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和林冲谁才是真英雄?看看毛主席是怎么点评他俩的
发布时间:2025-09-30 07:46 浏览量:13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水浒传》里的108位英雄好汉形象各异,性格迥然不同。
武松和林冲作为梁山上的两大“虎将”,一位是威震四方的"行者武松",一位是威风凛凛的"豹子头",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特点。
毛主席一生钟爱《水浒传》,多次引用书中人物评论时事,对这两位好汉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这两位好汉的呢?
武松和林冲在梁山好汉中都有着不凡的地位。
武松外号"行者",排名梁山好汉第十四位;林冲外号"豹子头",排名第六位。两人虽然都精通武艺,但成长背景和性格却大相径庭。
武松从小就跟着哥哥武大郎生活,兄弟情深。他天生力大无穷,一身好武艺,却没有林冲那样的地位和背景。
景阳冈打虎之前,武松不过是个四处游荡的汉子,靠着一身蛮力和胆识闯荡江湖。
打虎之后,他名声大噪,被任命为阳谷县都头,深受百姓爱戴。武松性格直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请命。
他在阳谷县为官期间,不畏强权,打抱不平,特别是那次"拳打镇关西",为一个卖梨的老汉出头,直接把仗势欺人的镇关西打得鼻青脸肿,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林冲则不同。他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还有美丽贤惠的妻子。
林冲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在军中颇受尊敬。他有着不错的人生,直到遇到了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
高衙内觊觎林冲的漂亮妻子,设计陷害林冲。面对高衙内的挑衅和欺辱,林冲一再忍让,即使在自己的妻子被调戏时,他也选择了隐忍不发。
林冲的忍耐换来的却是更多的陷害,最终被诬陷谋反,发配沧州。
在风雪交加的山神庙中,陆虞候差点要了他的命,林冲才被迫拔刀反抗,杀死陆虞候和差拨,走上梁山。
毛主席对这两人的评价也有明显差异。毛主席特别欣赏武松的斗争精神,多次引用"打虎英雄"来形容我党勇敢的战士。
在长征时期,毛主席用"打虎英雄"这一词汇激励战士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相比之下,对林冲的评价则相对隐晦,认为林冲的反抗更多是被逼无奈,为了个人复仇而非为了更广泛的社会正义。
两位好汉的人生都有着关键的转折点,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塑造了他们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武松的人生转折点是景阳冈打虎。当时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醉醺醺地上景阳冈。
尽管被告知山上有猛虎伤人,他仍然不以为然。当真正面对猛虎时,酒醒了大半的武松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他空手与猛虎搏斗,凭借惊人的勇气和力量,最终将猛虎打死。这一壮举让武松名声大噪,也让他获得了官职。
“景阳冈打虎”体现了武松不畏强敌、勇于挑战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毛主席所赞赏的品质。
林冲的人生转折点则是风雪山神庙。被发配沧州途中,林冲在风雪交加的山神庙中遇到了高衙内派来的陆虞候。
陆虞候想要杀死林冲,彻底为高衙内除去后患。在生死存亡之际,一直隐忍的林冲终于爆发,杀死了陆虞候和差拨。
这一事件标志着林冲从一个遵纪守法的军官变成了一个被迫反抗的"落草"之人。
“风雪山神庙”事件体现了林冲被逼到绝路才反抗的特点,这与武松主动出击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曾将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处境与我党的处境相联系。
他认为我党和人民武装同样是被逼上梁山,但不同的是,我党是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战。
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似乎更理解林冲这样被迫反抗的人物,但在实际革命斗争中,他更提倡学习武松那样敢于斗争、主动出击的精神。
武松和林冲都有着英雄气概,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
武松的英雄气概体现在他的快意恩仇和为民请命上。当得知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后,武松立即踏上复仇之路。
他先是教训了嫂子潘金莲,然后在鸳鸯楼上当众杀死西门庆,为兄长报仇。"血溅鸳鸯楼"这一场景充分展现了武松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即使知道杀人偿命的道理,武松也毫不犹豫地为兄长讨回公道。这种不计后果、敢作敢当的精神,正是毛主席所赞赏的。
林冲的英雄气概则体现在他的忍辱负重和最终的爆发上。
林冲多次忍受高衙内的挑衅和陷害,甚至在妻子被调戏时也能忍气吞声。这种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无奈认识。
当被发配沧州途中,在"雪天烧草料"事件中,林冲被逼到绝境,终于爆发出强大的反抗力量。林冲的英雄气概是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是被迫反抗而非主动出击。
毛主席更欣赏武松式的英雄气概。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多次引用"打虎英雄"来激励战士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他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需要的是武松那样敢于斗争、主动出击的精神,而非林冲那样隐忍到最后一刻才反抗。
这种观点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中有着深刻体现,强调主动出击、积极进攻的战略战术。
武松和林冲最终都选择了上梁山,但他们上山的原因和心态却大相径庭。
武松上梁山更多是出于为民做主的考虑。在为兄长报仇后,武松本可以继续隐姓埋名生活,但他选择了继续为民请命。
在"血溅鸳鸯楼"后,他被官府通缉,最终落草为寇。但即使在梁山上,武松仍然保持着为民请命的精神。
他参与了多次劫富济贫的行动,始终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武松的选择体现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也是毛主席所赞赏的品质。
林冲上梁山则更多是被逼无奈。在杀死陆虞候和差拨后,林冲已经无路可走。
更为悲惨的是,他的妻子因无法承受高衙内的骚扰和社会的压力而自杀,林冲失去了最后的牵挂。
上梁山对林冲来说,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更多是为了个人生存和复仇。
林冲的选择体现了他被动接受命运的一面,这与毛主席提倡的主动革命精神有所不同。
毛主席在评价这两位好汉时,更倾向于武松的选择。
他认为,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勇气和能力,更要有为民请命、为社会正义而战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武松更符合毛主席心目中的英雄标准。
通过对武松和林冲这两位水浒英雄的深入分析,我认为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英雄。
武松代表了主动反抗、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林冲则代表了忍辱负重、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
毛主席更赞赏武松的斗争精神,这与革命年代需要的品质相符。不过,两人都有着自己的英雄气概,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信息来源:《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研究丛书》(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