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叔刘海宽,在服务楼工作一辈子,是社旗当年响当当的大厨师

发布时间:2025-09-29 06:25  浏览量:9

“厨师小叔”已离开我们半个月了,享年85岁。他那柔情的唱腔和他那精湛技艺,深受单位同志和父老乡亲们的喜欢与爱戴。

其实“厨师小叔”的小名叫海宽,大号叫刘延之,在单位大家都叫他刘海宽。八九十年代他在我们社旗也是响当当的大厨师,一提起服务楼刘师傅大家赞不绝口!

服务楼在当时,那是我们社旗县饮食服务公司的窗口单位。人来人往工作十分繁忙,烹饪技艺和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没有两把刷子在服务楼也是站不住脚的。

刚开始到服务楼工作的“厨师小叔”那馒头蒸的杠杠滴,并得到广大就餐人员的一致认可。后来又被单位多次选派外出学习技艺,再加上原来在家里那做菜功底,“大厨师”的名号也声名鹊起。

每当“厨师小叔”在做菜过程中品尝菜味时,他不由得就要说出“囔囔”两个字。慢慢的“囔囔”两个字,也就成了他的口头语。“囔囔”在我们社旗的方言中,也就是自己做得好非常满意的意思。

“厨师小叔”那烹饪技艺不管在单位、在家里主厨做菜,都是一流的水准,那菜品咸甜掌握的十分到位,花样水准大家没得说的。可每次宴席他对使用的餐具有所要求:“餐具和工具是制作宴席的门面,也是厨师的招牌,宴席上的每一道菜你做得再好,一个餐具上有一丁点脏迹,你这师傅的水准就大打折扣了。”

“厨师小叔”每次主厨制作宴席各种菜系时,要求打杂的和帮厨的以身作则,卫生干净才是餐饮从业者的王道。每次他都会亲自把关清洗餐具:“你想啊,油迹斑斑的餐具,肯定会影响食客们的食欲,所以干啥说啥,干好就是本分。”

每到农忙季节,“厨师小叔”就回来帮助花婶收拾庄稼。家长里短的话和事,他是能协调就协调,能帮助就尽量帮助。在家族里真是面面俱到,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了,只要工作上能抽开身,他一定及时赶回帮忙。退休后的他,在家乡制作宴席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叫他“大厨师”,还真没有想到,自家“厨师小叔”还是国家一级厨师。“厨师小叔”说话不急不慢有点婉转动听的感觉,他做事认真负责,有时也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家风家史的人文趣事。

秋风哀鸣,天地含悲。没想到“厨师小叔”于9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我们家族和所在单位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村子里为其举行了隆重悼念仪式,深沉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同志、老长辈。

“厨师小叔”出生于1942年9月16日,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勤勉奉献,兢兢业业的一生。他1979年9月就参加工作了,从草根师傅在到国家一级厨师,边学边干、踏石留痕。无不诠释着勤能补拙的奋斗意义,其本人也于2010年9月10日光荣退休。

“厨师小叔”不仅厨艺好还会唱戏,而且还是我们家族中的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爱党爱国、热爱集体,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计划经济时期,“厨师小叔”一直是企业的业务骨干,为国家为集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服从组织、爱岗敬业、坚持原则、从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他待人忠厚诚恳、和气善良,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敬重,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厨师小叔”那厨艺在我们心中也是没得说的,“良娃儿,做菜一定要记住,不管炒什么菜记住两点。第一要记住炒菜时,一定要放盐,放多放少因量而定,切记!不能忘了放盐。忘了放调料,食客顶多说你,这道菜的味道没有调好。忘了放盐师傅的水准那就抓瞎了,盐是第一调味品。”

他说,“炒菜第二点,一定要记住鎏水,不能给菜炒糊了,炒糊了那就更叫抓瞎了,这两点是炒菜制作的最基本要求。”色香味俱全是厨师做菜的灵魂所在,菜肴的调制好吃不好吃,那就看每个师傅的水平高低了。

记得自家兄弟小伟结婚时,“厨师小叔”请假赶回帮忙制作宴席。当时他做的有一道菜,我还真没有见过,也对这道菜感到好奇而且新鲜儿。“忙问‘厨师小叔’,这道菜叫什么名称?”他回答说叫“鸳鸯蛋”。

“鸳鸯蛋”在婚庆宴席上,寓意吉庆而且含义深远。当时我心里想:“今个看看,能不能早点饱饱口福,其实心里也渴望宴席早点开席,也好静下心来,好好品尝一下这道美味佳肴。”至今我还记得此道菜的做法流程。

那天我也在宴席的劳作现场,“厨师小叔”看到我后,就喊我帮忙剥煮好的鸡蛋。剥掉鸡蛋壳后,他又吩咐我们用干净的细线,将熟鸡蛋从中间拉开备用。

只见“厨师小叔”和帮厨的将熟鸡蛋的另一面上馅、裹浆下锅炸了一下,然后再上笼锅蒸熟。出笼时再浇上提前烩好的汤汁,吃起来酸甜可口真得劲!在家里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品尝,暗叹“厨师小叔”这厨艺不简单。

“厨师小叔”不仅厨艺精湛还会唱戏,原先他们单位只要举办文艺活动,别人唱歌他唱戏。闪亮登场的他,用力、用情、用调诠释出俺“大刘庄的戏——按谱来”的韵律所在。

60年代初,我们大冯营丁庄村组建文艺宣传队,基本上以我们村那时的戏曲班底组建而成,家族有那么几个吹拉弹唱的艺人。当时在戏曲导演的精心指导编排下,排练出了好多现代豫剧曲目,主要有《八姐妹赶猪》、《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等曲目。

每个的成功者背后,都有一个所处环境的因素而感染,在高人的指导与相助下,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厨师小叔”在戏曲演唱叔佬兄弟们的带领下,很快掌握了唱腔与调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那勤恳的研习韧劲儿,逐步学会了多个豫剧曲目。

23年春季,我们社旗县文广旅局开展《寻找村宝》文艺展演活动,当时我获此信息后,第一时间就告诉“厨师小叔”,并就有关“寻找村宝”的文艺演出的具体要求,详细的给他讲了讲,老人乐呵呵的答应了邀请。

展演当天,“厨师小叔”和英爷、老增叔他们准时来到镇敬老院门口,在主持人的节目演出安排下,乐器伴奏先前准备就位,他即兴演唱了那段那手的曲目,并赢得了观众们的一直好评。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来,服务楼的经营逐渐下滑。“厨师小叔”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来没有向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

退休后他,还时常关心公司的工作,和单位保持一致,为公司在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从青葱少年到年近花甲,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在生活中,“厨师小叔”是一位慈爱的长辈,他与花婶共同抚育了两个兄弟和一个小妹。令其欣慰的是,在他和花婶的精心培养下,两个小弟和小妹均已成家立业,幸福美满。

“厨师小叔”那种为人忠厚,热情好客的为人处世作风!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我们学习他那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的优秀品质。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我们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光辉榜样。

“厨师小叔”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的功绩、高尚的品德和慈祥的容颜,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刘世良,男,1970年3月生,现供职于社旗县大冯营镇政府,从事对外宣传工作。青年时期在三尺讲台上度过十多个春秋,先后有2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在全国省市县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