邾国的庶其带着漆地和闾丘逃亡前来鲁国,而季武子把鲁襄公的姑母嫁给他作妻子,还对他的随从都有赏赐。自此之后,国内多盗。季武子责怪臧纥禁盗不力,而臧武仲抢白他,你开门揖盗,让我如何禁得?季武子开门揖盗的作法间接地影响了鲁国后来的各种叛臣事件,前文的叔孙氏竖牛之乱,现在的季孙氏南蒯之乱,还有后边的侯犯之乱和阳虎之乱,不能不说这一系列的事件都事出偶然。这应该都是季武子当年“开门揖盗”种下的种子悄然间开的花结的果。
【经】夏四月。
鲁昭公十四年夏天,经中无记载,只记作“夏四月”。
【传】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礼新,叙(通“序”)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
传中补充楚国之事。这年夏季,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选拔检阅西部的军队,并且安抚当地的百姓。施舍贫贱,救济穷困,抚育年幼的孤儿,奉养有病的老人,收养单身汉,救济灾难,宽免孤儿寡妇的赋税,赦免有罪的人。禁治奸邪,先拔被埋没的贤才。以礼接待新人,按资历升迁旧人,奖赏功勋,和睦亲族,任用贤良,物色官吏。派屈罢在召陵选拔检阅东部地区的武装,也和西部一样。和四边的邻国友好,让百姓休养生息五年,然后用兵,这是合于礼的。
楚平王继位之后干了一系列的大事。但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楚平王纯是个好色之徒,看来后来的楚平王和刚继位的楚平王发生了巨大的反差。
【经】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
鲁昭公十四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曹武公下葬,三月去世,七月下葬,五月而葬,合乎周朝礼制。第二件,莒国国君莒去疾去世。这个莒国在襄公三十一年时发生了叛乱,莒国的犁比公立了展舆又废了他,转而又立弃弃,于是展舆轼君自立,而弃疾跑到了齐国,因其母是齐国人。第二年,也就是昭公元年,齐公子鉏带领军队帮助弃疾夺回君位,而展舆又跑到了吴国,因其母是吴国人。也就是说这个莒去疾在位一共十四年。
【传】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慼。国人弗顺,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舆。蒲馀侯恶公子意恢而善于庚舆,郊公恶公子铎而善于意恢。公子铎因蒲馀侯而与之谋曰:“尔杀意恢,我出君而纳庚舆。”许之。
传中对第二件事的解释。秋季,八月,莒国国君著丘公死了,郊公不悲哀。国内的人们不服从他,想要立著丘公的兄弟庚舆。蒲馀侯讨厌公子意恢而和庚舆要好。郊公讨厌公子铎而和意恢要好。公子铎依靠蒲馀侯并且和他商量,说:“你去杀死意恢,我赶走国君而接纳庚舆。”蒲馀侯答应了。
郊公是著丘公的儿子,他父亲死了,他并不悲戚。说明莒国的形势非常严峻。郊公自然是接班人,但这个接班人深道国内暗流涌动。因为他父亲曾是在齐国的帮助下夺回了王位。当年展舆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夺群公子秩”,引起群公子的不满,所以弃疾才夺位成功。而《左传》曾借君子之口评论此事是“莒展之不立,弃人也夫!人可弃乎?”。而弃疾去逝,他的儿子却并不受国人爱戴,说明这个郊公并不怎样,才使国人有了迎回当年逃往齐国的庚舆的念头,这个庚舆应是当年和弃疾一块逃到齐国的。而公子意恢是郊公的拥护者,所以他与郊公被公子铎和蒲馀侯合伙暗算了。
【传】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杀鬥成然,而灭养氏之族。使鬥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接着传中补充了一件楚国之事。楚国的令尹斗成然子旗在楚平王夺位有过功劳,却不知道节制,和养由基的后人勾结,并且贪得无厌。楚平王为此很忧心。九月甲午日,楚平王杀了斗成然,并且诛灭了养氏这一家族。让斗辛住在郧地,以此表示不忘他们过去的功勋。
斗氏一族在楚国长期任令尹一职,直到楚庄王时期发生斗椒之乱,斗氏由盛转衰。但斗椒之乱也并没有使斗氏招致灭族之祸,当时有个斗克黄出使齐国,回来路上听说此事,别人劝他不要回去,他不听,坚持复命,然后自己囚禁了自己。因此楚庄王念其祖上令尹子文斗谷於莬的功劳,让他回到了郧地,郧地即是子文的出生地,而斗克黄算是捡了一命。楚灵王时期曾派斗韦龟和公子弃疾为赖筑城,被申无宇认为是“楚祸之首,将在此矣”。而这个斗韦龟便是斗克黄之子。之后这个斗韦龟之子斗成然便成了公子弃疾的心腹,在夺位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斗氏再次要辉煌之时,这个斗成然不检点,被楚平王杀掉,斗氏便又一次黯然退场了。好在曾经楚庄王也没有对斗氏赶尽杀绝,让斗克黄回到郧地,以此“劝善”,而郧地也成了劝善之地。所以这一次楚平王仍然让斗辛回到郧地,实际上也是劝善之举。后文中楚昭王被吴国攻破都城,逃在郧邑,便是这个斗辛一路佑护逃至随国的。后边斗氏还有故事,可以说斗氏贯穿了整个春秋。
【经】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鲁昭公十四年冬天,经中记载莒国杀了公子意恢。
【传】冬十二月,蒲馀侯兹夫杀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齐。公子铎逆庚舆于齐。齐隰党、公子鉏送之,有赂田。
传中解释说,冬季十二月,蒲馀侯兹夫杀死了莒国的公子意恢。而郊公逃亡到了齐国。公子铎从齐国迎接回了庚舆,而齐国的隰党、公子鉏护送,这是因为莒国向齐国贿赂了土地。
齐国在莒国的事情上太不讲究了,当年送公子弃疾回国夺位的是这个公子鉏,也在送庚舆回国的还是他。说倒底,哪里有什么正义,只为过都是为了利益。因为此次莒国向齐国行了贿。
【传】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減。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
传中又补充了一件晋国的事。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鄐地的土田,很长时间也没有调解成功。士景伯(士弥牟,是士文伯的儿子)去楚国,叔鱼(叔向的弟弟,又叫叔鲋,或叫羊舌鲋)代理理官之职。韩宣子命令他判处积压的案件,罪过在于雍子。雍子进献他的女儿给叔鱼,叔鱼便宣判邢侯有罪。邢侯发怒,在朝廷上杀了叔鱼和雍子。韩宣子向叔向如何治罪。叔向说:“三个人罪状相同,杀了活着的人陈尸示众、死的陈尸示众就可以了。雍子自己知道他的罪过而用女儿作为贿赂来取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邢侯擅自杀人,他们的罪状相同。自己有罪恶而掠取别人的美名就是昏乱,贪婪而败坏职责就是不干净,杀人而没有顾忌就是贼。《夏书》说,‘昏、墨、贼,处死’,这是皋陶的刑法,请照办。”于是就杀了邢侯陈尸示众,并且把雍子和叔鱼的尸体摆在市上示众。
孔子评价说:“叔向,他有着古代流传下来的正直作风。制度刑法是治理国家大事,对于亲属也不能包庇隐蔽。三次指出叔鱼的罪恶,不给他减轻。做事合于道义啊,可以说得上正直了!平丘的盟会,责备他贪财,以宽免卫国,晋国就做到了不凶暴。让鲁国季孙回去,称道他的欺诈,以宽免鲁国,晋国就做到了不凌虐。邢侯这次案件,说明他的贪婪,以执行法律,晋国就做到了不偏颇。三次说话而除掉三次罪恶,加上三种利益。杀死了亲人而名声更加显著,这也算是合乎大义吧!”
实际上叔向一直在提醒着这个弟弟,但就是叫不醒他,于是他早有除掉他的心思了。可见贪婪一但成性,是任何人劝不过来的。
关于孔子的评论,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有人说孔子是肯定叔向的“义”的,也有人说,叔向这是“直”,而非“义”,并且给出了“直”和“义”的定义。我觉得只有“直”才可能成就了他的“义”。这个“义”是大义。可以说孔子对叔向的评价非常高。
弹词 定风波 羊舌鲋 成宙评
求货迷财更嗜权,纵贪好色性奸邪。枉法陈尸朝市上,舒爽,淫魂一缕化清烟。
昏墨佞贼无忌惮,纵私横欲胆包天。终有一朝清算处,谁顾,煌煌刑鼎示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