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德县长14字誓言,400多年来竟成为全国官员的“为官格言”

发布时间:2025-09-16 07:43  浏览量:12

文/桐城一派

今天的浙江“桐乡往事”,跟大家讲个老底子崇德县的清官故事。

故事不长,希望您能够耐心看完。

1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俗语,是八十年代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著名台词。

这部影片讲述了明朝一个叫唐成的知县为民做主、斗倒权贵的故事,当年与《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同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七品芝麻官》的唐成(牛得草饰)

影片中的县官唐成,原型就是明万历年间任嘉兴府崇德县县长的唐汝修。

唐汝修乃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人,自小聪颖好学,善良孝顺,但仕途坎坷,屡不得志,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才考中庚子科举人,

那年,他45岁,大器晚成。

明代的举人老爷,是通过严格的乡试取得的,乡试跟现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相似,所以举人的学历,相当于如今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举人享有司法考试A证资格,可破格任命为知县。

这样,中年唐汝修,春风得意,时来运转,直接被任命为嘉兴府崇德县县长,起步就是正处级,一地父母官。

可见,明朝那些事儿,官员任命还是比较宽松的。搁现在,老唐最多是个无实职二级主任科员,而且是一辈子无望升迁的那种。

从广西到浙江崇德赴任,1700多公里,路途遥远,放在现在根本不是个事儿,无论是打飞的,或者是乘高铁,半天解决问题,即使唐县长与秘书轮流自驾,20个钟头也就轻松搞定了。

但在明朝,这还真是个事儿。水路坐船,陆路马车,再加11路“自驾”,没有一到两个月是到不了崇德的,所以唐县长的这次赴任,既要带秘书,又携家眷的,一路辛苦,自不必说。

从穷山恶水的岭南,到富庶一方的江南,唐县长并没有迷醉在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里,始终没有忘记“唐氏家训”和为官初心。

2

在任三年,唐县长不畏强权,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秉公执法,深受崇德百姓的爱戴。

不仅当地百姓拥戴,上峰对唐县长也是相当满意。那些贪官污吏,是“三年知县官,十万雪花银”,但唐县长在任期内因工作出色,多次被嘉兴府评为优秀县长、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

据说大大小小的奖励有12次,与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唐县长很大度,从不吃独食,每次奖励所得均与崇德民众一起分享。

干好分内事这是唐县长的常规操作,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他在崇德干了一件惊天动地、足以彪炳史册的大事,一夜之间吸粉无数,还上了明朝热搜头条。

崇德县城有一个纨绔,仗着其老爸是大官,还有京城宰相为他撑腰,平日里欺压百姓,巧取豪夺,荒淫无度,强抢民女,崇德城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纨绔嚣张跋扈,招来众怒,民怨极大,民众纷纷告状要求官府严惩,但前几任县长因慑于其后台强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不了了之。

好巧不巧,这个纨绔撞上到了刚正不阿的唐县长的枪口上。

唐县长天不怕地不怕,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听闻这个纨绔的累累罪状后,当即震怒,迅速成立专案组,收集证据并将其捉拿归案。

纨绔的父亲听闻儿子被抓,一边火速求救当朝宰相,一边准备以万两金银摆平唐县长,企图让唐汝修放他儿子一马。

公审当天,与纨绔父亲交情颇深的当朝宰相现身崇德,以权势对唐汝修施加压力,暗示唐县长网开一面,判那个纨绔无罪。

堂堂宰相都亲自来说情,唐县长那个亚历山大啊,但唐县长毕竟是唐县长,他当堂宣称,“居官若不能为民伸冤,何异于归乡卖蕃薯”。以此表明自己的办案态度。

这大概是唐县长的原话,后来慢慢就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红薯,有的地方叫地瓜,崇德一带称番薯,或者叫山薯。唐县长入乡随俗,大概率叫番薯(山薯)。

最终,唐县长顶住了重重压力,把案子办成了铁案,那个纨绔最后被砍头示众,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3

唐汝修不畏强权,为民除害,崇德老百姓拍手称快,并尊称他为“唐青天”。

但那个纨绔的父亲心有不甘,对唐县长怀恨在心,誓报杀子之仇,他勾结当朝宰相,到万历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说唐县长的坏话。

久而久之,万历帝禁不住小人天天告状,于是下了一道错误的圣旨,撸去唐汝修崇德县长一职,贬至安徽黟县做教谕。

也就是说,唐汝修官降两级,从县长降至教育局局长。

唐汝修离开崇德前往黟县那天,数千崇德百姓自发夹道挥泪送行。

后来唐县长洗掉冤屈,又获重任,官至正四品。当然,这是后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