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建军路拾贝 | 大铜马:铁蹄声声叩心弦

发布时间:2025-09-25 11:41  浏览量:3

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这条路上沿途遍布红色印记,庄严的纪念塔、记录铁军历程的新四军纪念馆、培育革命骨干的抗大五分校旧址、铭刻抗战指挥历史的泰山庙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盐城这座英雄之城的峥嵘往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它也被盐城人民亲切地称为“大铜马”。

“大铜马”位于解放路和建军路交汇处,这里曾是城区最大的广场核心。“文革”时期,此处建有“忠字塔”,表达盐城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爱戴。随着“文革”结束,“忠字塔”被张爱萍将军题词的“新四军建军部纪念塔”所取代,这就是“大铜马”的前身。

(1974年盐城第一支交警队在“忠字塔”留影 张友余 摄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新四军重建军部四十五周年之际,有人提议在东西两侧的泰山庙与新四军纪念馆之间,建造一座与二者历史地位相称的的盐城地标,以替代“忠字塔”,隆重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提议获得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的赞同与亲笔题字,以此缅怀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和革命先烈。

经过专家与各方深入论证,最终采纳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管文蔚的构想——铸造新四军青铜塑像。这位昔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对盐城怀有深厚情感,认为盐城应成为传承新四军历史与传统的“军城”,通过塑造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形象,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举。于是,便以此形成初步方案和具体设想,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复,同意在盐城改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得到中央的支持后,寻找雕塑家成为当务之急。1984年,时任盐城市文化局局长的葛石牵头成立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筹建小组。经多方比较筛选,最终拟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克庆担纲。随后,葛石代表盐城专程前往北京邀请,王克庆欣然应允。

王克庆依据四面高层建筑林立、地处闹市区的环境特点,反复斟酌、精心构思,最终拟定“新四军一人一马”的设计方案。方案在征得盐城方面认可后,一座新四军战士策马东进的塑像逐渐成型,这便是“大铜马”的雏形。

设计方案虽然确定,但盐城缺乏大型雕塑工艺铸造工艺,浇铸一尊高4米、长3.8米,重达3250公斤的青铜雕塑,难度极大。为此,葛石再次赶赴北京,与王克庆商讨对策。王克庆告知,当时国内顶尖的雕塑铸造技艺在山东枣庄。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盐城与枣庄工艺美术厂达成协议,厂方承诺于1986年9月21日准时将新四军青铜雕塑运至盐城。经过漫长的等待,9月20日,新四军青铜塑像终于从枣庄起运,次日便抵达盐城,全城为之振奋。

(运输中的“大铜马”)

为确保9月底前完成大铜马安装,市建委专门召开“一人一马新四军塑像”安装会议,决定由江动厂负责钻孔提供螺丝,市建筑总公司机械化工程队提供吊车,市第三建筑公司承担焊接任务。然而,铜像的朝向却引发“南面”与“东面”的争议。一方主张面南,寓意“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另一方则坚持应该面东,既尊重“新四军东进”的历史,又契合“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立意。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为向东,寓意“东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枣庄铸造厂在浇铸塑像底盘时未严格按图纸施工,导致底盘比原设计长出3厘米,无法匹配塔基,相关单位紧急会商解决办法。9月23日,建委、建筑总公司、建筑三公司、江动厂等单位技术人员再次会办,却因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只能将各方意见上报市政府。9月26日上午,经过多方协调商讨,最终敲定安装方案,并明确各单位职责。

(吊装前的“大铜马”,底座上张爱萍题字“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清晰可见。)

9月26日下午,备受瞩目的安装正式开始。现场围满翘首以盼的市民,大家屏气敛息,注视着吊车缓缓升起。下午6时半,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青铜塑像精准就位,安装成功。整个盐城沉浸在喜悦之中。

落成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巍然矗立在建军广场中央,由基座、塔体与新四军骑马战士塑像三部分组成。塔体高度10.12米,代表新四军的建军纪念日10月12日。雕塑中,年轻的新四军战士手握缰绳,身背大刀,坚定地面向前方,展现出新四军义无反顾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精神,承载着盐城人民凝重的爱国情怀,也记述着盐城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