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之时,千万别向子女讨要这三种东西,于己不利反伤亲子情深
发布时间:2025-04-16 18:39 浏览量:4
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配图仅辅助叙事,旨在弘扬正义、杜绝犯罪。
古语云:"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
子女心中对父母的敬爱,往往和父母晚年的处世有着密切关系。
《孝经》中记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指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这是理想社会的状态。
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到了暮年时期,因为向子女索要不当之物,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矛盾激化。
《颜氏家训》中有云:"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然后能全德于子也。"
这提醒为人父母者既要爱护子女,也要明辨其不足,这才是完满的亲子关系。
那么,暮年之时,老人究竟不该向子女索要哪三样东西呢?
唐代年间,洛阳城里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
老张年逾古稀,膝下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在朝为官,二儿子经商有成,三儿子务农在家。
老张自认为把儿子们都培养得有出息,晚年该享清福了。
一日,三兄弟商议给父亲过寿,老张却板着脸说:"你们各自有各自的家业,却从不把钱财孝敬我这个老父亲,难道我白养你们这么大?"
大儿子张仕听后心中不悦:"父亲,我在朝廷为官,薪俸有限,家中开销不小,妻儿老小都靠我一人养活。"
二儿子张商也道:"爹,做生意有赚有赔,这些年我攒下的钱财都用来扩大生意规模了。"
三儿子张耕则说:"爹,今年收成不好,家里存粮不多,能维持生活就不错了。"
老张听罢大怒:"我养你们几十年,如今老了,讨要点钱财都不行?我看你们是忘恩负义!"说完,便与三个儿子断绝了往来。
不远处住着一位姓李的老者,听闻此事后,特地前来拜访老张。
他见老张闷闷不乐,便问:"老兄为何愁眉不展啊?"
老张叹气道:"我那三个不孝子,不肯孝敬我钱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李老摇摇头:"老兄差矣。
子女成人后各有各的家庭和责任,强求他们交出钱财,反会伤了亲情。"
"这是为何?"老张不解地问。
李老慢慢道来:"我也有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后,我从不向他们讨要钱财。
相反,我会量力而行地送些小礼物给他们,表达我的关心。"
老张更加疑惑了:"你不向儿子要钱,反而给他们东西,这是什么道理?"
李老笑了笑:"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父母健在时,子女不应远离。
我不求儿女的钱财,只求他们常回家看看。
每次他们来,带些自家种的菜或自己做的点心,胜过任何金银财宝。"
老张若有所思,又问:"除了钱财,还有什么不该向子女索要的?"
李老正色道:"不该向子女索要的第二样东西是时间。
子女已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要操心。
若过分索要他们的时间陪伴,反会让他们感到压力,产生逃避心理。"
老张想起自己常埋怨儿子们不常来看望自己,心中有些惭愧。
"前些日子,我邻居王老伯就犯了这个错。"李老缓缓讲述,"他退休后无所事事,整日要求儿女陪他下棋、聊天。
儿女们工作忙碌,无法经常陪伴,王老伯便整日抱怨。
久而久之,儿女们来访越来越少,王老伯更是孤独失落。"
老张听后若有所思:"看来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前段时间我生病,非要三个儿子轮流照顾我,结果他们工作受影响,我看他们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也不舒坦。"
李老点头道:"《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年龄,子女不可不知,既要为父母长寿感到喜悦,也要为其暮年将至而心生警惕。
子女有孝心很好,但我们做父母的也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不能因为自己年老了,就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
"那该如何平衡呢?"老张问道。
李老解释道:"要学会自得其乐。
《庄子·逍遥游》中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有大用处。
我们老年人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与同龄人结交,保持身心健康。
这样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也不会过分依赖子女的陪伴。"
老张点头称是,又问道:"李兄,你刚才说不该向子女索要钱财和时间,那第三样是什么呢?"
李老继续说:"先贤曾言:'有子不可恃,有兄不可靠。'意思是不能事事依赖子女或兄弟。
老年人要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这样才能充实晚年生活,也不会给子女增添负担。"
老张点点头:"李兄所言极是。
那第三样不该向子女索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李老欲言又止:"这第三样东西最为重要,却也最易被忽视……"
这时,李老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语气变得深沉:"老张啊,你可曾想过,为何有些老人备受子女敬重,安享晚年;而有些老人却孤苦伶仁,无人问津?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那第三样不该向子女索要的东西。
这东西无形却最重要,一旦向子女索要,不仅会让自己晚年失去尊严,更会让子女心生芥蒂。
你可想知道这是什么吗?"
老张急切地问:"究竟是什么?请李兄明示。"
李老转身,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张说:"第三样不该向子女索要的,是对子女生活的控制权。"
"控制权?"老张一时没明白过来。
李老点点头解释道:"不少老人年纪大了,却仍想主导子女的生活决策,从职业选择到婚姻对象,从教育方式到生活习惯,事事要干预。
《礼记》中说:'成人不复之父母,而听父母之命,惟有大事。'意思是成年子女不必事事请示父母,只有大事才需征询父母意见。"
老张恍然大悟:"我确实常对儿子们的生活指手画脚,认为我年长阅历多,他们应该听我的。"
李老语重心长地说:"老兄,子女已成人,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道家讲'无为而治',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尊重子女的选择。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心存感激,主动亲近你。"
老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李老继续道:"老子《道德经》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做事不强求,教育人不多言。
作为父母,晚年更应如此。
不向子女索要钱财,不过分占用他们时间,不干预他们生活,反而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孝顺。"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李老娓娓道来,"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他的继母偏心,冬天给亲生儿子穿棉衣,给闵子骞穿芦花衣。
闵子骞从不抱怨,反而更加孝顺。
他的父亲后来发现了这件事,要休弃继母,闵子骞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继母在时只有他一人受冻,继母若走了,三兄弟都会没人照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孝道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理解与付出。"
老张感叹道:"这也印证了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亲人,还要推己及人,爱护他人。"
李老微笑着点头:"正是如此。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人,才能收获子女的尊敬与爱戴。"
老张叹道:"李兄所言极是。
我一直以为养儿防老,晚年可以向儿女讨要这讨要那,却不知这样反而会伤了亲情。"
李老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希望老兄能改变态度,与儿子们重修旧好。
记住,对子女的爱不是占有和控制,而是尊重和放手。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在与子女相处时,也要把握这种中和之道,不过分干涉,不过度索取。"
几个月后,李老再次拜访老张,发现老张家中一片和乐融融。
三个儿子经常带着家人来看望老父亲,老张也变得开朗豁达,不再对儿子们提无理要求。
老张感激地对李老说:"多亏李兄点拨,我明白了暮年不该向子女索要的三样东西:钱财、时间和控制权。
如今我放下了这些执念,反而得到了儿子们更多的关爱。
现在我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安排,练太极拳、养花种草、与老友们谈天说地,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
儿子们看我过得自在,也经常主动来看我,还会征询我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都在他们自己手中,我也乐得轻松。"
李老欣慰地说:"《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敬重自己的老人,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家的老人。
同样,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不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这就是天道循环,家族和睦的根本。"
老张点头称是:"我终于明白,晚年最珍贵的不是子女给予的物质,而是心灵上的慰藉和尊重。
只有我们先学会放手,子女才会主动靠近。
《菜根谭》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做到这一点,不仅子女感到轻松,我自己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李老笑道:"正是如此。
《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如何,修身养性都是根本。
暮年之人若能做到心态平和,不苛求子女,自然能得到子女的敬重和爱戴,安享幸福晚年。"
从此,老张常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其他老人听,教导他们如何与子女相处。
他的三个儿子也因父亲的转变而更加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成为洛阳城中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