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河南鹤壁市淇县乡镇村庄名字由来典故
发布时间:2025-09-30 07:30 浏览量:11
淇县这片土地上的村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里头藏着不少老辈人留下来的故事和念想。
要聊村名,得先知道淇县是咋来的。咱淇县这名儿,跟淇水(现在的淇河)有关系。元朝那时候设了淇州,到了明朝初年,才改叫淇县。县城北边靠着淇河,这名儿就这么定下了。
朝歌街道,这名儿可是大有来头。"朝歌"是咱淇县的古称,商纣王时期的都城就在这儿,寓意着"喜迎朝阳,高奏凯歌"。
桥盟街道,老早以前,大概是两千年前吧,有乔姓和孟姓两家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村子就叫"乔孟",后来时间长了,慢慢就叫成了"桥盟"。
卫都街道,咱淇县在历史上也做过卫国的都城,所以就有了"卫都"这个名号。
灵山街道,这名字源于古灵山。传说古灵山从殷商时候起,就是"群仙聚汇的风水宝地",《封神榜》里的好些故事也发生在这儿。
高村镇,商代的时候,这里是朝歌城的北大门,叫"淇水关",地势比较高,形状像条船。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回发大水,镇子中心大石桥那边出现了"蜃景",老百姓觉得这是祥瑞的征兆,就把"淇水关"改叫"高村桥"。1949年以后,就简化成了"高村"。
北阳镇,它的位置在淇县的北边,加上村里有一条南阳河,所以就叫"北阳"了。
西岗镇,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有个叫冯清的人,号叫"西冈",在淮安邳州做官,为官清正。后来他告老还乡,因为待人接物和气,德高望重,街坊邻居有啥事都爱找他商量。时间久了,大家就用他的号"西冈"来称呼村子,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西岗"。
庙口镇,这个地方在太行山的入口处,而且村里古时候有座金佛寺庙宇,所以得了"庙口"这个名字。
黄洞乡,相传村子西北角原来有个寺院,叫"后寺"。根据寺里殿内滚龙柱上的文字记载,这村子原来叫"黄家洞",后来才演变成"黄洞"。
说完乡镇,咱再细聊聊下边一些村庄名字的由来,这里头的故事更能体现出咱这儿的人看重什么。
西岗镇大车村
这大车村原来不叫这名儿,叫"窦居村"、"窦车村"。这里头有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发大水,村里窦家有个叫窦老三的,是个落第秀才,一路要饭说书到了京城。因为他书说得好,被请到皇宫里说书,后来机缘巧合,成了皇子的义父。他回家省亲的时候,皇上准许他用"半副銮驾",那官轿和大马车都紧靠着村子停,小的车辆就停在村子西北边远一点的地方。后来窦居村窦家大部分人迁走了,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就慢慢改名叫"大车村",那西北边停小车的邻近村子,自然就成了"小车村"。
从这故事里,能看出咱这儿的老百姓对读书人、对有本事的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也盼着后代能好好读书,有出息。
西岗镇包公庙村
包公庙村以前叫"东岗村",和西岗相对。为啥改名叫包公庙呢?相传北宋时候,包公巡视路过这儿,破了一桩无头命案,给老百姓除了害。为了纪念这位青天大老爷,村民们就捐资在村里修了一座包公庙,后来干脆把村名也改成了"包公庙村",一直用到今天。
这村名,体现的是咱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包公那种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品质的敬重。这也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引导着村里人堂堂正正做人。
庙口镇原本庙村
原本庙村的由来,有个感人的故事。这村子以前叫"常行村"或"长营村"。清朝中期的时候,一位法号叫原本的云游僧人住进了村里的三圣庙。这位原本师父为人和善,还懂医术,经常免费给村民看病,农闲时也给大伙儿讲经说法,很受爱戴。他圆寂之后,村民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改成了"原本庙村"。有考证认为,改名这事儿大概发生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1821年到1900年这八十年里)。清光绪《淇县舆地图说》里,已经记载了"原本庙"这个村名和它的人口信息。
因为一个外来的和尚给村里人看了几年病,大家就能把他的名字永远记在村名里,世代相传。这是多大的情分!这体现了咱淇县人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厚道民风。
黄洞乡小柏峪村
关于小柏峪村的村名,有个带点神话色彩的传说。相传一位高僧云游到这儿病倒了,被好心的村民救起。为了报答村民,他将一个钵盂埋在村口作为镇村之宝,旁边还栽了一棵柏树。村子因此得名"钵盂村"。后来,钵盂不幸被人偷走了,只剩下那棵柏树还在,后人就把村名慢慢改成了"柏峪村"。这个村子由小柏峪、西马庄、东马庄三个自然村组成。
这个故事,透着人们对善良、诚信的看重,也带点物是人非的感慨。
黄洞乡对寺窑村
对寺窑村的名字来源,有两种主要的说法,都挺有根据。
一种是地形说:村子地势凹陷,像个舂米用的碓臼,而且村里这种碓臼很多,所以最早叫"碓臼窑村"。清光绪年间的《淇县舆地图说》里,就明确记着"上下碓臼窑"。
另一种是建筑与地形结合说:村里的上对寺窑和下对寺窑两个自然村,以前各有一座寺院,遥遥相对。加上村子地形像碓臼,"对寺院村"就慢慢演变成了"对寺窑村"。
另外,这个村子在革命历史上也有光荣的一页。1943年,咱淇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中共淇县县委的办公地就设在上对寺窑自然村的刘家大院。这可是重要的革命旧址。
从村名由来看,体现了咱老百姓给地方取名的一种直观智慧,根据实实在在的地形或建筑来。而它作为革命旧址,更彰显了淇县人民在战争年代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红色精神。
黄洞乡石老公村
石老公村的名字,起得特别形象直观,就是来源于村南边的一座孤峰,那山峰看着像个老头儿,所以当地俗称"石老头",村子也就叫石老公村了。2014年11月,这个村还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种根据自然景观来命名的方式,非常朴实,也体现了老辈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命名的直接。这类名字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好记又形象。
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名由来的梳理,能让大家对淇县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更真切的了解。这些老地名,可是咱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珍惜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