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谋士得不到刘备重用,却成就曹操三代帝王,后世竟是开国元帅
发布时间:2025-09-29 22:19 浏览量:12
有一位谋士,他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并不是他没有才华,而是刘备看走了眼。
因为他成就了曹操三代帝王。而且,他的后人, 竟然还是开国元帅!
陈群此人
东汉末年,在颍川郡(今河南许昌)的一个名门望族家中,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陈群。
陈家可不是普通人家,他的祖父陈寔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能臣,官至太丘长,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陈太丘”。
陈寔活到84岁高龄,在那个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时代堪称奇迹。他去世时,朝廷重臣何进亲自派人吊唁,前来送葬的多达数万人,可见陈家声望之隆。
陈群的父亲陈纪也是才华横溢,名扬四海。董卓入京后,还封他为五官中郎将。陈纪小时候就是个神童,关于他的逸闻趣事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八条之多。
生长在这样的家族,陈群自幼耳濡目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在他六岁的时候,祖父陈寔就曾赞誉道:“这孙儿是奇才,定能光耀门楣,使陈家更兴旺。”长辈的期许如同一粒种子,悄悄埋入小陈群的心里,他暗自立下壮志:“他日必不负家族所望,光耀门楣!”
错投明主的选择
时值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军阀割据,整个天下乱成一团。颍川陈氏虽然不想卷入这些是非之中,但也难以独善其身。
陈群随着父亲寄居徐州,虽然仍然以读书习武为乐,但时局的动荡和徐州的战略地位,已经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
当时刘备正在到处招揽人才,想要扩大自己的团队。但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个大难题,因为他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连个稳定的地盘都没有。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像一个老板整天说自己身份尊贵,但招聘员工后不发工资、不给表决权,甚至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
徐州牧陶谦病重时,与豫州刺史刘备不打不相识。在一次宴会上,刘备见陈群谈吐不凡,问其家世,得知是陈寔之孙,不禁喜出望外。
第二天,刘备就登门拜访陈家,邀请陈群随行。陈群与父亲商议后,欣然前往,担任刘备帐下别驾,相当于现在的助理或副手,权力不小。
刘备对陈群委以重任,陈群也不负所望,运筹帷幄,立下不少战功。刘备对这位得力助手相当满意,两人朝夕相处,关系亦师亦友。
然而这种和谐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在一次重大决策中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分歧。
逆耳忠言的遭遇
陶谦病故后,徐州顿时陷入权力真空。刘备对徐州志在必得,因为他太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了。
这些年来,他一直寄人篱下,辗转于曹操和吕布之间,没有稳固的地盘。
当糜竺等人为刘备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准备迎接他接掌徐州时,陈群却严肃地阻止道:“主公,千万不可!”刘备疑惑地问原因,陈群分析说:“虽然立足之地来之不易,但袁术在附近虎视眈眈,绝不会坐视你夺得徐州。袁术兵力庞大,虽然不精锐,但兵多将广,真打起来,我们根本不是对手。这样的话,徐州非但不是福地,反而会成为陷阱。”
陈群说得很有道理,他指出徐州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众多势力的觊觎。在陶谦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势力在暗中盯着了,陶谦一死,徐州必然成为争夺的焦点。
此时的刘备兵力微弱,根本无法与他人抗衡。更何况,吕布刚刚从曹操手下逃脱,随时可能趁虚而入。
然而刘备对这些忠告不以为然。他心想自己漂泊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块地盘,怎么能轻易放弃?再加上刘备对自己的皇室后裔身份颇为自豪,被陈群说成连块地方都守不住的废物,作为“老板”当然生气。
刘备挥袖而起,斥责陈群:“男儿何患无兵百万?汉室天下,本就该姓刘!区区徐州,本将军志在必得!”陈群一时语塞,只得强辩道:“非臣胆怯,实在我军实力不足啊!”这话更加激怒了刘备,他气急败坏地一甩袖子,令人把陈群推出去。
分道扬镳的抉择
陈群跪倒在地,不住磕头:“将军息怒!备受将军知遇之恩,感激涕零。然肺腑之言,实在是为将军计啊!”然而刘备不为所动。侍卫上前,将陈群拖了出去。陈群跌坐在大堂外的青石上,望着高高在上的刘备,只觉五味杂陈。
多年来,他鞠躬尽瘁,牺牲自我。然而到头来,却落得个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下场。一时间,陈群觉得天旋地转,血气上涌。
他一咬牙,扶着侍卫的手,踉跄着起身,叹息道:“罢了,我陈某今日便与将军分道扬镳!”陈群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之后不久,局势发展果然如陈群所料。刘备刚入徐州就遭到袁术与吕布联手攻打。
公元196年,袁术进犯,吕布暗中捅刀,刘备仓促失守,妻儿被俘,只得向吕布求和,暂避小沛。不仅徐州没保住,连原先的豫州也被吕布趁虚而入,一举拿下。
刘备这笔赔钱的买卖做的是后悔莫及,然而他更后悔的是没能听陈群的话。但陈群也不是他想要就能再追回来的人了。
在目睹刘备的失败后,陈群认为他并不适合做一个好的“老板”,毕竟一个自大不能接受劝谏的人,怎么能分辨好坏呢?说不定哪天因为说实话就触犯了他的逆鳞,甚至被杀。
真正明主的赏识
离开刘备后,陈群暂时投靠了吕布。虽然他知道吕布不及刘备,但在等待真正明主的时期,他只能暂时效忠。正如陈群所料,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吕布,将其生擒。吕布死于白门楼,刘备还借机落井下石。
曹操求贤若渴,早已对吕布麾下的谋士陈群有所打探。曹操一眼就看见了陈群父子,对他们的谋略早有耳闻,这次真算是捡到宝了,于是将陈群收入麾下。
曹操非常欣赏陈群,任命他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升任参丞相军事,成为军事顾问。曹操麾下虽然人才济济,如荀彧等,但仍求贤若渴,重用陈群正是体现。
曹操曾发布《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容忍品行瑕疵,只要有治国用兵才能,都招揽重用。
陈群也因为得到了重用而颇有成就感。在他给曹操做谋士的期间,自己从未居功自傲过,更加没有因为私仇和曹操对他的信任而祸乱朝纲,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忠臣。
刚开始投靠曹操时,陈群就曾进言说曹操身边有两人不可重用。开始曹操并没有听,但后来这两人果然狠狠坑了他一把。
经过此事后,陈群不管说谁好曹操都相信,说谁不好那是一概不用。
有一次,曹军遭遇败仗,将士人心惶惶。曹操亲自巡视军营,见陈群正在帐中埋头书写什么。曹操好奇地凑过去问:“长文,你这是在做什么?”陈群立即起身行礼:“末将正在拟定复仇方略。以我之见,许都之失,乃是敌军侥幸。我军若能趁其不备,定能一举击溃对方!”
陈群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计策。原来他已暗中派人打探敌情,发现对方将领骄傲自满,屡屡轻敌。
只要伪装成败退之势,诱敌深入,再聚而歼之,必能扭转战局。陈群的分析如此缜密,条理如此清晰,曹操听得频频点头,当即决定采纳陈群的计策。
几天后,曹军佯装败退,敌军果然穷追不舍。正当敌将洋洋得意之际,伏兵四起,曹军人马一拥而上。敌军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从那以后,曹操更是对陈群刮目相看,“有陈长文,朕复何忧?”成了曹操的口头禅。
辅佐三代
建安年间,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功臣良将,各有封赏。陈群也位极人臣,贵不可言。曹操封魏公时,陈群升任御史中丞(相当于检察长),还被封为昌武亭侯。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对陈群同样礼遇有加。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为后世延续数百年之久。
陈群不仅帮助曹操巩固政权,还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强化了魏国的实力,使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优势,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坊间有言,曹魏之所以能雄霸一时,陈群居功至伟。
诸葛亮曾慨叹:“使陈长文辅佐明主,定能匡扶汉室,功垂青史。奈何刘备不能善用,反致敌营得此奇才,实乃蜀汉之大不幸!”
陈群在刘备手下未受重用,却成为曹操的重要智囊,这充分体现了重视人才的重要性。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拥有人才,就拥有未来。陈群不仅辅佐了曹操,还辅佐了曹丕和曹叡,服务曹魏三代帝王,还做过辅政大臣,这让他的家族变得极其庞大。
陈群一生,起初蒙刘备不理不睬,继而却得曹操爱惜有加。究其原因,不过是有识之士当审时度势,见微知著。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投曹易,投刘难,自古皆然。千秋功罪,在人耳目。
然陈群因祸得福,平步青云,固然有幸运的成分,更源于他敢于抉择的睿智和把握时机的精明。
这正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颍川陈氏的传承
在陈群的精心经营和卓越贡献下,颍川陈氏成为了历史上一般不可忽视的力量。
经过历史的变革,虽然家族分在两地发展,但至今依然存在。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衍生出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甚至还出现过开国皇帝,南朝陈的陈霸先。
陈群的后代并未随历史尘封,而是在千年之后的风云际会中再次崛起,其中一位更是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名垂青史。
这位就是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自小聪颖好学。他投身革命,亲历艰苦岁月,却从未放弃理想。他诗文雄浑,军事才能横溢,文武双全。无论是冒着炮火走向阵地,还是提笔挥毫精心执教,都体现了英雄风范。他就是革命先驱,毫不动摇的共产党人。
在南昌起义后,陈毅跟随朱德前往井冈山,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建设者。在红军长征之后,陈毅不畏艰难,带领游击队坚持了三年之久,成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旗帜。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领导了新四军的两次创建,并且在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毅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等重要斗争,在解放战争中也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豁达的性格。
陈毅元帅的诗文才华,与陈群当年善于辩才、广交贤良的特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十章 结尾:历史的巧合与必然
陈群从刘备帐下的失意谋士,成为曹魏三代帝王的得力助手,制定的影响深远的九品中正制,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
而他的后代陈毅元帅,同样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重视人才,善于发现和用好人才。同时也要有如陈群那样的睿智,能够审时度势,选择真正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
- 上一篇:沈建立|往事(三十一)训养的八哥成开封第一
- 下一篇:毛主席和中秋节的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