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分类积累:透过“为官经历”读懂古代士人的人生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9 09:47  浏览量:11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独坐书房,借着台灯的微光翻开一篇古代人物传记,刚读几句就被 “除”“擢”“谪” 这类词拦住去路?它们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明明感觉和官员任职有关,可具体是升职、降职还是新官上任,却始终模糊不清,让你无法顺畅走进古人的人生故事里。

就像考场里的小张,面对《宋史・苏轼传》的题目时,在 “徙知密州” 旁边准确标注出 “调到密州当知州”,可到了 “黜为知州”,却犯了难 —— 同样是担任知州,为什么一个用 “徙”,一个用 “黜”?这看似细微的用词差别,实则藏着苏轼仕途上的荣辱起伏,也是很多人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的典型问题。

而这个困惑,恰恰点出了文言学习的核心:实词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冰冷符号,而是承载着古代官场文化、记录士人命运轨迹的 “活化石”。只要掌握了与 “为官经历” 相关的实词,你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把钥匙,能轻松破译古人的生平故事。

第一幕:仕途起点 —— 如何开启 “做官” 之路?

对古代士人来说,踏入官场的第一步,就是获得官职。而描述 “获得官职” 的不同词语,不仅代表着不同的入职方式,更悄悄奠定了人物故事的感情基调。

1. 辟 (bì):因声望被 “邀请” 入职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古代某个府邸里,一位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员,或是朝中身居高位的三公,正拿着一份举荐名单,对身边人说:“听闻城郊那位先生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可派人去征召他来幕府任职。” 这种由高官亲自出面邀请有才华、有声望之人任职的方式,就是 “辟”。能被 “辟” 的人,往往是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他人的高度认可。

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就有 “连公府,不就” 的记载,意思是张衡多次被三公府署征召,却都没有前去就职,从侧面凸显出他当时的声望之高。

2. 除:由朝廷正式 “任命” 就职

如果说 “辟” 是高官的邀请,那 “除” 就是朝廷的正式任命。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皇宫里,官员手持皇帝下达的任命诏书,郑重地宣读:“今任命某某为某某官职,即刻上任。”“除” 往往带有除去旧职、任命新职的意味,仪式感和正式感都很强。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这里的 “除”,就是文天祥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简单一个字,就体现出任命的权威性。

3. 授:最基础的 “授予” 官职

“授” 和 “除” 都有授予官职的意思,但 “授” 更侧重于 “授予” 这个动作本身,应用场景也更广泛。比如在古代,一个人通过科举考试后,朝廷会授予他相应的官职,这时就可以用 “授”。

《水浒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如今了官职,如何便敢不肯上京?” 这里的 “授”,就是指朝廷授予了某人官职,语气相对中性,没有 “辟” 的声望加持,也没有 “除” 的官方庄重感,就是简单的授予动作。

【思维进阶】

虽然 “辟”“除”“授” 都表示获得官职,但仔细琢磨,就能发现它们的微妙差别:

“辟” 的关键在 “征召”,核心是凸显被征召者的个人声望,是 “别人因为认可你而邀请你”;

“除” 的关键在 “任命”,核心是体现朝廷的官方行为,是 “朝廷正式给你安排职位”;

“授” 则是最基础、最中性的表达,只强调 “授予官职” 这个动作,不附加额外的情感或身份属性。

第二幕:宦海浮沉 —— 官职的 “升与降” 藏着多少故事?

古代官场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有人能乘风而上,步步高升;也有人会遭遇风浪,被贬谪流放。而描述 “升迁贬谪” 的实词,就是勾勒士人命运曲线的关键笔触。

1. 擢 (zhuó):破格 “提拔”,一步登天

提到 “擢”,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官员考核中,某人因政绩突出或才华过人,被皇帝看中,直接从一个低阶官职,破格提升到高阶职位,就像把深埋在土里的树苗用力拔起,让它一下子长得更高。“擢” 强调的就是这种超越常规的提拔。

《汉书・赵充国传》中有 “为后将军” 的记载,简单两个字,就写出了赵充国从原有官职被破格提拔为后将军的晋升轨迹。

2. 迁:灵活多变的 “调动”,需看方向

“迁” 是古代描述官职调动最常用的词,但它的含义却不固定,关键要看前面的修饰词。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 “右迁” 或者单纯说 “迁”,往往是指升官,就像一个人从较低的职位,一步步走到更高的位置;可如果说 “左迁”,那就明确是降职了,相当于从高处降到了低处。

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写道:“予左九江郡司马。” 这里的 “左迁”,就清晰地表明白居易是被贬官,从原来的职位调到九江郡担任司马,字里行间都透着他的失意。

3. 谪 (zhé) & 黜 (chù):降职与罢免的 “惩罚”

“谪” 和 “黜” 都带有负面色彩,但程度和方式却不同。先看 “谪”,你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位官员因犯了过失,被皇帝下令降职,而且往往会被派到偏远荒凉的地方任职,就像被发配到边疆,带有明显的惩罚意味。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 “滕子京守巴陵郡”,就是说滕子京因过失被贬到巴陵郡担任太守,“谪” 字直接点出了他当时的处境。

再看 “黜”,它比 “谪” 更严厉。“黜” 是指罢免、革除官职,相当于直接被剥夺了官位,让官员从有职有权的状态,一下子变成无官一身轻(但大多是被迫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 “屈平既”,就是说屈原已经被罢免了官职,简单一个字,就道尽了屈原的政治失意。

4. 徙 (xǐ):平级 “调动”,不升也不降

和前面几个带有明显升降色彩的词不同,“徙” 是中性的,指的是平级调动。你可以想象:一位官员在 A 地担任太守,一段时间后,被调到 B 地同样担任太守,职位级别没有变化,只是任职地点变了,这就是 “徙”。

《后汉书・张衡传》中有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的记载,意思是张衡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都没有得到平级调动,从侧面反映出他在某个职位上任职时间之久。

第三幕:为官写照 —— 官员的 “政绩与品行” 如何体现?

评价一位古代官员的一生,不仅要看他的仕途起伏,更要看他在任时的作为和自身的品行。而这些,也能通过特定的实词体现出来。

1. 劝:鼓励百姓,发展农桑

在古代农业社会,地方官员最重要的政绩之一,就是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 在这里就是 “勉励、鼓励” 的意思。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春天来了,官员亲自到田间地头,告诉百姓要抓紧时间耕种,鼓励大家多种桑养蚕,努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汉书》中提到的 “农桑”,就是对官员这一重要政绩的简洁描述,一个 “劝” 字,就勾勒出官员心系百姓、重视农业的形象。

2. 劾 (hé):检举罪状,惩治腐败

“劾” 指的是向皇帝或上级检举、揭发官员的罪状。这在古代官场中,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动作,因为检举的可能是有权有势的官员,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你可以想象:一位正直的官员,收集到某贪官的犯罪证据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朝廷上书,揭发贪官的罪行,希望能惩治腐败、还百姓公道。

《明史》中有 “严嵩父子,终以败” 的记载,意思是严嵩父子最终因为被人检举罪状而倒台,“劾” 字背后,是无数正直官员的勇敢抗争。

3. 廉:品行端正,不贪财物

“廉” 是古代为官者最被推崇的品德之一,指的是品行端正、不贪污受贿、不贪图财物。你可以想象:一位官员在任期间,生活简朴,面对金银财宝的诱惑毫不动心,始终坚守本心,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 “颇者,赵之良将也”,这里的 “廉” 不仅是廉颇的姓氏,也暗示了他品行端正的特点,为后文塑造他的形象埋下伏笔。

第四幕:实战迁移 —— 从 “认识词语” 到 “读懂人生”

掌握了单个实词的含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读懂古人完整的仕途故事。

【对比训练】辨析加点词,读懂仕途差异

A.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B.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这两句话都和获得官职有关,但 “辟” 和 “除” 的含义却不同。“辟” 是三公府署征召张衡任职,体现的是张衡的个人声望,而且他最终没有就职;“除” 是朝廷正式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体现的是朝廷的官方行为,文天祥是接受了任命的。通过对比,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两人获得官职的方式差异。

A.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序》)

B.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谪” 和 “绌”(“绌” 同 “黜”)都带有负面色彩,但程度不同。“迁谪” 指的是白居易被贬职并被外放,虽然职位降低了,但还有官职在身,只是到了偏远地区任职;“绌” 指的是屈原被罢免官职,直接失去了职位,比 “迁谪” 的惩罚更严厉。通过辨析,我们能感受到两人当时不同的失意程度。

【篇章实战】梳理仕途轨迹,走进古人人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着梳理出主人公的为官经历:

“公讳某,字某。少聪颖,举进士,县令。在任课农桑,民皆称之。三年,为刺史。时有豪强,吏莫能制,公其罪,置于法。后为权贵所忌,左迁司马。未几,复知州。一生介,卒于官。”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画出主人公的仕途轨迹图:

举进士(踏入仕途的起点)→ ①授(被授予县令官职,开启为官生涯) → 任职期间劝课农桑,政绩卓著,得到百姓称赞 → ②擢 (因政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刺史) → 任刺史时,敢于弹劾豪强,将其绳之以法,展现正直品格 → 因得罪权贵,被③左迁 (降职为司马) → 没过多久,又被④徙 (平级调动为知州) → 一生品行廉洁,最终在任上去世。

(参考答案:①授;②擢;③左迁;④徙)

学习文言实词,最高明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每一个词放回它原本的 “人生剧本” 中,结合古人的经历去理解。

你可以试着建立自己的 “为官实词档案”,就像这样:

核心词: “谪”

情感色彩: 带有贬斥、失意的意味,往往和官员的不幸遭遇相关

关联人物: 范仲淹(谪守巴陵郡)、苏轼(被贬黄州、惠州等地)、韩愈(被贬潮州)

经典场景: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清晨还在向皇帝上奏,傍晚就被贬到遥远的潮州,“谪” 字背后是文人的失意与无奈

我的感悟: 读懂 “谪” 字,不仅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更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在仕途坎坷中,依然坚守理想、保持精神坚韧的可贵品质。

结语:

当 “辟、除、擢、迁、谪、黜” 这些实词,不再是你笔记本上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能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官场画面 —— 是高官征召贤才的诚意,是朝廷任命官员的庄重,是士人被贬流放的失意,是官员坚守廉洁的正直 —— 这时,文言文的世界就真正向你敞开了大门。

从此,你读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人:他们曾在官场中拼搏,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痛苦;他们曾为百姓奔波,有过坚守的执着,也有过无奈的妥协。而你,通过这些实词,就能跨越千年时光,与他们的人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