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清代“最美县委书记”!

发布时间:2025-09-20 14:57  浏览量:4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关于清代“最美县委书记”赵遫的感人传奇。

您可能想象不到,这位后来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17岁才开始识字读书!

更令人惊叹的是,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他竟通晓了经史百家之学。这得有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决心啊!

赵遫(1774-1839),字容甫,号宁夫,河南修武人。

赵遫,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直到17岁才有机会读书。但这孩子天赋异禀,更有超乎常人的勤奋。

短短十年间,他通读了经史百家之书。1826年,52岁的他通过“大挑”一等(清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从此,开始了他在福建福鼎、屏南、章平三县施政生涯。他所到之处,皆留下了让人感动的政绩和故事。

赵遫初到福鼎县,就发现当地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许多女婴刚出生就被溺死。这种陋习在当地相沿成俗,百姓习以为常。

赵遫没有简单地下令禁止,而是亲自撰写了《戒溺女文》,用最朴实的语言恳切劝谕民众。

他不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很快就制止了溺弃女婴的恶俗。

这种功德无量的善举,实在令人感动。

在章平县永福里,有一陈姓大族,每逢春秋合祭,族人相聚,各种祭祀活动耗资巨万。更糟糕的是,祭祀期间娼赌咸集,恶习相沿,侈风日盛。

赵遫没有强行禁止,而是“为文劝谕”,以理服人。

陈氏族人读后大为感动,主动将祭祀费用的百分之七十,用于办义仓、兴义学。

这种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干部学习吗?

屏南县地处万山丛中,民性游惰,田多荒芜,生产方式落后,仍然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

赵遫到任后,亲自撰写了《劝课农桑文》,并亲自到田间地头,传授北方的先进耕作方法。在他的指导下,屏南县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丰收。

邻境农民都不约而同前来学习效仿。北方先进的耕作方法得以迅速推广,贫穷的山区农民逐渐富裕起来。

章平县自道光二年起,就无人中科举。赵遫于道光十四年夏就任章平知县后,立即在城外乐山捐建书院,又在四乡各建一所学堂。

他延请名师教授,并亲自为学生讲课,此后,章平县科名不断,士林敬绘赵遫像供于各书院中。

他一生清正廉洁,穿着父亲留下的旧衣长达十余年。1839年,赵遫卒于任所。

赵遫在治理地方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注重教化,以理服人;不是追求政绩工程,而是从百姓实际需要出发,解决他们的切身困难。

这种务实、为民、清廉的作风,不仅在清代难能可贵,在今天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