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李鸿章传奇》(1-2)

发布时间:2025-09-12 20:39  浏览量:6

十八画原创小说之《李鸿章传奇》(第4~5章,共100章)

4. 廿四举人头

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春天,李鸿章刚过二十一岁生日。此时的他,已经长成了一位身姿挺拔的青年,身高六尺有余,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几分书生的文雅,又有几分历经世事的沉稳——常年的读书和田间劳作,让他没有一般书生的文弱,反而多了几分硬朗。他留着当时读书人常见的发髻,用一根玉簪固定,玉簪是母亲周氏去年给他的生日礼物,虽不贵重,却很精致;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长衫,是周氏用新织的布做的,样式简洁,却很合身。

这一年,江南乡试的日子定在八月,李鸿章要赴南京赶考——对读书人而言,乡试是科举路上的关键一步,中了举人,便有了做官的资格,也意味着离“济天下”的志向,又近了一步。消息传到合肥东乡,李家小院热闹了好几天。周氏忙着给李鸿章做新衣裳、准备行装;李文安则忙着给儿子整理书籍、叮嘱考试注意事项;姐姐们则帮着收拾行李,还特意做了一些李鸿章爱吃的点心,让他路上吃。

从合肥到南京,路途遥远,李鸿章和三位同乡书生结伴而行。他们都是合肥东乡的秀才,彼此认识,关系很好。四人商量后,决定走水路——沿巢湖入长江,再逆流而上至南京。水路不仅比陆路省力,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水路的费用比陆路低,对家境普通的他们来说,能节省不少开支。

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周氏为李鸿章收拾行装。她把几件换洗的衣裳——有长衫、有短褂、有内衣,都仔细地叠好,放进书箱里;又把一包炒米、一包芝麻糖、一包花生,都用油纸包好,放进一个小布包里,让李鸿章路上饿了吃;还把一双新做的布鞋放进书箱——鞋底是用千层底做的,很耐穿,鞋面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莲花。“路上要小心,别跟人吵架,要照顾好自己。”周氏一边收拾,一边反复叮嘱,“到了南京,要好好复习,别贪玩。考试的时候,别慌,就像在自家书房写字一样。”李鸿章点点头,说:“娘,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会好好考试的。”

李文安则把自己珍藏的《历代名臣奏议》送给了李鸿章。这本书是他年轻时托人从京城买来的,里面收录了从汉代到明代的名臣奏疏,有关于吏治的、有关于民生的、有关于军事的,还有关于外交的。李文安把书递给李鸿章,说:“渐甫,这本书你路上可以看看。里面的奏疏,都是名臣们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分忧的想法,你可以学学他们如何分析国事、如何为百姓着想。读书不仅要学经义,还要学如何做事。”李鸿章接过书,重重地点了点头:“爹,您放心,我一定好好看这本书,我一定好好考,不辜负您和娘的期望。”

出发那天,天刚亮,李家小院就挤满了送行的人。有亲戚,有邻居,还有塾馆里的学生。周氏拉着李鸿章的手,眼里满是不舍,却强忍着眼泪,说:“渐甫,路上小心,早点回来。”李文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吧,好好考,爹相信你。”姐姐们也围过来,叮嘱他注意身体,记得写信回家。李鸿章一一应着,向大家道别后,就和三位同乡书生一起,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路。

四人先步行到巢湖岸边的码头,然后登上了一艘乌篷船。船是一艘中等大小的乌篷船,船夫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姓陈,常年在巢湖和长江上跑运输,经验丰富。陈老汉见他们是读书人,很是热情,笑着说:“四位先生是去南京赶考的吧?放心,我这船快得很,十几天就能到南京。”他把四人领到船舱里——船舱不大,却很干净,铺着稻草,放着几张小桌子和椅子。陈老汉还特意给他们泡了一壶茶,说:“这是巢湖岸边的绿茶,清热解渴,四位先生路上喝。”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老汉每天都会给他们泡上一壶茶,晚上还会给他们讲长江上的故事——有关于商船的,说有的商船遇到风浪,差点翻船,最后靠着船夫的经验化险为夷;有关于海盗的,说有的海盗很凶狠,抢劫商船,杀害船员,后来被官府剿灭;还有关于漕运的,说漕运的官差如何盘剥百姓,如何贪污粮款。

船行至巢湖口时,正好遇到漕运的船队。十几艘大船排成一列,上面装满了粮食,粮袋堆得像小山一样,船头插着“漕运”的旗子,在风中飘扬。船队由官差押送,官差们穿着制服,腰间挂着刀,神情傲慢。李鸿章站在船头,看着漕运船队,心里很是好奇——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漕运船队。

就在这时,他看到岸边挤满了饥民。他们穿着破烂的衣裳,有的衣裳甚至露着胳膊和腿;手里拿着破碗,有的碗还缺了口;有的还带着孩子,孩子饿得哇哇哭。饥民们对着漕运船队哭喊:“官爷,给点吃的吧!我们快饿死了!”“官爷,可怜可怜我们吧!”可漕运官差却毫不在意,有的甚至拿着鞭子,对着饥民抽打:“滚开!这是要运去京城的粮食,你们也敢抢!再不走,就把你们抓起来!”

饥民们吓得连连后退,有的孩子被吓得哭了起来,却没人敢再上前。李鸿章心里一紧,忍不住问陈老汉:“陈大爷,这些饥民为什么不去种田?怎么要在这里乞讨?”陈老汉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脸上满是无奈:“小伙子,你有所不知。这几年,巢湖周边的土地,都被地主兼并了。地主们把田租抬得很高,农户们种不起田,只能把田卖了,变成流民。这些漕运的粮食,本是百姓种的,是朝廷征收的漕粮,要运去京城给官员和军队吃。可官差们层层盘剥,每过一个码头,就要私吞一部分粮食,到了京城,剩下的还不够一半。百姓们辛苦种的粮,自己却吃不上,只能来这里乞讨,希望能从漕运船队里得到一点粮食。”

李鸿章沉默了,看着那些饥民的身影——有的饥民饿得站都站不稳,有的则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像丢了魂一样。他想起自己在东乡田间劳作的日子,想起父亲说的“识黎元”,想起府学里王先生讲的“百姓之苦”,心里突然明白:所谓“济天下”,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先知道百姓的苦在哪里,是要为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所谓“读书人”,不是只坐在书房里读书,是要走到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苦,为他们谋福利。

船行至长江时,景象更令人忧心。江面上,英国的商船来来往往,船身巨大,比漕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船速很快,在江面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水痕。远远就能看到船上插着的英国国旗,红色的底色,白色的十字,在风中格外显眼。陈老汉指着那些商船,压低声音对李鸿章说:“小伙子,你看那些洋人的船,里面装的都是鸦片。他们把鸦片偷偷运到南京、上海这些地方,卖给中国人,赚我们的钱,害我们的百姓。官府知道这件事,却不管——听说有些官员,收了洋人的好处,帮着洋人走私鸦片,有的甚至自己也吸鸦片。”

李鸿章顺着陈老汉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有些商船的甲板上,堆放着一个个木箱,木箱用铁条固定着,看起来很沉重。不用想,就知道里面装的是鸦片。他握紧了拳头,心里又愤怒又沉重——鸦片的危害,他在东乡时就听说过,在府学里王先生也讲过,如今亲眼看到,才知道有多严重。他想起那些因为吸鸦片而家破人亡的百姓,想起那些因为鸦片而流失的国财,心里暗暗想:将来我若有能力,一定要禁绝鸦片,把洋人赶出中国,不让他们再害我们的百姓,不让他们再抢我们的钱财。

经过十几天的航行,终于抵达南京。南京是江南的重镇,比合肥府城热闹得多:秦淮河畔,画舫林立,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画舫上挂着红灯笼,在阳光下闪着光,有的画舫里还传来女子的歌声,婉转悠扬。朱雀大街上,商铺密集,人流如织,比合肥府城的街还要热闹;商铺的招牌五花八门,有“绸缎庄”“茶叶店”“酒楼”“客栈”,还有“洋货店”——里面卖着英国的布匹、法国的香水、美国的钟表,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贡院附近,挤满了来自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考生,有的在客栈门口复习,有的在讨论题目,有的在打听考场的情况。李鸿章和三位同乡书生,在贡院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客栈名叫“江南客栈”,老板姓刘,曾考过乡试,却没中举,后来就开了这家客栈,专门接待赶考的书生。刘老板知道他们是安徽来的,很是亲切,笑着说:“四位先生是安徽合肥来的吧?我听你们的口音像。我年轻的时候,也去过合肥,那里的桂花糕很好吃。”

李鸿章点点头,说:“老板好眼力。我们是来参加乡试的,想找个安静的房间住几天。”刘老板说:“放心,我这客栈最安静,适合读书。我给你们留了四间相邻的房间,你们有什么事,也好互相照应。”房间不大,却很干净,靠窗的位置放着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书桌上铺着毛边纸,旁边放着一瓶墨水。李鸿章放下书箱,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贡院的红墙,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江南乡试的规模,比府考大得多。考场设在南京贡院,是全国最大的贡院之一,始建于南宋,后来经过多次扩建,能容纳几千名考生同时考试。贡院的大门上写着“明经取士”四个大字,字体雄浑,透着一股威严;大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十载寒窗,在此一举;千秋大业,于斯而成”,激励着考生们努力考试。

考试前一天,李鸿章去看考场。贡院里很安静,只有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准备考试用品。考棚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每个考棚都很小,只有一张小桌子、一把小椅子,桌子上刻着考生的姓名、籍贯和考棚号。李鸿章找到自己的考棚——编号是“寅字号棚”,桌子上刻着“李鸿章 安徽合肥”的字样。他摸了摸桌子上的字,心里暗暗想:一定要好好考试,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苦读,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考试那天,他早早地来到贡院,按照准考证上的编号,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坐下后,他深吸了一口气,拿出笔墨纸砚,准备答题。第一场考经义,题目是《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到题目,李鸿章心里有了主意——他要结合自己在巢湖看到的漕运腐败、饥民乞讨的景象,结合自己对“百姓之苦”的理解,来写这篇经义。

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写起来:“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非独言战争之事,更言治国之道也。天时者,风雨雷电、四季更替也;地利者,山川河流、城池要塞也;人和者,官民同心、君臣协力也。然天时易变,地利难改,唯人和可求。今观我朝,天时虽顺,地利虽优,然人和失也——漕运腐败,官差盘剥百姓,粮款私吞,百姓饥寒交迫;鸦片横行,官员包庇纵容,百姓膏血尽耗,家破人亡;边疆危机,朝廷束手无策,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此皆‘人和’失之故也。若想强国,必先修‘人和’: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让官员廉洁奉公;禁绝鸦片,保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体恤民生,减免赋税,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如此,方能官民同心,方能国泰民安,方能成就千秋大业……”他写得很投入,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两张考卷。

第二场考策论,题目是“论漕运利弊”。这正好是李鸿章一路上思考的问题,他结合自己看到的漕运官差盘剥百姓、粮食浪费严重的现象,结合《历代名臣奏议》里关于漕运的奏疏,提出了三条主张:

一是“整顿漕运官员”。他认为,漕运腐败的根源在于官员贪腐,要严惩那些私吞粮款、盘剥百姓的官员,选用清廉正直、有能力的人管理漕运;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让百姓和官员都能监督漕运,防止腐败。

二是“改革漕运方式”。他提出,要减少漕运的中间环节,取消不必要的码头停靠,让粮食能直接从农户手中运到京城,避免被官差层层盘剥;同时,要改用商船运输,商船速度快,成本低,还能减少粮食的损耗。

三是“体恤漕运船夫”。他认为,漕运船夫很辛苦,却拿着微薄的薪水,还要被官差欺压,要提高船夫的待遇,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要改善船夫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他的文章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既有对现状的分析,又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得到了阅卷考官的认可——后来他才知道,那位阅卷考官,正是曾国藩的好友,姓赵,曾做过御史,对务实的主张很是欣赏。赵考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见解独到,务实可行”六个字,给了很高的分数。

考试结束后,李鸿章在南京待了一个多月。他利用这段时间,游览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夫子庙、明孝陵、秦淮河、玄武湖。在夫子庙,他看到了很多读书人在那里交流学问,有的在背诵经义,有的在讨论时事,有的在购买书籍;在明孝陵,他看到了朱元璋的陵墓,感受到了明朝的历史厚重;在秦淮河,他乘坐了画舫,听着丝竹之声,却没有沉醉于美景,反而想起了那些因为鸦片而家破人亡的百姓,想起了那些饥寒交迫的流民;在玄武湖,他看到了很多百姓在那里劳作,有的在捕鱼,有的在种田,有的在经商,心里暗暗想:南京虽繁华,却也有百姓的苦,我将来若在这里做官,一定要为他们谋福利。

他还拜访了一些在南京的安徽籍官员。其中有位姓周的知府,是合肥人,和李家有些远亲。周知府对李鸿章很是照顾,不仅请他吃饭,还给他讲了南京的官场情况,叮嘱他:“渐甫,你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官场复杂,将来若入仕,一定要谨慎,要廉洁奉公,要为百姓做事,不要学那些贪官污吏。”李鸿章点点头,把周知府的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他在客栈的大堂里,听到有人在讨论国事。话题从漕运说到鸦片,再说到边疆的危机。说话的是几个书生,有的说“漕运必须改革,否则百姓会越来越苦”,有的说“鸦片必须严禁,否则国家会越来越弱”,有的说“边疆必须派兵防守,否则国土会越来越少”。李鸿章忍不住加入讨论,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对漕运腐败的看法,谈了对鸦片危害的认识,谈了对边疆危机的担忧。他的一番见解,引得众人侧目,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的书生不仅有才华,还有见识。

其中一位身着青衫的书生,对他十分欣赏,主动上前自我介绍:“在下郭嵩焘,湖南湘阴人。兄台的见解,实在令人佩服!兄台对国事的认识,比我们这些年长的书生还要深刻。”李鸿章也连忙回礼:“在下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兄台过奖了!我只是说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向兄台请教。”

郭嵩焘是曾国藩的弟子,学识渊博,对时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两人一见如故,从午后聊到深夜,话题从经书典籍到天下大事,无所不谈。郭嵩焘对李鸿章说:“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内则百姓困苦、吏治腐败,外则鸦片横行、列强环伺,正是我辈读书人挺身而出的时候。只可惜,不少人还沉迷于科举虚名,不知世事艰难,只想着中举后当官发财,这样的人,怎能为国家做事?怎能为百姓分忧?”

李鸿章点头赞同:“兄台所言极是。我等读书,若不能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纵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我在来南京的路上,看到饥民乞讨、鸦片走私,心里很是难受。我在府学里,王先生也常给我们讲百姓的苦、国家的危机。将来若有机会,我一定要改变这些现状,整顿漕运,禁绝鸦片,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强根基。”

郭嵩焘听了,很是感动,说:“李兄有此志向,实在难得!将来你若有需要,我定当相助。我老师曾国藩,是个务实的官员,很看重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将来你若去京城,我可以介绍你认识他。”李鸿章听了,又惊又喜——曾国藩的大名,他早就听说过,知道他是个清廉、务实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他连忙说:“多谢兄台!若能认识曾大人,是我的荣幸!”

这次相遇,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李鸿章后来结识曾国藩,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放榜那日,南京贡院外人山人海。考生们挤在榜单前,有的紧张地找着自己的名字,有的看到自己中了,激动得跳起来,有的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离开。李鸿章挤在人群中,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他从榜首开始找,找了很久,终于在举人榜单的中游位置,看到了“李鸿章”三个字。

那一刻,他激动得几乎跳起来,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想起了父亲的期许,想起了母亲的叮嘱,想起了姐姐们的鼓励,想起了巢湖岸边的饥民,想起了与郭嵩焘的谈话。他知道,中举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他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天晚上,刘老板特意为他和三位同乡书生准备了一桌酒菜,庆祝他们中举。酒菜很丰盛,有南京有名的盐水鸭、清蒸鱼、桂花糕,还有一壶好酒。席间,同乡们都在谈论未来的打算,有的说要回家乡教书,有的说要去京城参加会试,有的说要找个官员做幕僚。李鸿章却沉默着,喝了一口酒,心里想着:将来我若当了官,一定要整顿漕运,禁绝鸦片,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让国家能强大起来。我要做一个对百姓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份决心,像一颗火种,在他心里燃烧着,指引着他未来的方向。

七律·中举

金陵秋气爽天高,一举成名意气豪。

漕运弊生观疾苦,士人语洽识英豪。

胸藏济世千般策,笔带忧时万缕涛。

莫道举人头顶贵,须知重任在肩牢。

5. 廿七登进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三月,京城的春天终于挣脱了寒冬的束缚。护城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黄的枝条,枝条上的芽尖像一个个小绿点,在风中轻轻晃着;陶然亭的杏花,开得一片烂漫,粉白色的花瓣随风飘落,铺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雪,踩上去软软的,还带着淡淡的花香。这一年,二十七岁的李鸿章,怀揣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抱负,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的路途——他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科举路上的最高一级考试,中了进士,便能踏入仕途,真正实现“以才学济乾坤”的志向。

从南京到北京,路途比去南京时更远。李鸿章选择先坐乌篷船到扬州,再从扬州坐马车北上。乌篷船还是之前坐过的那艘,船夫还是陈老汉。陈老汉听说他要去京城参加会试,很是高兴,笑着说:“小伙子,祝你一路顺风,金榜题名!将来当了大官,可别忘了回巢湖看看我。”李鸿章笑着说:“陈大爷,谢谢您!我一定会的。”

到了扬州,李鸿章换乘马车。马车是一辆简陋的骡车,车厢里铺着稻草,坐着不太舒服,却能节省不少时间。赶车的车夫姓赵,是个河北人,性格豪爽,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外奔波的人。赵车夫见李鸿章是个读书人,很是热情,一路上给李鸿章讲了不少北方的趣事——有关于京城的官场,说有的官员如何清廉,有的官员如何贪腐;有关于北方的民俗,说北方人如何过年,如何过节;还有关于流民的,说北方的流民如何多,如何苦。

车过山东时,沿途的景象比江南更显萧瑟。路两旁的农田大多干裂着,去年的麦茬枯黄地立在地里,偶尔能看到几株新苗,也蔫头耷脑的,像是随时会被风吹倒。路边的流民比李鸿章想象中更多,他们大多穿着破烂的单衣,有的背着破旧的包袱,有的怀里抱着饿得哭闹的孩子,眼神空洞地望着过往的车辆,偶尔有人会伸出手,小声乞讨:“先生,给点吃的吧……”

有个小女孩,约莫五六岁,梳着两个乱糟糟的小辫子,脸上沾着泥污,跑过来拉住李鸿章的骡车缰绳,小手里攥着半个干硬的窝头,仰着头小声说:“先生,我娘快饿死了,您能给点吃的吗?这窝头是我昨天捡的,给您一半,您给我娘点吃的吧……”李鸿章心里一酸,从包里拿出两个还热着的馒头——这是他早上从客栈买的,本想当午饭。他蹲下身,把馒头递给小女孩,摸了摸她的头说:“好孩子,把馒头给你娘,快去找她吧。”小女孩接过馒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连忙对他磕头:“谢谢先生!谢谢先生!”说完就跑向路边的一个妇人——那妇人躺在草堆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看到小女孩手里的馒头,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李鸿章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他问赵车夫:“赵大哥,这些流民都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多?”赵车夫叹了口气,拿起腰间的水壶喝了一口,说:“这些都是山东、河南来的。这两年北方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百姓们没饭吃,只能出来乞讨。有的想去京城,有的想去天津,可京城也不好混啊——官府不管流民,好多人饿死在街头,连个收尸的都没有。”李鸿章沉默着,看向车窗外——夕阳西下,把流民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的身影在荒凉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单薄。他想起自己在江南看到的饥民,想起南京江面上的鸦片商船,心里越发沉重:国家的疮痍,比他在书本里读到的、在先生口中听到的,还要严重得多。若不能尽快找到强国富民的法子,怕是要出更大的乱子。

接下来的路程,李鸿章很少说话,大多时候都在看书——要么是父亲给的《历代名臣奏议》,要么是他自己带的《海国图志》。看到书中记载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忍不住想起江南江面上的英国商船,想起那些比清军先进得多的洋枪洋炮,心里渐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若想强国,光靠整顿吏治、体恤民生还不够,还得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造出自己的轮船、枪炮,才能抵御列强的侵略。

经过二十多天的奔波,骡车终于抵达京城。城门巍峨地立在眼前,上面刻着“正阳门”三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透着皇家的威严。街上的行人比南京更密集,有穿着朝服的官员骑着马,身后跟着随从;有推着小车卖糖葫芦的商贩,吆喝声清脆;有穿着洋装的外国人,说着生硬的中文,引得路人频频侧目;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书生,背着书箱,匆匆往会馆或客栈赶。

李鸿章按照父亲的嘱咐,直奔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坐落在京城的西南角,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风格建筑,白墙黛瓦,门口挂着“安徽会馆”的匾额,两侧的柱子上刻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会馆的管事是个姓吴的老秀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一见李鸿章递上的介绍信——这是父亲托安徽籍官员写的,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哎呀,是合肥来的李公子吧?快请进!您父亲早就托人打过招呼了,我给您留了最好的房间,靠窗,采光好,还安静,适合读书。”

吴管事把李鸿章领到客房——房间比南京的客栈宽敞不少,靠墙放着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典籍;靠窗的书桌干净整洁,上面放着一方新砚台;床上铺着厚实的被褥,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李公子,您一路辛苦,先歇会儿,我去让厨房给您准备点吃的。”吴管事笑着说,“咱们会馆里有不少安徽籍的官员,您要是有时间,可以去拜访拜访,他们说不定能给您些考试的建议。”李鸿章连忙道谢:“多谢吴管事,劳您费心了。”

安顿下来后,李鸿章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开始拜访安徽籍官员。其中有位姓吕的御史,是合肥人,和李家有些远亲。吕御史住在一条安静的胡同里,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很雅致,种着几棵海棠树,此时正开着花,粉白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吕御史见李鸿章来访,很是高兴,拉着他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泡上一壶黄山毛峰,说:“渐甫啊,你父亲是个实诚人,当年在乡里教私塾,培养了不少好苗子。你能一路考到京城,不容易啊。”

李鸿章连忙说:“全靠父亲和先生们的教导,小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向吕大人请教。”吕御史点点头,喝了口茶说:“会试不比乡试、府考,考的不仅是经义,还有见识。如今国家内忧外患,考官们更看重能为国家做事、能解百姓疾苦的考生。你答题时,要多结合时事,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要怕直言——当然,也不能太激进,要把握好分寸。”他顿了顿,又说:“京城官场复杂,你初来乍到,凡事要谨慎,少议论朝政,多听多学。等你中了进士,入了仕途,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门道。”李鸿章把吕御史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临走时,还特意给吕御史磕了个头:“多谢吕大人教诲,小子铭记在心。”

会试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考场设在京城的贡院,比南京贡院还要宏伟,红墙高耸,门口的石狮子威严地立着,兵丁们穿着制服,手持长枪,神情严肃地检查考生的准考证。李鸿章跟着人流走进贡院,找到自己的考棚——编号是“辰字号棚”,桌子上刻着“李鸿章 安徽合肥”的字样,旁边还放着一壶水和一个馒头,这是考官为考生准备的。

第一场考经义,题目是《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李鸿章看着题目,想起自己在山东看到的流民,想起吕御史说的“体恤民生”,拿起笔写道:“所谓‘为政以德’,非独官员自身清廉,更在于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国家之危为危。今百姓困苦,或因旱涝之灾,或因官吏贪腐,或因鸦片之害;国家危殆,或因边疆不宁,或因列强环伺,或因军备废弛。为官者若能修德,严惩贪腐以安民心,减免赋税以纾民困,禁绝鸦片以保民力,则百姓归心,国家自安,如北辰居其所,众星自然共之……”他写得很顺,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三张考卷。

第二场考策论,题目是“论强国之策”。这是李鸿章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历代名臣奏议》和《海国图志》里的观点,提出了四条主张:一是“兴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居乐业;二是“整吏治”——严惩贪腐官员,选用清廉正直、有能力的人做官,建立监督制度,让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三是“练新军”——改革军队制度,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仿制洋枪洋炮,建立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四是“学西技”——派人去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创办工厂,发展工商业,让国家能富强起来。他的文章没有堆砌辞藻,句句都落到实处,既有对传统治国理念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的开放态度,阅卷考官看后,忍不住在卷末批了“有识之士,务实可用”六个字。

第三场考诗赋,题目是“杏花春雨江南”。李鸿章看着题目,眼前一下子浮现出江南的景象——巢湖的春水、南京的杏花、秦淮河的画舫。他拿起笔,写下一首七律:“江南三月杏花开,春雨如丝润绿苔。漕运船归帆影远,秦淮歌罢笛声哀。民生困苦需君恤,国势艰难待士来。若得贤才扶社稷,何愁华夏不兴哉?”诗中既有江南的柔美,又有对民生的关怀,还有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会试结束后,李鸿章在京城待了一个多月。他没有闲着,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继续拜访安徽籍官员,还抽空游览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在故宫,他看到了皇帝上朝的太和殿,宏伟的建筑让他心生敬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做事”的决心;在天坛,他看到百姓们虔诚地祭拜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心里暗暗想:将来我若当了官,一定要让百姓们不用再靠祭拜求平安,要靠实实在在的政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在颐和园,他看到皇家园林的奢华,想起路边饿死的流民,心里越发清楚:国家的问题,不仅在外部的列强,更在内部的腐败和不公。

期间,他听闻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事迹——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以清廉、务实著称,不仅学问渊博,还很重视人才,常常提拔有才华的年轻人。曾国藩在京城的官员中口碑很好,有人说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人说他“体恤民生,敢说真话”,还有人说他“治军有方,将来必能为国家平定内乱”。李鸿章早就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心里十分敬佩,暗暗盼着能有机会见到他。

放榜那日,京城贡院外人山人海。考生们挤在榜单前,有的紧张得双手发抖,有的踮着脚拼命往前凑,还有的让同伴帮忙找自己的名字。李鸿章也挤在人群中,心跳得飞快——这是他科举路上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若能中进士,就能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志向;若不中,就要再等三年。他从榜首开始找,二甲、三甲,名字密密麻麻的,看了很久,眼睛都花了,才在二甲第十三名的位置,看到了“李鸿章 安徽合肥”的字样。

那一刻,他像是被定住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自己中进士了!他激动得几乎跳起来,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顺着脸颊滴在衣襟上。他想起了父亲在塾馆里教他读书的场景,想起了母亲在灯下为他缝衣裳的身影,想起了姐姐们为他加油鼓劲的笑脸,想起了山东路边那个乞讨的小女孩……所有的辛苦、所有的期盼,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周围的人看到他中了,纷纷过来祝贺:“恭喜李兄!恭喜李兄金榜题名!”李鸿章笑着向大家道谢,心里却无比踏实——他知道,自己终于踏入了仕途,离“济天下”的志向,又近了一步。

不久后,李鸿章作为新科进士,参加了翰林院的选拔。翰林院是朝廷的储才之地,选拔十分严格,主考官正是曾国藩。得知主考官是曾国藩,李鸿章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怕自己表现不好,错失机会;期待的是能见到这位自己敬佩已久的官员。

选拔那天,李鸿章穿着崭新的长衫,来到翰林院。曾国藩坐在堂上,穿着深蓝色的朝服,面容严肃,眼神却很温和,正一一召见新科进士。轮到李鸿章时,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躬身行礼:“学生李鸿章,拜见曾大人。”曾国藩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开口问道:“李鸿章,你认为,如今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鸿章没有丝毫犹豫,直言不讳地回答:“回大人,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内则百姓困苦、吏治腐败、鸦片横行,外则列强环伺、边疆不宁、军备废弛。学生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是整顿吏治以安民心,禁绝鸦片以保民力,学习西技以强军备——吏治不清,则百姓不安;鸦片不禁,则国财耗竭;西技不学,则难以抵御列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只固守旧俗,盲目排外,或只注重表面改革,不触及根本,国家只会越来越弱,最终被列强欺凌。”

曾国藩听后,眼睛亮了起来,连连点头:“你说得很对。如今不少官员,要么盲目排外,把西方的技术说成‘奇技淫巧’,不愿学习;要么沉迷旧俗,只知吟诗作赋,不管百姓死活;要么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不顾国家安危。像你这样能看清时局、务实敢言的年轻人,不多了。”他顿了顿,又说:“翰林院是储才之地,你在这里要好好读书,多学多思,不仅要学经史子集,还要多关注时事,多研究西方的书籍——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记住,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为了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分忧。”

李鸿章深受鼓舞,再次躬身行礼:“谢大人教诲!学生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大人期望!”

最终,李鸿章顺利通过选拔,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后,他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翰林院的日子虽然清苦,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典籍和朝中重臣——他每天都会早起读书,从《四书五经》到《资治通鉴》,从《海国图志》到西方的军事书籍,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会认真研读;晚上则会和其他庶吉士讨论国事,有时会争论到深夜,却也乐在其中。

期间,他还正式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很看重他,常常把他叫到自己的书房,和他讨论经史、兵法、吏治,还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借给李鸿章看。有一次,曾国藩问他:“渐甫,你对西方的军事技术有什么看法?”李鸿章回答:“回老师,西方的轮船、枪炮,比我们的先进得多。他们的轮船速度快、载重量大,能在海上作战;他们的枪炮射程远、威力大,能以一当十。我们若想抵御列强,就必须学习他们的技术,仿制他们的武器。但学习不是盲目照搬,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比如我们的江河多,就可以造适合江河作战的轮船;我们的士兵擅长近战,就可以在洋枪的基础上,改进适合近战的武器。”

曾国藩点点头,笑着说:“你说得很对。‘师夷长技以制夷’,关键在‘制夷’,不是为了崇洋媚外,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保护百姓的安全。你有这样的见识,很难得。将来若有机会,我会向朝廷举荐你,让你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李鸿章听了,心里既感动又激动。他知道,自己的仕途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充满了挑战——有官场的复杂,有列强的侵略,有百姓的期盼。但他已做好了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才学,为这个积弱的国家注入一丝生机,为受苦的百姓带来一点希望,真正实现“以才学济乾坤”的抱负。

七律·登科

京华三月杏花繁,金榜题名喜溢门。

二甲登科承圣泽,翰林入馆沐恩温。

曾公识得英才质,后辈常怀报国恩。

自此青云初起步,欲凭才学济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