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的早航海总司令!梁启超为他作传,出身竟与穆罕默德有关
发布时间:2025-09-20 10:29 浏览量:5
在世界航海史上,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其实在他们扬帆起航的近一个世纪前,就有舰队已经从东方出发,经略万里海疆。
这支舰队的总司令,来自云南。
他就是郑和,一个被晚清学者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盛赞,并足以振奋民族精神的英雄。
不过,英雄的光环之下,却是一个与“伟大”二字形成剧烈反差的身份。
郑和原名马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
在他十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率三十万大军征伐云南的残元势力。
战火中,马三保的父亲惨死,他本人则成了明军的俘虏。
浮雕郑和下西洋图片
那个年代,等待男孩战俘的,是一种被称为“火者”的阉割酷刑。手术极其残忍,术后需用火熏烤伤口以求愈合,死亡率极高。
但年幼的马三保却从这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炼狱中活了下来。
他的起点,是作为“杀父仇人”军队里的一名卑微俘虏。被带到北平,进入燕王朱棣的府邸后,马三保也没有靠阿谀奉承上位。
在燕王府被重点培养期间,他还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便拜姚广孝为师并学习了权谋智慧。
史料用“公勤敏锐,不避劳损”八个字,记录下他用超乎常人的勤勉,赢得了最初的关注。
而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还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战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炆继位并推行削藩,身为藩王的朱棣于次年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
在这场决定朱棣命运的战争中,马和(当时的名字)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小火者”。
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建文帝军队,马和亲率八百精锐,在雪夜中对敌军大营发起奇袭,漂亮地完成了穿插任务,为朱棣以少胜多、扭转战局立下了决定性功劳。
有学者认为,朱棣登基后御赐“郑”姓,正是为了表彰他在郑村坝的奇功。
实际上,郑和是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后裔,而赛典赤更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
郑和的祖先赛典赤·赡思丁在治理云南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深受百姓爱戴,去世时百姓“号泣震野”。
但在马三保出生时,他家族为之效力的元朝早已是风雨飘摇的末路王朝。
当明军攻入云南时,郑和显赫的家世不仅没能成为“护身符”,反而因为其“前朝遗贵”的身份,成了被重点清算的对象。
所以,“穆罕默德后裔”这一身份,在郑和的童年时代,带给他的从来都不是特权。
再来看航海方面。
从1405年开始,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了八十七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早了九十二年。
他所率领的是一支两万七千余人、大小船只上百艘的庞大混合编队,其中不仅有水手、士兵,还有医生、工匠、翻译官等各类专业人员。
更重要的是,郑和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
他沿途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既有和平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也遭遇过海盗的袭击和当地势力的敌对。
在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郑和设计生擒了为祸多年的大海盗陈祖义。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他更是果断介入当地王位争端,用武力平定了对船队怀有敌意的国王。
郑和的个人能力,正是朱棣选择他、信任他的根本原因。
- 上一篇:聊斋故事:紫姑仙
- 下一篇:一个人最大的不靠谱,是这4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