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窟艳骨(中)
发布时间:2025-09-25 11:41 浏览量:3
五
郑昌隆很快被革职查办,家产充公。由于沈青栀举报有功,官府免其罪责,还赏银百两。
她拿着这笔钱在城南租下一间小屋,靠绣活为生。日子清苦,却难得自在。偶尔还会被请去宴席唱曲,但已无人敢强迫她做不愿之事。
1274年,蒙古大军南下,鄂州城气氛日益紧张。沈青栀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南下投奔远亲。
临行前夜,她特意到父亲坟前拜别。纸钱烧尽,起身时却见一队人马匆匆经过,为首的将领忽然勒马停下。
“可是青栀姑娘?”
沈青栀抬头,认出是当初查办郑昌隆案的将领赵霆。她福了一福:“赵将军。”
赵霆下马还礼:“姑娘这是要离开鄂州?”
沈青栀点头:“明日便动身南下。”
赵霆沉吟片刻:“如今路上不太平,蒙古骑兵时常出没。姑娘若不嫌弃,可与我的粮草队同行,也有个照应。”
沈青栀思忖片刻,感激地答应了。
次日清晨,她随赵霆的队伍出发。一路上,赵霆对她颇为照顾,闲谈中得知他出身将门,年少时曾中武举,如今在襄阳守将吕文焕麾下效力。
“青栀姑娘举报郑昌隆,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赵霆由衷赞道。
沈青栀苦笑:“不过是私仇罢了,谈不上大义。”
赵霆正色道:“无论初衷如何,结果确是救了鄂州百姓。如今国难当头,正需要姑娘这般勇敢之人。”
沈青栀心中微动,低头不语。
行至第三天午后,突然前方烟尘滚滚,一队蒙古骑兵呼啸而来。赵霆急忙下令结阵防御,将沈青栀护在中间。
蒙古骑兵约有百人,明显是冲着粮草来的。赵霆率部拼死抵抗,一时间杀声震天。沈青躲在粮车后,眼见宋军渐渐不支,心急如焚。
突然,她看见一名蒙古兵悄悄绕到赵霆身后,举刀欲劈!
“小心!”沈青栀不及多想,捡起地上落下的长枪奋力掷去。这一掷歪打正着,正中蒙古兵手臂,救了赵霆一命。
赵霆回头见状,惊出一身冷汗。他大喝一声,奋起神威连斩数敌,终于击退蒙古骑兵。
战后清点,宋军伤亡三十余人,粮草损失不大。赵霆走到沈青栀面前,郑重一礼:“多谢姑娘救命之恩。”
沈青栀忙还礼:“将军保家卫国,该我谢您才是。”
经此一事,两人距离拉近不少。继续南下的路上,赵霆常与她讲述前线战事,沈青栀听得认真,偶尔提出见解,让赵霆刮目相看。
半月后,队伍抵达江陵府。分别时,赵霆有些不舍:“青栀姑娘若改变主意,可来襄阳找我。军中正需姑娘这般胆识过人之人。”
沈青栀谢过他的好意,继续南下。然而命运弄人,她要投奔的远亲早已搬离,不知所踪。盘缠将尽时,她想起赵霆的邀请,终于踏上前往襄阳的路。
六
1274年末,沈青栀抵达襄阳城外时,这座孤城已被蒙古大军围困近五年。
凭借赵霆留下的信物,她顺利入城。眼前的襄阳城满目疮痍,街道上随处可见伤兵和饥民,但军民士气未堕,仍在顽强抵抗。
赵霆见到她十分惊喜,安排她在伤兵营帮忙。沈青栀很快展现出过人能力,不仅精心照料伤员,还组织妇女为守军缝补衣物、制作干粮。
一次,蒙古军发动猛烈进攻,城头伤亡惨重。沈青栀不顾箭雨,带人上前抢救伤员。流矢擦过她的手臂,鲜血直流,她却浑然不觉,直到将最后一名伤兵抬下城头。
赵霆见状又急又气:“你不要命了?”
沈青栀简单包扎伤口:“将士们浴血奋战,我岂能贪生怕死?”
赵霆凝视她片刻,轻叹:“我真看不透你。明明是柔弱的女子,却比许多男子还要勇敢。”
沈青栀垂下眼帘:“经历过生死,便不再畏惧了。”
1275年初,襄阳守将吕文焕决定派出信使求援。赵霆主动请缨,临行前夜找到沈青栀:“若我回不来...”
沈青栀打断他:“你一定要回来。”
两人相顾无言,心中情愫却已明了。赵霆突然握住她的手:“待战事平息,我定娶你为妻。”
沈青栀眼眶发热,轻轻点头。
赵霆带队夜缒出城,穿越蒙古军包围圈。等待的日子里,沈青栀日夜悬心。一个月后,赵霆终于带回好消息:援军正在集结!
然而蒙古军也加紧了攻势。城中粮草将尽,军民开始以树皮草根充饥。沈青栀将自己份例的食物多半分给伤兵,自己日渐消瘦。
一日,蒙古军动用回回炮猛轰城墙,一段城墙坍塌,蒙古兵蜂拥而入。赵霆率兵死战,沈青栀带着百姓用砖石木头临时垒起屏障。
激战中,赵霆为救一名小兵被长枪刺中大腿,倒地不起。蒙古兵见状一拥而上。危急时刻,沈青栀举起烧开的热油泼向敌人,趁敌军惨叫时奋力将赵霆拖到安全处。
“你何必冒险救我...”赵霆脸色苍白。
沈青栀为他包扎伤口,泪珠滚落:“你若死了,我独活何益?”
这一刻,两人再无隔阂,相拥在一起。
在军民同心抵抗下,蒙古军这次进攻终于被打退。但襄阳已到极限,外无援兵,内无粮草。1275年三月,吕文焕不得不开城投降。
蒙古主帅答应不杀降卒,但要求守军将领前往蒙古大营。赵霆也在其列,临行前将一枚玉佩交给沈青栀:“此乃家传之物,你留着。若有不测,去找我叔父赵孟頫...”
沈青栀泣不成声,紧紧抱住他不肯放手。
赵霆最终被带走,沈青栀与百姓们被允许南迁。她一路打听赵霆下落,却得知所有守将均被杀害的消息。
希望破灭的那一刻,沈青栀没有哭泣。她擦干眼泪,将玉佩贴身收好,继续向南而行。
国仇家恨,此生必报!
七
沈青栀随流民抵达临安。此时的南宋朝廷已风雨飘摇,小皇帝赵显年仅五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凭借聪明才智,沈青栀在一位致仕官员府中谋得女先生一职,教习小姐读书识字。她时常打听前线消息,得知蒙古大军正步步紧逼,朝廷却仍在为和战之争不休。
一日,府中宴请宾客,沈青栀被唤去弹唱助兴。席间听得几个官员谈论,才知道蒙古派了使者前来劝降,朝廷分为两派争执不下。
“听说伯颜大军已至皋亭山,临安危在旦夕啊!”一个官员叹息。
另一人低声道:“今日朝堂上,文丞相主战,陈宜中却主张议和...太皇太后似乎倾向后者。”
沈青栀心中焦急,却无能为力。几天后,噩耗传来:朝廷决定投降!五岁的小皇帝和太皇太后被送往蒙古大营,南宋事实上灭亡。
然而不愿屈服的人们纷纷南逃,继续抵抗。沈青栀也辞去工作,准备南下寻找义军。临行前,她特意去了一趟皇宫外,看着蒙古士兵耀武扬威地进驻,心中痛如刀绞。
就在这时,她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郑昌隆!他穿着蒙古官服,趾高气扬地指挥士兵搬运宫中的财物。
沈青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叛徒不仅没死,还投靠了新主子,继续作威作福!
怒火中烧的她改变计划,决定留在临安。通过多方打听,她了解到郑昌隆因精通汉蒙双语,被蒙古人任命为临安府通判,负责协助管理这座城市。
沈青栀重操旧业,到一家酒楼唱曲。这里常有蒙古官员光顾,是她收集情报的好地方。果然,不久后郑昌隆就来宴请蒙古将领,指名要沈青栀作陪。
席间,郑昌隆认出她来,先是一惊,随即得意笑道:“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青栀姑娘别来无恙?”
沈青栀强忍杀意,勉强笑道:“托大人的福。”
郑昌隆凑近低语:“如今我一句话就能让你生不如死。识相的话,今晚好好伺候我和几位大人。”
沈青栀面上却笑靥如花:“那是自然。”
那夜,她灌醉了郑昌隆和蒙古将领,从他们醉话中得知一个重要消息:一支南宋残军正在闽广一带抵抗,蒙古方面准备派大军征剿。
第二天,沈青栀设法将消息传递出去。几个月后传来捷报,义军因提前获知情报,成功伏击了蒙古先锋部队。
初战告捷让沈青栀看到了希望。她继续周旋在蒙古官员之间,收集情报并通过秘密渠道送往抵抗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小小的地下网络。
1277年秋,沈青栀得知蒙古大军将兵分三路进攻闽广。她立即设法送出情报,却发现自己被监视了。原来郑昌隆早已起疑,设下圈套等她上钩。
危急时刻,一个地下成员牺牲自己引开追兵,沈青栀才得以脱身。但临安已不能待下去,她只好再次南逃。
临行前夜,她望着郑昌隆府邸方向暗暗发誓:“必取你狗命!”
八
沈青栀一路南下,历经艰险终于到达福建,找到一支由张世杰领导的抗元义军。
义军生活艰苦,但士气高昂。沈青栀被安排照顾伤员,她不仅用以往的经验改善医疗条件,还教士兵们识字唱军歌鼓舞士气。
一次小规模战斗中,义军俘获了几名蒙古兵。审讯时语言不通,沈青栀主动请缨:“我懂一些蒙古语。”
她流利的蒙古语让众人惊讶不已。原来在临安周旋于蒙古官员间时,她暗中学会了这门语言。凭借这个技能,她为义军获取了许多宝贵情报。
1278年春,义军在潮州一带活动时与元军遭遇。激战中,指挥官不幸阵亡,群龙无首之际,沈青栀突然大喊:“将士们!随我杀出去!”
她拾起长剑率先冲锋,士兵们受其鼓舞,奋起反击,竟奇迹般击退元军。战后,张世杰亲自表彰她的勇敢,破格任命她为女校尉,统领一队人马。
沈青栀治军严谨又体恤士卒,很快赢得部下爱戴。她常与士兵同甘共苦,夜晚则刻苦研读兵书。赵霆留下的玉佩她始终贴身携带,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他的陪伴。
1278年夏,元军大举来犯。义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后退至崖山附近,与另一支由文天祥领导的义军会合。
文天祥听闻沈青栀的事迹,特意召见她:“听闻沈校尉智勇双全,曾多次助我军取胜。”
沈青栀恭敬回答:“文丞相过奖,青栀只是尽己所能。”
文天祥叹道:“若大宋儿女皆如你这般,何至于此!”他指着崖山地形图,“元军不日将至,你有何见解?”
沈青栀仔细研究地图,指出几处设伏要点:“元军善骑射而不善水战,可诱其入海湾,以火攻之。”
文天祥采纳其计,果然重创元军水师。然而元军兵力雄厚,不断增援,义军渐渐陷入重围。
1279年春,最后的决战到来。元军大将张弘范率战船千艘围攻崖山,宋军拼死抵抗,血染海水。
沈青栀率部死守一处滩头,击退元军数次进攻。混战中,她看见一艘元军帅船上的旗帜——正是郑昌隆的旗号!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沈青栀夺过一艘小船,带领几个亲兵直冲帅船。箭如雨下,亲兵相继倒下,她自己也多处负伤,却毫不退缩。
终于接近帅船,她抛出钩索攀援而上。甲板上,郑昌隆正指挥元军放箭,回头看见满身是血的沈青栀,吓得魂飞魄散:“拦住她!”
沈青栀挥剑砍倒几个元兵,直取郑昌隆。郑昌隆拔刀相迎,两人在摇晃的船板上厮杀。终究是沈青栀更胜一筹,一剑刺中郑昌隆胸口。
“这一剑,为我爹!”她拔出剑,再次刺入,“这一剑,为赵霆!为千千万万被你害死的人!”
郑昌隆瞪大眼睛倒下,死不瞑目。
大仇得报,沈青栀却无喜悦之感。环顾四周,宋军已显败象。她急忙返回自己的阵地,继续指挥战斗。
然而大势已去。元军突破防线,宋军溃败。沈青栀力战被俘,与众多俘虏一起被关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