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恩来电求援,38军军长梁兴初暗叫不好:范大胆啥时候怂过?
发布时间:2025-09-21 08:15 浏览量:3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50年11月28日凌晨4点,38军军长梁兴初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335团团长范天恩疲惫而急促的声音:
"军长,我们快撑不住了,能不能派援兵?"梁兴初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
范天恩,全军闻名的"范大胆",那个在战场上从不退缩、从不求援的硬汉子,如今竟然打来了求救电话?松骨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范天恩是山东胶东人,从小在艰苦环境中长大。
十几岁就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狠劲,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指挥官。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传奇,作战风格以勇猛著称,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范大胆"!
这个绰号不是白叫的。每次作战,范天恩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他带兵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每一位战士,因此深得部下敬重和爱戴。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作为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范天恩率领的335团很快就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中。
在这场战争初期,美军拥有绝对的火力和装备优势,空中力量几乎无人能敌,地面部队也装备精良。
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很多指挥员都倍感压力,但范天恩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自信。
他凭借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带领335团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充分发挥志愿军的特长,不断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他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巧妙设伏,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即使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他也能找到战胜敌人的办法。战士们看到团长如此英勇无畏,士气大振,战斗力也随之提高。
范天恩的指挥能力也十分出色。他能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善于抓住战机,果断决策。
38军军长梁兴初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位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指挥员。
在志愿军高层,范天恩的名字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他的335团也被誉为"钢铁之师"。
1950年10月底,335团接到命令,前往飞虎山地区阻击美军。
飞虎山位置险要,是通往朝鲜北部地区的重要关隘,战略意义重大。美军也深知这一点,派出了精锐部队试图夺取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范天恩接到任务后,立即带领335团进入阵地。他亲自侦察地形,精心部署防御工事,将有限的火力点布置在最关键的位置。
战斗很快打响。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不断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猛攻。坦克、大炮、飞机轮番轰炸。
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势,范天恩毫不动摇,他站在指挥所内冷静指挥,适时调整兵力,堵住一个个缺口。
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美军共发动了57次进攻,每一次都被范天恩率领的335团顽强击退。
五天下来,335团伤亡惨重,700多名战士永远留在了飞虎山。
但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最终成功阻挡了美军的进攻,歼敌18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场战役让美军深刻认识到志愿军的顽强战斗力,也让"范大胆"的名号传遍了整个志愿军。
1950年11月4日,飞虎山战役结束,范天恩率领残部撤下阵地。
虽然胜利了,但范天恩的心情却十分沉重。他看着剩下的不足一半的战士,眼睛里充满了痛苦。
这些战士大多带着伤,疲惫不堪,需要休整。然而,战争并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飞虎山战役后,范天恩的335团编制严重不足,连排长都缺,更别提班长了。新补充的战士大多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需要时间进行训练和磨合。
范天恩知道,要让这支部队恢复战斗力,需要时间。但时间,恰恰是他们最缺乏的东西。
1950年11月中旬,战争形势急剧变化。美军调集重兵,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
志愿军指挥部决定派出精锐部队阻击敌人,335团再次被选中,前往松骨峰地区执行任务。
接到命令时,范天恩皱起了眉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部队状况:飞虎山战役后,335团伤亡惨重,战斗力大打折扣。
虽然补充了一批新兵,但这些人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很难立即投入激烈战斗。
范天恩向上级汇报了实际情况,但得到的回答是:"没办法,其他部队情况也不乐观,只能靠你们了。"
面对严峻形势,范天恩没有推辞,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他组织剩余的老兵和新补充的战士,迅速向松骨峰进发。
松骨峰位于朝鲜北部,地形复杂,山高路陡,是进入朝鲜腹地的重要通道。
谁控制了松骨峰,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范天恩到达后,立即组织部队构筑工事,做好战斗准备。
当时335团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全团仅有1000余人,其中老兵不到300人,其余都是刚刚补充的新战士;重武器严重不足,只有几门迫击炮和一些轻重机枪;弹药储备也十分有限。
面对这种情况,范天恩不得不将警卫连、炊事班甚至传令兵都编入战斗序列,确保火力点的基本覆盖。
1950年11月25日,松骨峰战役正式打响。美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精锐的陆战队和装甲部队。
他们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对335团的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范天恩站在指挥所内,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态势。他看到自己的战士们在敌人猛烈炮火下顽强抵抗,心中既骄傲又心疼。他知道,这场战斗将会比飞虎山更加残酷。
美军的炮火将335团的阵地炸得千疮百孔,许多战士还没来得及与敌人交火就已牺牲。
范天恩不断调整部署,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段,试图阻止敌人的突破。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335团的伤亡与日俱增。到11月28日凌晨,全团仅剩不到200人有作战能力,弹药也即将耗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范天恩不得不做出一个他从未做过的决定——向上级求援。
1950年11月28日凌晨4点,战斗已持续了近三天。松骨峰上到处是弹坑和战士的尸体。
范天恩在简易指挥所内看着地图,面色凝重。
此时,335团的情况已经到了极为危急的地步:全团仅剩不到200人能够作战,弹药所剩无几,而美军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范天恩知道,如果再不求援,335团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作为团长,他有责任保护每一位战士的生命。
虽然他素来以"范大胆"著称,从不畏惧牺牲,但他更明白一个指挥员的职责不仅是勇敢作战,还包括合理使用兵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经过一番深思,范天恩拿起了电话,拨通了38军军长梁兴初的电话。电话那头,梁兴初听到范天恩的声音后明显一惊:"范团长,什么情况?"
范天恩简短汇报了前线情况,然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军长,我们快撑不住了,能不能派援兵?"
这句话对范天恩来说并不容易,作为一个从不示弱的指挥员,开口求援几乎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挑战。
梁兴初听完后沉默了几秒钟。他深知"范大胆"的性格,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他绝不会开口求援。
这意味着松骨峰的情况比报告中所描述的还要糟。然而,当时38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各部队都在激战中,几乎没有可用的预备队。
最终,梁兴初只能派出军直属侦察连前往支援,这支精锐部队虽然战斗力强,但人数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
梁兴初在电话中对范天恩说:"范团长,我知道你们很难,但现在全军都在打硬仗。我只能派侦察连过去,你们一定要坚持住!"
范天恩放下电话,他知道梁兴初已经尽力了,但这点援兵远远不够。
不过,作为一名军人,他必须执行命令,带领战士们继续战斗。他立即召集剩余的指挥员,重新部署防线,准备迎接敌人新一轮的进攻。
松骨峰战役最后阶段,335团的战士们当子弹打光时,他们用刺刀和敌人肉搏;当刺刀断裂时,他们用石块和拳头继续战斗。
范天恩亲自带领最后的几十名战士守卫关键阵地,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
梁兴初后来评价说:"范天恩那天'怂'了,可我知道,他不是怕了,是他把命都压上去了。"
松骨峰战役后,335团番号被撤销,剩余人员并入其他部队。
范天恩被调离前线,担任教导团团长,负责培训新兵。虽然离开了战场,但他的"范大胆"精神仍然影响着无数志愿军战士。
范天恩在晚年生活低调,住在干休所,与老战友们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1986年,他因脑溢血去世,享年74岁。
但他那句"撑不住了,请求支援"的电话,却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感人的一幕,展现了一个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范大胆"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夫,而是一个懂得为战士负责的指挥官。
在生死存亡之际,他放下个人荣辱,为了战士们的生命发出求援。这份勇气和担当,才是一个军人最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