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代序
发布时间:2025-09-29 15:05 浏览量:13
永远的怀念(代序)
为石宝现同志《抗日英模荣林娘》一书作序,我有一种别样心情,除了崇敬,还有几许自豪。荣林娘是我老家胡近口村人。老家人总是说:荣林娘是咱村的老闺女!
荣林娘在老家叫刘二妮,家里穷得叮当响,八岁丧母,十一岁时她父亲得14块钱,把她卖到鸡泽县孟贯庄,嫁给比她大16岁的残疾人孟三做童养媳,生子孟荣林,按照我们那一带的习惯,称她为荣林娘。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平凡之人,一旦激情理想被革命和信仰所点燃,就迸发出令人敬佩的伟大。 1945年3月19日,荣林娘做为“一级劳动英雄”出席了在濮阳召开的冀鲁豫边区第一次“劳英”大会,并被选为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她有着从奴隶到将军的荣耀。当时与会的边区领导宋任穷,特意帮刘二妮改名为刘再勤,值此荣林娘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
荣林娘生于 1912年, 1945年8月7日因敌探告密而壮烈牺牲,时年33岁,那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我算了一下,不免唏嘘。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这位共产党员完全地忘记了自己,她有着戎冠秀的情怀,有着刘胡兰的勇敢,她33岁的生命如果再延续十几天,便会看到置她于死地的敌特李玉坤和那几个伪军的下场。那年8月下旬人民武装一举端掉了位于曲周七岔路的日伪炮楼,迎来了全境的解放。
10月4日,在鸡泽县小寨召开了荣林娘追悼大会,十分隆重,邯郸行署和各县领导以及万余名群众参加了会议。会后将杀害荣林娘的敌探李玉坤执行枪决。当时按要求,胡近口村三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父亲李汝业是其中之一,他作为儿童团的代表目睹了现场。我父亲在《历史上的胡近口》一书中对此有详尽记载,对荣林娘的哀悼和赞扬洋溢在文字之间。
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平凡的农妇是怎么样淬炼成英雄的?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群众对共产党如此忠诚?荣林娘嫁到孟家,20岁时婆婆去世,27岁时丈夫去世,她和5个孩子靠淋盐、乞讨、挖野菜艰难求生,她被迫把大女儿卖去做童养媳,但仍看不到生存的希望。适值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部队挺进冀南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部队和抗日政府的帮助下,荣林娘不仅还清了欠债,还赎回了卖出去的一亩地。苦难中的荣林娘开始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1941年他把14岁的长子孟荣林送到了八路军县游击大队,后入滏西支队,随后又把年仅十来岁的次子送到支前抗日第一线,从此荣林娘与八路军、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最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为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你尊人民如父母,人民待你如儿郎。荣林娘是典型的代表。荣林娘是冀南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创始人,她带领乡亲们互助合作,发展生产与灾荒做斗争,与蝗虫做斗争,先后组织了二十多个纺织组,40余部纺花车曾日夜不停,赶做军装,支援抗战。她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全心全意为党工作,没明没夜,动员组织,率先垂范。她冒着生命危险,一旦发现敌情,总是飞跑着打门叫户,组织村民隐蔽撤退,巧妙周旋,使敌军的多次扫荡都扑了空。敌军气急败坏,特悬赏万元抓捕荣林娘,她不但没被吓倒,反而不屈不挠地继续战斗,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成为了“广大妇女的一面旗帜”。
最早报道荣林娘事迹的是中共冀南三地委《人山报》记者朱力航。他也是曲周人,战地记者,我们尊敬的新闻前辈。1944年11月,他奉总编辑翟向东之命,化装成农民,在地下交通员护送下,穿越敌占区,徒步迂回数十里到达鸡泽县孟贯庄,跟踪采访荣林娘近十天,撰写了长篇通讯《劳动妇女的旗帜荣林娘》在《人山报》上连续刊载。于是,荣林娘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冀南大地,整个晋冀鲁豫边区。
1945年8月7日,是个难以忘记的日子。荣林娘和她所在的作业组在孟贯庄村南锄地,因离家较远并急于赶活,天到中午也没有收工。敌探瞅准大部分人回家吃午饭地里人少这一机会,纠集了十几个特务,全副武装地包抄过来,因为当时只有一条枪,荣林娘一边指挥其他人突围,一边把特务引到自己身边,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枪声响起,荣林娘壮烈牺牲,她的血渗入了她深爱着的泥土。
如果荣林娘还活着,今年已是113岁高龄。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荣林娘就属于后者,荣林娘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她的名字,已成为冀鲁豫大地上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她的精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了民族的象征。
荣林娘不朽。您是胡近口的骄傲,您是鸡泽县的骄傲,您是冀鲁豫的骄傲,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