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教授到台大校长,钱思亮为何让儿子放弃院士提名?
发布时间:2025-09-15 15:32 浏览量:7
一副挽联“盛德君子表其为人,清慎勤明状其治事”,悄然概括了这位化学家、教育家清白谨慎、勤勉明理的一生。
1983年9月15日,台北台湾大学附属医院,一位76岁的老人因急性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他是中国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执掌台湾大学近20年的校长,更是推动台湾科学研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就是钱思亮,一个在两岸学术史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
1908年1月9日,钱思亮出生于河南新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钱鸿业是上海著名的大法官,在上海沦陷后因不屈服于汪伪政府而被特务暗杀。
钱思亮从小接受优质教育,先后在北京和天津就读小学。1921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27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开启了他的科学之路。
1931年,钱思亮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并凭借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深造。
他在学术上表现出色,1932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具有旋光性的双轮基质变为非旋光体的速度》。因成绩优异,他被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会员。
1934年8月,钱思亮回国应聘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讲授普通化学。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启发性的讲课深受学生爱戴,课堂常常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只能在教室外听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钱思亮任该校工学院化工学系教授。1938年,学校内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他继续担任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
1940年,钱思亮的父亲在上海被敌伪刺死,他不得不从昆明辗转回上海奔丧。事后因交通阻塞,只能滞留上海,任上海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抗战胜利后,钱思亮曾被委任为经济部化学工业处处长。但在1946年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复课后,他立即辞去职务,返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9年1月8日,钱思亮偕夫人张婉度携三子钱纯、钱煦和钱复离开北平飞往南京。应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之邀,他赴台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并一度代理理学院院长。
1950年傅斯年骤逝后,经胡适推荐,钱思亮于1951年3月继任台湾大学校长。他临危受命接掌台大,虽然没有傅斯年的资历与霸气,也不刻意拉帮结派,但却以谨慎、细心的风格开创了自己的治校理念。
钱思亮在任台湾大学校长近20年期间,对台湾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致力于新生招考制度及转学制度的改革,为后来台湾实行的大专院校联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础。他完成了台湾的大学联招制度,为台湾高等教育选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台大20年校长任内,钱思亮在北大教授学者们支持下,在北大风基础上持续发展,开创了光复后台湾大学在台的龙头地位。
钱思亮的谦逊品格在学术界传为佳话。1961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评议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钱思亮和梅贻琦同时被提名为第四届“院士”候选人。
钱思亮考虑到梅贻琦是母校清华大学的校长,作为学生对师长应当礼让,坚持请求撤销对他本人的提名。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直到1964年,钱思亮才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属数理组。
1974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一次院士会议上,钱思亮的次子钱煦被提名为第十届院士候选人。
钱思亮考虑到增补的新院士名额有限,一再吁请与会者不要投钱煦的票,把名额让给他人。他态度诚挚,言辞恳切,最终使与会者接受了他的请求。
钱煦在学术界声望很高,原本当选无问题,却因此落选。直到1976年,他才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届院士,属生物组。父子先后当选为院士,成为科学界佳话。
1970年,钱思亮被任命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长(前四任依次为:蔡元培、朱家骅、胡适、王世杰)。在任逾十三年间,他推动了台湾地区诸多新兴领域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扩展。
他在“中央研究院”院长任内设立美国文化研究所、三民主义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及资讯科学研究所,并增设生物医学、统计学、原子与分子科学三研究所及分子生物学综合研究室四个筹备处。
钱思亮的三个儿子均在各自领域有杰出表现。长子钱纯是经济学家,曾任台湾财政部长;次子钱煦是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学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系主任;三子钱复是著名外交官,曾任台湾外交部长。
一家四口皆为社会精英,这在台湾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是罕见的。
钱思亮逝世后,台湾大学将理学院综合实验大楼命名为“思亮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大楼也被命名为“钱思亮纪念馆”,以纪念他对学术界的贡献。
吴大猷在悼文中评价道:“我们相同之处,是对学问有相似的认识与尊敬;对事有相同的见解,没有‘政治欲’;没有个人私心。”
这位从北大讲台走向台大校长办公室的化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盛德君子,清慎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