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与唐河第一个基层卫生院桐寨铺卫生院的创建!
发布时间:2025-09-23 11:07 浏览量:3
1955年冬,桐寨铺被南阳地区列为全地区学习苏联模式的试点,创建区级基层人民卫生院,唐河县第一个区级基层人民医院从此正式诞生了。
县委书记王曰信,县人事科长任世清,县卫生科长杨连台研究决定由王民军出任桐寨铺区第一任人民卫生院院长。
提起王民军,他是唐河的一位老革命,今年百岁。王民军出生于1926年,今年98岁,唐河县苍台镇人。1947年9月在信阳大别山区参加刘邓大军十纵部队,后被编入桐柏军区28旅,先后参加了解放桐柏、随县、枣阳、唐河、邓县等地的20多次战斗,为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英勇奋战,九死一生。在解放邓县战役中耳朵被震聋,至今身上还留有负伤的弹片。
1948年夏参加解放南召战役后,回唐河县参加地方工作。
当时,全县只有县人民卫生院,区级为公立诊所,每所编制为5人。卫生院的编制则多达15人,且需设置内外科室,具备治病、防疫两种功能。
县人事科长任世清,知道王民军从祖传中掌握有治疗颈、肩、腰腿痛及痔疮、偏头痛、慢性鼻炎的方法,为发挥其特长,向县卫生科杨连台科长推荐,让其调入卫生战线任职。
1953年春,他从县政府建勤科调入大河屯区任公立卫生所所长。1954年,调任桐寨铺区卫生所所长后,县卫生科派他到南阳参加卫生专业知识速成班培训,内容是西医基础知识,半年的紧张学习刚结业,县委又指派他到南阳参加干部文化培训班,半年的学习刚结束,县委又指派他到南阳参加干部政策培训班。
这次学习班即将结束时,接到县卫生科传达县委通知。要求他回桐寨铺任院长,组建区级卫生院。
1955年前,桐寨铺区部及区直单位都设在白秋,因桐寨铺街在日军侵华时除一座寺庙残存外,其他街道商铺门店、民宅全部被炸毁,战后人们又在原址上建起低矮的草房。
但这里不仅区位逢中,而且是宛唐公路的必经站点,是上海至西安的必经要道,是唐河西大门户,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为了恢复昔日的繁华,为了适应今后的发展,市、县决定区委和区直单位在桐寨铺建院同时从白秋搬迁至桐寨铺。桐寨铺街像一个“十”字,只有南北、东西两条街道。
搬迁后区委设在街十字路口西一座寺庙内办公、卫生院属区直大单位,就紧挨区部西头租下了东西路两侧的11间民宅草房。县卫生科送来的“桐寨铺人民卫生院”大牌子往医院门口一靠,下面挨住地,上面挨着了草房前檐。
新中国刚刚诞生5年,各级财政都很困难,根本无力投资搞建设,然而南阳地区唐河县委都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卫生院组建任务,县卫生科除送来极少一点应急药品外,其它人、财、物全部要求由院长想办法解决。困难可想而知。房子租了,医生何处找?
他把眼光放在从全县范围上选人。当时医生分布状况为三种情况,一是在公立单位工作,如县卫生院、区诊所;二是在集体单位工作,如几个医生入股建立联合门诊,共担盈亏;三是个体门诊,这部分人是靠祖传技术行医,多为阶级成分偏高。他把原桐寨铺卫生所5人转入卫生院后,又从联合诊所吸收进3人,这仍远远不够,他深入乡村走访群众,让群众提供他所知道的名医他们所佩服的名医线索,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办院用人主张“不论成分,只凭技术,不看过去历史,只看今后行医表现”他的这种用人原则,对当时政治高压下有技术但成分高的个体医生,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一些地方名医被说服放弃高收入的个人门诊,参加了公立卫生院工作。
如桐寨铺仝庄有个在旧社会靠行医发家的痔瘘专科医生杨明江,社会名医袁容(女),尹营地方内科名医陈太昌,来庄地方名医张山州,县城原国民党外科医生胡振河,黑龙镇青年医生彭西友,桐寨铺青年医生王春杰(后调南阳卫校教授级),大河屯青年医生李春林(后调省人民医院工作,成全国著名心脑血管专家,所著医学书籍被翻译成13种文字畅销国外)等一批散在个体医生被吸纳成桐寨铺医院正式医生或防疫员。一时间,桐寨铺医院工作人员达19人,建成了有中医内科室、西医内科室、中医外科室、西医外科室、接生妇产科室、防疫科室。治病覆盖10万多人,防疫覆盖5万多人。
就连南阳宛城一些病人也前来就诊,成为唐河县除县医院外科室最全,医生最多,技术最强的卫生院。由于卫生院房舍少,晚上离街近的医生只能回家住宿,其他人员则在科室门诊内打地铺,划分男女职工宿舍就寝,全院职工除我父亲1950年定级为月工资52元外,其他职工月工资均为29元,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建院前,在农村发生死亡率最高的是土方接生造成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和孕妇难产母子死亡,发病率最高的是疟疾(打摆子)、肠炎、痢疾,旧社会常发生的致命传染病天花、小儿麻痹症已被接种疫苗所控制。
针对这种情况,他制订了工作计划,一是成立掌握有新法接生技术和治疗妇科疾病技术的钟明兰(我母亲)为接生站站长。二是到各村宣传新法接生保母子平安,旧法接生有母子生命危险的卫生知识,使群众认识新法接生,配合新法接生,三是宣传疟疾是蚊子传播,痢疾是苍蝇传播的,号召群众讲究卫生,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行动起来填污水坑,清除垃圾,建厕改厕,消灭蚊、蝇、老鼠等四害,从源头切断流行病传播途径。
一年后,桐寨铺医院办出了这样的特色:医院大、房舍少,医生住宿往家跑;医生多,技术好,配合默契士气高;病号多,服务多,新法接生掀高潮;除四害,灭杂草,防疫宣传天天搞;收费低,治疗好,群众爱戴赞誉高。
医院办得轰动南阳地区,南阳基层卫生现场会多次在桐寨铺举行。
桐寨铺卫生院的做法,被当成先进经验多次向全地区乃至全省介绍。
王民军和桐寨铺卫生院被南阳地区树为基层卫生院建设和管理发展学习借鉴的一面先进旗帜。1958年5月,正当桐寨铺卫生院蓬勃发展之时, 王民军因在1957年冬大鸣大放运动中贴出了内容为批评时任县卫生科长刘运城同志不关心不过问桐寨铺卫生院建设的一张大字报,被视为攻击领导,又加上建院时吸纳了一批阶级成分高的医生及国民党伪军医,被无限上纲,列为政治立场问题,强迫他离开热爱的工作岗位。他在全院职工一片失声痛哭声中告别了大家。
1988年,当以张寅彬为县委书记的唐河县委研究决定为王民军恢复副教授级公职,他再次回到桐寨铺卫生院时,已是整整三十年过去。
如今,百岁老兵王民军依然发挥余热,在唐河中小学进行红色故事报告会。
向同学们介绍了参加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讲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