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
发布时间:2025-06-26 22:57 浏览量:5
当局正促儿“转变”,或无意必欲置之于死,然按诸宁死不屈之义,儿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
微闻当局已电召大人来施,意在挟大人以屈儿。当局以“仁至义尽”之态度,千方百计促儿“转向”,用心亦良苦矣。而奈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
1941年3月16日,时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的何功伟在狱中给父亲何楚瑛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舍己为国的耿耿忠心和对父亲的拳拳之爱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既展现了革命者献身理想、宁死不屈的崇高境界,又满载着对亲人深深的歉疚与牵挂。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何功伟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何功伟坚贞不屈,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不肯善罢甘休,找来何功伟的父亲,妄图利用骨肉亲情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何功伟知道此事后,给父亲写下了这封诀别信。谈到国民党邀父亲前来促他“转向”,何功伟在信中向父亲说明:此举“意在挟大人以屈儿”,表面上仁至义尽,实则虚伪至极。
何功伟原本想以此信劝阻父亲前来,可惜这封信被敌人截获,父亲并未收到。4月8日,何功伟的父亲何楚瑛被送到恩施。老人往返监狱探望和劝说何功伟10余次,劝他答应当局的要求,早些获得自由。何功伟一次次向父亲表示,自己“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
何功伟7岁丧母,父亲一身兼尽严父与慈母之责,将其抚育长大。他对父亲满怀挚爱,想到“恩山德海,未报万一”“亲老弟弱,侍养无人”,又怎能不动容?在信的最后,何功伟倾诉了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深情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戴。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他意识到“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敌人押到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刑场。在走上刑场的100多级石板路上,每上一阶,敌人便问:回不回头,回头可免于一死。何功伟坚定地走完了眼前的100多级台阶,放弃了100多次活下来的机会,英勇就义,年仅26岁。
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胜利之路,纵极曲折,但终必导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之乐园,此则为儿所深信不移者也。”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何功伟一样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地牺牲与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山河无恙、国富民强。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再到慷慨赴死的革命兄弟陈延年、陈乔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不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容易患上“软骨病”,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中缴械投降。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