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守望者——记红河乡朱段教学点优秀教师朱凡贵
发布时间:2025-09-18 07:10 浏览量:5
朱凡贵,男,中共党员,1988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泾川县红河乡朱段教学点校长。时光荏苒,那颗爱党、爱教育的初心始终未变,扎根山区教育整整37年,他始终恪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念,用最朴实的情怀,无悔地耕耘着这方热土。
爱岗敬业,勇挑重担
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打扫卫生、维修电器、修整花园……在泾川县红河乡朱段教学点,他“一人顶多人用”,既是校长兼班主任,又是学前班老师,还是“勤杂工”。校园里,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农村条件差,师资力量缺乏,“传道授业解惑”,他身体力行,从不叫苦叫累;坚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育理念,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使命感投入教育教学,勤勉务实,从不懈怠。作为执教引路人,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后进生常常进行个别辅导,孜孜不倦教导每一位学生,用心用情关爱每一个孩子;作为学校“领头雁”,他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关心鼓励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作为一名党员,他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想在前头、干在前头、走在前头。
1992年,在得知石家湾村学因偏僻、落后、封闭没有教师愿意去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向组织申请到石家湾村学执教。这个村学,山大沟深,十几户人家坐落在山沟峁岭,吃水在沟里担,照明点煤油灯,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孔窑洞。雨天山路泥泞,难以行走,冬天大雪封山,无法出入。因学校地势偏僻,他起初不敢一个人住在窑洞,就在村民家中借宿。平常他每周回一次家,吃一碗热饭后背上馍馍立即返校。由于人烟稀少,树林茂密,他出山时经常有热心村民护送他到半山腰。
在石家湾村学工作的经历,使他完成了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到村学代课教师的转变。而这一经历也是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祖辈深居山林的山民对知识的敬仰,孩子们依靠念书考学走出大山的深入骨髓的渴望。学校有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他固执的性格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开齐所有课程,一体化分年级开展复式教学。学校没有音乐体育器材,他和孩子们自制沙包、铁环,领学生唱歌、教学生画画。在这八年的村学教学生涯中,他边学边教,学生就是他的一切,教书就是他的全部!
三尺讲台,37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室里熟悉的面孔换了一回又一回,孩子们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他已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到青丝斑白的老年骨干,走上三尺讲台的初心,在无悔青春中挥洒,在红河山川这片热土上扎根。
率先垂范,身教感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学生时,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他每天早早起床,等待学生的到来,他坚信言教不如身教,慢慢的,以往经常迟到的学生不再迟到;他总会拿起劳动工具打扫室内外卫生,渐渐的,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到劳动中;遇到被学生视而不见的白色垃圾,他总是弯腰拣起,在他的带动下,“弯下腰”成了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他表扬学生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跟你学的”。这句话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同时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
在学校管理方面,他坚持“要想正人,必先正己”的原则。在学校值班这项工作中,无论自己是否当班,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门口,看着学生一个个安全走进校园;双休日、节假日值班他总是按时到位,排查学校水、电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清扫校园卫生、教学设施搬迁等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他的带动下,老师们都能按时到位参与值日,参加校内公益劳动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了。他始终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尽善尽美,用负责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引领广大教师为教育教学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做出了表率,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担当作为,彰显本色
“是党员,就要起到带头作用,求真务实,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代课教师到教导主任、校长,他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尽管角色不断变换,但他对山村教育的钟爱已融入血液,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已经成为他的本能。多年来,虽然先后获得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而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见到一批又一批学生,因为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一盏灯,辉映一方温暖与希望。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彰显本色。他用爱和智慧凝结成闪耀明灯,照亮山区学子前行的路,让无数的梦想向阳生长,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