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自大的贾国龙,正一点点杀死西贝

发布时间:2025-09-25 15:19  浏览量:4

深夜刷到西贝公众号一篇“深情”推文,本想感受点人间烟火,结果差点笑出腹肌。

标题听着挺正经:“顾客说,我们想帮你”。

点开一看,好家伙,这不是企业宣传,是大型情感绑架现场,还顺带给同行挖了个坑,自己也跳了进去。

先来品品几个“高光剧情”:

有位“大哥”进店转一圈,饭不吃了,先充1000块,“就是要支持西贝”。

还有个小伙子打电话,语气真挚:“我跟西贝同生共死。”得,这哪是吃饭?这是入教啊!

“西贝教”正式成立,口号我都想好了:“贾总在上,饭菜为纲,生死相随,绝不退堂。”

更绝的是那位大爷,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连西贝都不信了,那商场里别的餐厅还能信谁?”

这话听着耳熟不?就像你妈说:“别人家孩子都偷着玩手机,就你不能,因为你是我儿子!”合着西贝成了餐饮界的“道德制高点”,吃它家一顿莜面,还能顺带净化灵魂?

最离谱的,是七岁男孩“毛毛”的故事。这孩子从两岁吃到七岁,每周必来,堪称西贝“终身会员”。

最近听说网上有风言风语,妈妈犹豫要不要去,结果毛毛“哭着闹着非要来”,一进店就“冲向店长,抱着大腿嚎啕大哭”。

我看到这儿,手里的筷子都吓掉了。一个七岁娃,情绪崩溃到抱人大腿哭,这场景,不是走失儿童就是被拐多年认亲现场。

结果是因为——没吃到莜面?

咱退一步说,这孩子要是真对一家餐厅有这么深的情感依恋,建议赶紧带去挂个儿童心理科。长期抱着服务员大腿,这社交模式怕是有点问题。

更讽刺的是,前脚说顾客“同生共死”,后脚又讲了个“西贝公益基金”救了位脑干出血的妈妈。我寻思,常来西贝吃饭的,不都是中产家庭、消费主力吗?

怎么一转头就成了需要公益救助的对象?这不是打自己脸吗?难道西贝的商业模式是:一边收你钱,一边捐你钱?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篇文,根本不是写给顾客看的。

明眼人都懂,这是写给老板贾国龙看的。字里行间全是“老板英明,群众爱戴”的潜台词,就差配个BGM《感恩的心》集体下跪了。

这年头,菜是预制的,汤是兑的,连顾客的“深情”都是预制的。你让我信一个素未谋面的大哥,充1000块只为“支持国货”?不如信我家猫明天能考过雅思。

说白了,这不是公关稿,是内部汇报文学。重点不是让公众感动,而是让老板觉得:看,大家都爱你,西贝多伟大!

可问题来了,老板不需要被哄,市场才需要被尊重。到底是老板不够聪明,还是员工不能表现太聪明的样子?

只能说,贾国龙这些年太顺了。从西北小馆做到全国连锁,资本追捧,媒体捧场,走到哪儿都是“贾总好”“贾总厉害”。久而久之,听不到真话了,只听得进“西贝生死恋”这种神剧。

他大概忘了,顾客来吃饭,不是来谈感情的。大家图的是:饭热、味正、上菜快、别贵得太离谱。

结果现在呢?

出餐越来越慢,说是“现做”,可谁信啊?以前潇湘阁十分钟上齐一桌菜,现在人不多也得等半小时,饿得前胸贴后背。

我严重怀疑,很多餐厅故意放慢节奏,就为证明“我们不是预制菜”,结果把顾客当实验品,饿得直骂娘。

企业想自证清白,没问题。但别整这些“情感大戏”。你越说“顾客哭着喊着要支持你”,大家越觉得:这事儿有鬼。

真正让人信任的品牌,靠的不是煽情故事,而是:一碗面烫得刚刚好,一份沙葱炒蛋不糊锅,一个服务员笑着问“还需要什么吗”。

而不是让七岁小孩抱着店长大腿哭,仿佛错过了这顿,人生就没了光。

说到底,西贝缺的不是“感动故事”,而是接地气的真实感。别总想着感动老板,先想想怎么别饿着顾客。

否则,下次顾客进店不是哭着要吃西贝,而是——哭着退会员卡。

毕竟,胃是诚实的,心也是。你哄得了老板一时,哄不了消费者一世。再这么“深情”下去,西贝的招牌菜,怕得改名叫——预制情感,限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