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天医节,又是“三俗合一”,是什么意思?建议读懂
发布时间:2025-09-21 08:18 浏览量:8
农历八月初一,在民间是一个“三俗合一”的特殊日子。
这一天既是天医节,又是祭风节,还是许真君圣诞。
这个日子融合了医疗健康、自然力量和精神信仰三重内涵,
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如今,这个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节日,其实蕴含着我们先人的生活智。
天医节,顾名思义,是与医学相关的节日。
这个节日起源于山东一带,宋代即已出现。
宋代的《潜居录》中记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
相传黄帝看到人们被疾疫困扰,便与大臣岐伯共同探讨,完成了《黄帝内经》,使人间开始了医术。后人因此将中医称为“岐黄之术”。
在古代,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医术的出现对人们来说意义重大。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人们会到天医庙祭祀古代名医,这就形成了天医节。
农历八月初一同时也是祭风节。这个节日与一个有趣的传说有关。
据说姜子牙的前妻马氏,在姜子牙为别人封神后,也想当神仙。
姜子牙气愤地骂她“疯婆子”,马氏却听成了“风婆子”,于是就成了风神。
但由于不懂如何掌控风,该刮风时不刮,不该刮时乱刮,给人们带来灾难。
农历八月正值秋收,打粮需要风力的帮助,但又不能让风把粮食刮跑。
于是人们就在八月初一祭祀风神,希望风能正常刮动,帮助农业生产。
八月初一还是道教人物许真君的圣诞日。
许真君名许逊,字敬之,是晋代著名道家人物。
他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典故的主人公。
许真君聪颖博学,通晓经史、天文、地理、音律、医学等领域。
他曾任四川旌阳县令,为官清廉,为民除害,深受爱戴。面对肆虐的瘟疫,他用学道、学医之法解除疫病,人民感激涕零。
农历八月初一是他得道升天之日,因此被定为许真君圣诞,受到民间祭拜。
天医节有其独特的习俗。
古人会在清晨采集草叶上的露水,加入朱砂或墨汁研成汁液,用筷子蘸取点在小儿的额头和胸腹部位,称为“天灸”或“点百病”。
《月令采奇》记载:“八月初一,以露水滴朱砂蘸小指,宜点炙,去百病”。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有:“八月一日,民并以朱水点小儿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古人相信这天的露水有特殊功效,称为“龙汗水”。
有些人还会将露水和老桃叶一起熬成“桃叶膏”,据说可以治疗腹内郁积等疾病。
“三俗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性。
天医节代表了对健康的追求,祭风节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许真君圣诞则象征着精神追求。
这三个节日都体现了“平衡”的概念。
人体需要阴阳平衡才能健康,自然需要风雨平衡才能丰收,精神需要修行才能升华。
八月初一正值仲秋时节,是万物壮实的月份,也是阴气最盛的月份。
古人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来庆祝这三个节日,有着深刻的自然观察和哲学思考。
古人在这个日子采集草尖上的露水,和着朱砂或墨汁,点在孩子们的额头与胸前,称为“天灸”,寓意百病不侵。
这些习俗背后,是对健康的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