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诗人,刘大櫆十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沉郁顿挫

发布时间:2025-09-22 08:18  浏览量:5

在清代中期的文坛版图上,刘大櫆是不可绕过的重要人物。作为桐城派的核心代表之一,他上承方苞的“义法”理论,下启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说,为桐城派的成熟与发展搭建了关键桥梁,被后世誉为“桐城三祖”之一,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在文坛上,他不仅完善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更以独特的诗歌创作打破了当时诗坛的窠臼;在政坛虽未居高位,却以清廉自守的品格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士人。其诗歌兼具豪放之气与细腻之思,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也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描摹,在清代诗坛中独树一帜,展现出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刘大櫆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是安徽桐城人。他所处的清中期,社会趋于稳定,乾隆朝的“文治”政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文字狱的阴影也使文人多转向考据与性理之学。桐城一地自古文风鼎盛,乡贤方苞已为桐城派奠定基础,为刘大櫆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他的文坛恩师正是方苞,方苞曾盛赞其“能振笔为古文者,惟大櫆而已”,这份赏识成为他治学路上的重要动力。关于刘大櫆的趣闻,流传最广的当属“考场拒改”的故事:他早年参加科举时,考官嫌其文章字句奇崛,令其修改,他却坚持“文有定法,字无苟且”,最终虽未中第,却以风骨传为美谈。

另有一则说他主讲私塾时,见学生因家贫偷摘邻家果子,非但不责罚,反而以诗相劝,末句“饥肠忍对枝头露,莫损人间一寸春”既显宽容,又含教化,尽显文人风骨。

刘大櫆出身于桐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祖上曾为官宦,但到他这一代已家道中落。贫困的家境让他自幼便体会到生计的艰辛,这也成为他日后诗歌中关注民生的重要源头。他一生仕途坎坷,虽曾于乾隆元年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却因不善钻营而名落孙山,后仅担任过黟县教谕这样的小官。

在任期间,他清廉奉公,致力于教化百姓,深受当地士人爱戴,离任时“士民哭送于道”。仕途的失意让他将更多精力投入讲学与创作,先后在扬州、歙县等地书院主讲,弟子遍布江南,其中就包括后来光大桐城派的姚鼐。这种“仕隐之间”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歌既有庙堂之思,又有江湖之趣,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刘大櫆的性格兼具狂放与内敛:论狂放,他曾自谓“吾文如天马,不受羁勒”,对时文的僵化深恶痛绝;论内敛,他待人谦和,尤重师友之谊。他交往最密切的当属姚鼐,两人亦师亦友,常以诗文唱和,姚鼐曾说“先生之学,集古今之大成”。

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仁爱”与“经世”思想影响,同时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观,这使他的诗歌既关注现实,又不失超脱。刘大櫆现存诗歌约300余首,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民生诗,如《饲蚕词》《采菽词》,以白描手法刻画农人的辛劳,字里行间满是悲悯;

二是山水诗,如《游黄山记》组诗,以雄奇笔力描绘山川胜景,尽显豪放之气;三是咏怀诗,如《感怀》十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世道的忧虑,情感沉郁顿挫。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文为诗”的独特笔法,将散文的铺陈与诗歌的凝练结合,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在清代诗坛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体会其文字的美感吧,相信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