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理财能臣——程琳

发布时间:2025-09-17 08:59  浏览量:8

至和三年闰三月,六十九岁的程琳在陈州府邸中溘然长逝。这位历经真宗、仁宗两朝的老臣,最终未能实现再次镇守边疆的夙愿。仁宗皇帝为此特地停止朝会两日,追赠中书令,赐谥"文简"。次年太庙合祭时,又加赠太师、尚书令,以表彰他一生功绩。

程琳晚年最大的心愿是重返边疆。他上书朝廷说镇安军只是个小郡邑,难以施展才能,希望再次镇守边关。可惜奏章还未得到回复,他就与世长辞。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少有的遗憾。

程琳最后几年担任武胜节度使、检校太尉,仍留任北京。皇祐四年改任镇安节度使,仁宗特诏允许他享受二府官员的礼仪待遇。自从元昊在河西反叛,契丹也违背盟约索要土地,两边战事不断。程琳深入参与朝廷谋议,又先后镇守西北两地,对夷狄虚实、山川要害了如指掌。他的军事策略虽不能全被采纳,但很多谋划都值得称道。

程琳在魏地任职十年期间,持重不扰民。他考察地形要害,修缮防御工事,增强守备力量。还种植数万棵杂木,说将来建造工事就不必向百姓征用木材了。百姓爱戴他,特地建立生祠纪念。

皇祐元年,程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任河北安抚使,通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五月改任大名府路安抚使。这时元昊已死,其子李谅祚年幼,由三大将分治。有人建议趁机以节度使位诱使三将分裂,程琳认为趁人之危非仁德之举,不如安抚。后来朝廷派使者册封,正值西夏围攻庆阳。程琳备齐礼物通知西夏人,果然对方欢喜迎接册使,庆阳之围遂解。

程琳曾俘获西夏军首领,不杀反而释放,西夏人也相互告诫不杀汉民。后来有五百户西夏人赶着牛羊请求归降,称契丹兵临衙头。程琳识破是诈,说若是真遭进攻,怎会有降者?必是叛逃者或诱敌之计。果然不久有三万西夏军以追捕降者为名逼近边境。程琳早得情报,命守军闭城倒旗,严阵以待。西夏军见有备,随即撤退。

庆历八年四月,程琳任宣徽北院使、马步军都部署、延州判官兼鄜延路经略使,仍任陕西安抚使。当时西夏人率三万大军逼近,程琳三天前就通过间谍得知,下令各堡寨按兵不动,闭门坚守。西夏人到后以为有备,只好退兵。在他任内,西夏人再未窥边。

庆历六年二月,程琳改任武昌节度使、陕西安抚使、知永兴军。三月仁宗诏令陕西四路经略司,凡涉及民间利益和边境事务都要报程琳知晓。七月又命他兼陕西路的粮草筹划供应事务。

庆历五年五月,程琳升工部尚书,加资政殿大学士。七月兼河北安抚使。他在北京留守四年,期间西北驻重兵,契丹频繁遣使提要求,讨伐元昊也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仁宗多次委他以重任,负责河北、陕西防务。

宝元二年十一月,因张士逊弹劾,程琳被降为光禄卿,出知颍州,后改青州。不久又任户部侍郎,复任吏部侍郎,兼天雄军知府。庆历二年五月,仁宗命他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八月加资政殿学士。闰九月营建北京城时,内侍皇甫继明想扩大宫殿规模邀功。程琳认为国家正忙边境事务,大兴土木必给百姓带来困苦,坚决反对。仁宗派侍御史鱼周询审查后,罢免皇甫继明,命程琳独负责北京营建。当时皇甫继明正得宠,权势显赫,朝中无人敢不曲意逢迎。程琳刚复起就敢与他抗争,小事也不妥协,时人认为难能可贵。

宝元元年三月,程琳升尚书左丞。宝元二年正月,元昊反叛仍遣使来朝,众人请求诛杀使者。程琳认为遣使是常规,杀之不吉。后来使者愈发骄横,有人提议趁其住驿馆时故意让房屋倒塌压死。程琳反对说:"起初未杀是因无罪;如今既骄横,应揭露其恶依法惩处,此乃国法,有何可忧?"六月朝廷讨论重贿唃厮啰讨伐袁浩时,程琳提出:"若使唃厮啰得地,无异再生一元昊。不如用离间使两羌不合,这才对中国有利。"

程琳曾想买枢密副使张逊的旧宅。张逊曾孙张偕仅七岁,为宗室女所生,家境贫寒。乳母擅自售宅,程琳暗使开封府官吏告知需御宝批准。乳母入宫求章惠太后得批准,程琳遂买下宅子。他还命官吏采购木材、购买妇女,后官吏贪赃被揭发,程琳也被御史弹劾。

景祐四年四月,程琳任参知政事。当时司天监预报明年正月初一日食,请移动闰月避灾。程琳认为这是上天谴责,非移动闰月能避,唯修明德政才能应对,于是作罢。范仲淹因直言触怒大臣,被贬饶州。不久仁宗醒悟,想重新起用,先让他知润州。但厌恶范仲淹的人又编造罪名,仁宗怒令贬岭南。自范仲淹被贬,朋党之论兴起,朝中官员凡提及范仲淹都被指为朋党。唯程琳在仁宗面前为范仲淹辩白,阐明冤屈,直到仁宗疑虑消除。程琳刚正果决,聪明敏锐,通晓旧例,议论慷慨。及至参知政事,更加奋发无畏。宰相若有私心,他总能用言语折服。想侥幸得逞的小人多不能如愿。

景祐元年,程琳任三司使。他不喜随意追求私利,也不贪图眼前功绩。当时有人议百姓税种繁多,给官吏作奸犯科之机,想废税种名,合并为一。程琳认为合并税种隐去名称,虽暂时方便管理,但以后若有追求私利官员出现,必会再次增加税种,给百姓带来更重负担。议论者无法反驳。程琳在财务收支上尤其谨慎,皇宫中有所需求,也从不轻易答应。宦官愤怒抱怨:"陛下有需求,东西在程琳那里怎能轻易得到!"程琳回答说:"三司财赋都是朝廷的,我替陛下珍惜,对我个人有何好处?"仁宗认为他说得对。有人建议将全国农田税和其他赋合并为一种税目,程琳表示:"合并成一种税目,确便核对校验。但若有好大喜功官员,再用旧名目增加税收,就会不断加重百姓负担,永无止境。"景祐三年八月,改任吏部侍郎。

明道二年十月,程琳升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兼御史中丞。同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再掌开封府。明道元年八月,宫中发生大火,延烧东西两宫。宦官审理抓到制衣工匠,手持火斗,屈打成招移交开封府。仁宗命程琳审理。程琳仔细调查,坚决认为工匠非纵火人。因皇宫禁地不得擅入,他命工匠绘出火灾蔓延路径图。发现后宫中许多居住地狭窄拥挤,厨房炉灶紧邻木板墙壁,年久失修,干燥易燃。因而推断:"这火势岂是一日能形成?"上书建议火灾可能是天灾,不应归咎于人。监察御史蒋堂也奏:"火灾发生无明确迹象,怎知不是上天意志?"仁宗因此放缓审理,最终使无辜者免死。

天圣九年九月,程琳升给事中、开封府知府。之前任此职者都因事务繁重而苦不堪言,有的不满一年就被罢免,不然受诽谤指责或因事调离。唯程琳任职数年,时间越长治理越精明有效,盗窃诉讼案件稀少,监狱常空无一人。仁宗多次下诏表彰。

当时王蒙正之子王齐雄打死老仆人,却贿赂其妻以病故上报。程琳察觉言辞神色有异,命有关部门检验,证实被殴打致死。王蒙正与章献太后家有姻亲,太后对程琳说:"王齐雄非杀人凶手,是仆人曾经打过他。"程琳反驳:"仆人无自行专断打人之理,既是主人指使,主人与仆人罪同。"太后默然,最终王齐雄依法受惩。另有外戚吴氏离夫李咸熙,带女回娘家,李咸熙告状。程琳令吴氏归还女儿,吴氏称女已入宫。程琳向仁宗请求:"我恐天下人私议陛下夺人妻女。"仁宗立即令送还女孩,对吴氏施鞭刑,令回归夫家。

天圣六年,程琳任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益州人轻浮易生事,程琳常事先制定防范措施,到需要应对时看似不经意,实只处理重大紧迫的一两件事,益州人因此安定,同僚官吏也难以窥探其治理之道。正月按俗放灯,官吏百姓夜聚,游乐之盛冠绝天下。程琳事先告诫官吏做好防火准备,有火灾立即救援,不必上报惊动众人。后来在一次盛大五门宴会上,城中突发火灾,官吏迅速扑灭,宴会继续,百姓竟全然不知。其他治理措施也多如此,有效又不扰民。有一次军士通过监军报告军中有变,监军入内禀报,程琳却笑着让他离开。监军惶恐不敢离去,程琳说:"军中动静我自知,若有阴谋,无需报告我也会知道,可让报告者自己来见我。"监军离开后,报告者最终不敢来,程琳也未再追问,此事平息。

蜀州有自称李冰神子的妖人,任命官吏士卒,聚百余名信徒。程琳下令逮捕依法处置。然而朝中有人诬告程琳滥杀无辜,恐蜀地将发生动乱。仁宗遣宦官紧急查看,宦官入蜀后,居民行旅都争相称赞程琳善政。宦官问处决妖人事,当地父老都说:"杀一人可使蜀地数十年太平。"宦官问原因,答:"以往扰乱蜀地者,非有智谋豪杰之才,而是乡里无赖小人,只因未及时制止,才酿成大乱。"宦官见蜀地安定,又闻父老之言,回朝如实禀报。仁宗更器重程琳。

天圣五年,仁宗命程琳接待契丹使者贺乾元节。契丹使者萧蕴、杜防提出中国使往契丹时坐大殿高位,而契丹使来中国座位较低,要求提升座位,言辞迫切。仁宗与大臣们都认为小事不值争执,打算应允。但程琳认为小事让步必引发更大要求,坚决反对,最终平息。后来黄河在滑州决堤,起初有人提议可堵塞,工程开始后又有人反对说不可行。朝廷命程琳视察,他判断可堵塞,并成功实施堵河工程。同年中升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宰相张知白十分赏识他,得知程琳将任中丞时高兴说:"这下我的笔不辱使命了。"当时正逢饥荒之年,程琳上奏疏请求停止所有土木工程和营造活动,并免除受灾郡县的租税和劳役。

天圣四年九月,史官纂《真宗实录》时发现起居注缺失,命程琳负责编纂大中祥符八年以后的起居注,程琳根据记忆追述补充缺失内容。随后升祠部员外郎、提举在京各机构库务,以本官兼知制诰、同判吏部流内铨。

当时三司使范雍出使契丹,朝廷命程琳代理三司使职务。当时太仓中储存的军粮因陈旧腐烂无法食用,那年又面临饥荒。程琳决定将陈粮全部发放百姓,总计六十万斛,使饥民得以保全性命,军队也换上新粮。另外盐铁官任布提议铸大钱,一枚当十枚小钱使用。度支判官许申建议用铜铁混合铸大钱,报朝廷讨论。程琳反对说:"过去第五琦曾试大钱,最终行不通。我请求让许申先试铸看看效果。"试铸未成功,大钱最终未流通。

乾兴元年仁宗即位,程琳晋升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那时契丹使者多次出言不逊挑起事端,而北宋接待官员应对往往失当,仁宗深忧。六月契丹来贺新皇登基,朝廷选程琳任接伴使。契丹使者说:"先皇帝曾与承天太后互通使者,而现在皇太后却唯独没有使者往来,为何?"程琳答:"南北两国如兄弟。先皇帝看承天太后如姨母,所以没嫌隙;但现在我们皇太后是您这边嫂嫂,按礼仪规定,嫂子与小叔子之间不应直接通信问候。"契丹使者语塞,无法反驳。

天禧五年,真宗下诏选拔文辞优美、品行端正的官员,经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人推荐,程琳应召参加考试,被任命为直集贤院。

大中祥符四年,程琳参加服勤词学科考试,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泰宁军节度推官,后改著作佐郎、并州寿阳县知县,再升秘书丞,监管左藏库。

程琳一生为官,历经地方和中央多个要职,处理过外交、财政、军事等重大事务。他刚正不阿,精明干练,深得皇帝信任。虽曾遭弹劾降职,但总能复起并担当重任。他的为官之道和处事智慧,在当时朝野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