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引才、用才、育才、留才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1 11:37 浏览量:2
今日永州讯(蓝山特约记者 刘文斌 胡特)近年来,蓝山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下功夫、做文章,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县城能否承载人才的创新创业梦?如何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5月16日,笔者跟随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随机走访了县内部分人才,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青年人才读书活动 资料图)
今年51岁的蓝山籍皮具箱包产业人才黄建龙曾经是在广州市花都区从事皮具箱包行业,2012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下,蓝山驻广州花都区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他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并担任招商引才大使,为助力家乡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他充分利用流动党员党支部平台,当好招商引资、人才招引“牵线员”和相关政策“宣传员”,助力家乡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和汇聚源源不断的人才。
用平台引才。蓝山县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驻外人才工作站、异地商会等平台作用,通过聘任在外优秀人才为“招才引智大使”,动员他们发挥联系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助力家乡扩大招才引智“朋友圈”。同时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定期向在外“招才引智大使”推送家乡最新人才政策和急需岗位信息,精准对接各类人才。截至目前,已聘请46名在外人才担任招才引智大使或顾问。
今年54岁的蓝山县鹊峰村党支部书记李恪六,曾经是一名在外创业致富能人,2023年4月,他主动垫资为村里改善饮水设施,深受广大村民爱戴。为充分用好心系家乡发展、心系群众的返乡创业能人,同年6月经过组织推荐、党员群众选举,李恪六顺利当选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方寸地”“巴掌地”,发展种植、养殖,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还在县城办起服装厂,吸纳本村50多名留守村民实现就业。
用实招用才。在外创业致富能人视野宽、思路活、经验多、人脉广,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宝贵财富”。蓝山县强化干事导向,不断加大对返乡各类人才的政治、荣誉、物质激励力度,将愿干事、能干事、甘于奉献、能够团结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引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把优秀返乡人才纳入“两代表一委员”推荐范围,为返乡人才搭建多样化的实践舞台,让他们尽展其能。截至目前,已有60余名返乡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
“在县委、县政府的搭桥牵线下,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常态化交流机制,每年都有相关农业专家下沉公司基地开展新品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在壮大自家葡萄产业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将专家下沉带来的经验,分享给本地葡萄种植户,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共享最新种植技术经验,助力蓝山葡萄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公司吸纳劳动力100多人,帮助葡萄基地务工村民年均增收25000元——30000元。”蓝山县博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市级优秀乡土人才彭才庆说道。
借智育才。蓝山县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与乡土人才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人才带人才,引导乡土人才建立乡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通过“课堂讲授+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累计选派110名省、市、县科技特派员,通过“传帮带”培育本土技术骨干2000余人。
2017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成瑢,毅然放弃长沙工作的机会,选择扎根家乡教育。当谈及为何决然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时,她微笑着说:“除了心系家乡教育发展之外,还有家乡一系列暖心的人才政策。”如今,经过四年的成长,她已成为蓝山县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三生物集体备课组组长,在多次参加的教育教研竞赛活动中获奖。
无独有偶,2012年通过人才引进到蓝山县中心医院工作的王春晖,曾经本来也是有机会在市区医院工作,作为小县城出生的他,深知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和乡亲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望,在毕业后便毅然选择扎根蓝山医疗事业。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骨二科现在已经能开展三甲医院所开展的各种急、重、危骨科手术,科室多次获得“先进科室”称号。2022年,所在科室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专科。
用心留才。蓝山县充分发挥小县城生活成本低的优势,将自己作为“店小二”,将人才看作“客人”,以满足“客人”需求为目标,通过推行县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人才制度,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帮代办“保姆式”等服务,做到“人才有所需,服务有所为”。同时积极组织青年人才参加联谊活动,帮助人才婚恋交友,在配偶就业、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给予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定期组织优秀人才开展研讨交流和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提高人才的影响力和“存在感”,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累计走访各类人才1500余人次,为100余名人才协调解决了子女入学、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