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投身大漠——“两弹一星”事业的创业者常勇
发布时间:2025-09-30 15:15 浏览量:13
悠悠历史长卷见证着这位从胶东大地走出的革命前辈的峥嵘一生。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多次负伤,被评定为五级伤残军人;和平时期隐姓埋名、投身大漠、无私奉献,誓言“死在戈壁滩,埋在天山下”,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祖国的繁荣富强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创业者、国防科技战线优秀领导者常勇。
赤胆忠心跟党走
常勇,原名常容礼,字子仁。1915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塔山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本村私塾上学,后转入上庄学堂,学习三民主义、国文和算术等课程。一年后,考入县立望港寺第二高级小学。
常勇高小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后来当了小学教员。期间,受到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共产党员王本贤、孙华之等人的深刻影响,启蒙革命觉悟。常勇常利用教学之余,认真阅读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和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家乡王本贤等共产党员领导开展的爱国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迫切要求。
胶东“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王本贤、孙华之把常勇视为信任的同志,隐蔽于他的家中,共同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12月,日本侵略军渡过黄河进犯济南,形势危急,处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县国民党官员却逃之夭夭。
家国不兴,安能独善其身?在这危急关头,王本贤等共产党人在本区黄山集组织起抗日救国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常勇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会的活动,到各处讲演,张贴标语,进行武装抗日的宣传工作,并在群众中组织抗日自卫团,从此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1938年2月,常勇在荣成县黄山北庵经宋存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保家卫国终不悔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常勇于1938年4月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路八大队,从普通战士做起,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路第八大队文书,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排政治指导员、连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兵工厂政治委员、司令部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郭家店战斗、良目山阻击战等战斗,转战胶东各地,积极发动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的胶东抗日根据地,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严峻的形势,日伪军持续对胶东西部大泽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进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舍生死、负战伤。在海阳县徐家店附近战斗中,常勇负伤,伤愈后担任五旅直工科副科长。同年底,担任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3年春,常勇担任胶东军区十三团政治处副主任,后调任胶东军区直属队总支部书记。常勇与战友们转战胶东各地,积极发动群众,经历胶东历次反“扫荡”,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4年4月,常勇担任东海军分区后勤处政委。同年,胶东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发起秋季攻势,首战水道告捷。东海军分区部队扫除荣成周围据点,在强大军事政治攻势下,荣成伪副大队长滕品三率领6个中队670余人反扑。9月2日,荣成县城获得解放。反正部队编入东海军分区独立团。1944年11月,常勇担任东海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军政委员会书记。在解放烟台的战斗中,常勇所在的团担任主攻,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后,常勇担任胶东军区警备第四旅七团副政委、六师七团政委,组织部队参加了烟台崆峒岛海上作战和胶河、昌邑等战役。1947年起,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七十六团政委、二十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临朐、潍县、济南、淮海等著名战斗、战役,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孟良崮战役中,七十六团有3个连队被命名为“雕窝山战斗模范连”。济南战役后,二十五师所属七十三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
华东野战军整编后,常勇担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淞沪战役,率部收复历史名城嘉兴,参与指挥了攻打团山、嘉善和四安镇等战斗。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常勇以前敌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出面与淞沪最后一部残敌国民党二三○师副师长谈判,促使困守上海杨树浦发电厂、自来水厂的8000余名国民党军放下武器,使发电厂、自来水厂免遭战火破坏,为把上海完整交回人民手中作出了贡献。
初心不变再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勇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副政委。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副政委,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回国后,任七十九师政委。1955年8月,常勇被选送到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由于常勇学习刻苦认真,被评为“先进教学工作者”。同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毕业后,担任商丘步兵学校政委。
1958年8月,中国核试验基地以商丘步兵学校的一部分为基础组建,常勇任基地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他从此转入国防科技战线,义无反顾投身创建核试验靶场的工作中。常勇在勘察选址工作中,与有关领导、专家一起多次深入戈壁大漠实地勘察,分析论证,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他坚持一手抓靶场基本建设,一手抓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和政治工作机构,为靶场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马兰,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因为核试验基地生活区周围生长着生命力特别顽强又异常美丽的马兰花,这片荒凉贫瘠的新疆罗布泊上的戈壁滩便增添了一份生机,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基地。当时那里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然而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恶劣环境中,常勇与广大科技人员、部队官兵一起,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仅用3年多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建起初具规模的核试验靶场。他为创建中国核试验基地以及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为马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
常勇对事业始终执着追求,参与领导创建我国核试验和航天事业,勇挑重担、敢于负责。1964年,担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副政委。1967年6月,奉命与钱学森一起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12月,担任首任政委。他大胆使用一大批领导、专家和科技骨干,狠抓机构组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生产,参与组织制定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领导成功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1978年1月起,常勇先后任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82年起,担任国防科工委顾问兼任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主持国防科工委纪委日常工作,领导制定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召开纪检工作会议,组织查处重大违纪案件,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
常勇于1985年离职休养,他曾赋诗自勉:找党不曾怕杀头,革命工作不计酬。七二进驻九干所,无忧无虑度晚秋。知足胜过保健药,心胸宽阔能增寿。学书走路勤活动,晚节警衰仍居首。常勇离休后,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他担任原国防科工委老干部大学校长十余年间,精心谋划建设好离退休老干部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自己则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孜孜研习书法艺术,书写了大量作品,作品参加军内外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奖,被收入《将帅墨迹选》《百将墨迹选》。
常勇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0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长年从事革命工作,常勇深受广大官兵尊敬和爱戴。他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核试验基地工作时,组织部队兴修水利,为少数民族群众消除了水患。离休后,时时牵挂核试验基地一大批退休职工的安置问题,积极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有关部门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他对自己和家属子女严格要求,襟怀坦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争功、不诿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鼓励支持子女安心当工人、当农民,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立了高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2012年2月12日,常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生前留下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烟台外海。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智慧和无穷的力量。中国航天事业正是靠着老一辈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