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最让人不理解的行为:“没苦硬吃”的节假日值班何时休?

发布时间:2025-09-30 19:18  浏览量:12

假期值班制度是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的高效执行而设立的机关办公制度,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特别是在通讯科技不发达、机关办公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下,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问题,保障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越来越多体制内的职工开始吐槽,假期值班岗位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值班的内容越来越空洞,值班待遇越来越鸡肋,甚至连一些非机要保密、民生服务、社会保障类的“冷衙门”,也开始大力普及假日值班制度,这还有必要吗?

网络上不乏出现“某地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 10 秒内未接值班电话被通报”“妇联文联等部门节假日空无一人却要安排值守”“村干部枯坐村委会半个月却等不到一个办事的村民”等等新闻。总之归结起来一句话:天下苦“值班”久矣!“没班硬值,没苦硬吃”的形式主义值班当休矣!

那么,网络上的声音是否合理呢?机关企事业单位安排的值班制度是否有合法性合理性呢?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给大家一一拆解原因、分析利弊,看你的值班是职责所系,还是内卷跟风,还是得了便宜卖乖?

第一,我们要肯定值班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特定的岗位职责要求你必须在岗值班。在这里需要普及一下建国以来机关应急值班的历史背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外交、国防、治安、民生各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1950 年中央在救灾委员会开始临时性值班,1956年总理指示国务院秘书厅“彻夜留人值班”,195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各机关设立彻夜值班的通知》,标志着值班制度从临时性安排转向常态化。

之后,随着几个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2003年SARS疫情等等,应急值班制度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办公厅局到政府组成部门迅速延伸。到了2025 年《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提出“分级响应、精准处置” 原则,事实上的应急值班制度已经扩展到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甚至企业和社会团体也仿效党政值班制度开始了内部加班值班。这个做法,有历史渊源、有现实背景、有实践检验,确实发挥了很好的应急、运转、通信、保障的作用。

所以,我们作为单位职工,应该首先肯定应急值班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毕竟我们入职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啊。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是那种的治安防控、交通运输、医疗救护、水电气暖基础设施等关键部门,那么请你无条件服从领导的安排,按时值班、准时交班、上传下达、履职尽责。这一点,没什么好抱怨的,咱端的就是这碗饭。

第二,值班制度的泛化是体制内权力运行的衍生物,这个副作用的化解并非一日之功。知道很多人会说,我单位是教育局、税务局、人大、政协,还有必要值班吗?更有甚者,很多网友说,自己单位是文联、妇联、科协、团委、工会,甚至是村镇小学和行业协会等等,还有必要值班吗?确实,经过三年口罩事件的磨炼和检验,确实发现了很多部门存在感太低,没有他们的工作似乎也照样太平盛世。在重点行业和特殊岗位值班的情况下,他们再参与值班似乎有些浪费人力财力的感觉了。其实,如果你深谙机关职场规则,你岂能猜不透这样安排的用意?

首先,值班制度的泛化是压力传导机制的必然结果。在严格的层级管理下,高层、中层和基层都有自己的责任和风险,都需要趋利避害。自然,高层和中层具有天然优势,他们很可能通过层层加码的方式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基层。例如,高层要求“N个不发生”,到地方很可能演变为“N+N个不发生”,到了基层可能就是“N+N+N个不发生”最终迫使基层扩大值班规模以应对考核。其次,值班制度的泛化是权力显示与存在感的再次建构。部分单位的领导将“全员值班”等同于“重视程度”,通过机械的值守要求向更高级别展示“积极作为”,以此表达自身的令行禁止、上行下效的作风。

同时,通过扩大值班制度的范围,也是一个对本单位下属和基层开展服从性测试的好办法。下达值班通知的领导在想:我都如此带头值班了,“一把手”肯定会表扬我,下属们肯定会模仿我,谁不听话也一目了然了,这一把赚大了。再次,值班制度的泛化也是形式主义难题的表现。国父、伟人同志曾经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还发出“形式主义害死人”的感慨。在当前日益繁重的考核压力下,形式主义这个不好听但是好用的主义,也有其“现实作用”。比如:出事不在岗,责任一人扛。出事人在岗,责任一扫光。

举个真实例子吧,笔者原来在某看守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某天下午下班后,值班干警各司其职。突然见到一个干警飞奔到罪犯澡堂,原来有个年龄大的犯人晕倒在澡堂里面了,而这个本该带队的干警竟然让班组长带队先去澡堂,自己要赶紧做考勤记录。就这么几分钟的耽误,这个犯人就倒了。经过紧急抢救,总算转危为安,不过可把带班干警吓得精神紧张。如果这个犯人倒下去没抢救过来,这可是要脱了警服换囚服的节奏啊。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值班干警当时就在现场看着罪犯洗澡,即使出了天大的事情,他也尽职尽责了,善后的事情会由单位出面平息,自己还可能因此得到抢救罪犯而立功的机会呢,至少得给一个坚守岗位的正面典型表扬!你说,这样的形式主义咱们要不要?

第三,值班制度的适用程度考验一个单位的行政管理智慧,重点看“一把手”的能力和担当。我们当前的权力运行模式,既遵循“对上负责”的组织原则,又通过群众路线、基层治理等机制实现“对下负责”,形成“双重责任”逻辑。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服务对象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等原因,民事的收集往往很难,对上意的把握却相对简单。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总是喜欢逢迎上意,那么八成这个单位可能要跟风内卷值班。如果“一把手”能够平衡上级意图和下级意愿,在非核心岗位和关键部门上“放大家一马”,反对“疲劳战术”,避免“没班硬值,没苦硬吃”,那么这个单位绝对是个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好单位,这个“一把手”绝对是个深得民心、深受爱戴、有口皆碑的好领导。

而现实中,这样的好领导太难找了,也不是因为领导们不愿意担当,而是不值得冒险。就以一个看似没那么多应急事务的税务局为例,在节假日期间最常见的是电话咨询和现场办税业务,这样的话可以直接安排办公室、征收管理科、纳税服务科、货物和劳务税科等科室人员值班即可满足需要,而人事科、财务科、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研究室等部门前来值班的意义不大。但是,“一把手”作为头头,如何平衡内部科室的值班安排呢?安排核心科室人员值班是否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加班费值班费是否能够特殊对待呢?还有即使你不安排非核心业务科室人员值班,他们如果看到了值班人员哪怕有一丁点的待遇,是否会眼红而故意说领导偏袒核心业务科室呢?以上都是“一把手”在抓班子带队伍中常见的问题而已。

这个思维模式非常像最近深圳某企业员工因为节前加班一天而到劳动局投诉的事件,结果公司撤回加班,顺带着撤回了每年法定节假日之外的额外休假福利。何苦呢?所谓众口难调,怎么解决?很好办,一视同仁,大家轮流值班!这样虽然会导致值班员接听税务咨询电话回复不专业的问题,但是总比单位内部职工提意见好处理,值班员可以直接回答:您的问题我记下来了,节后上班会有专人给您回复,请对我的服务进行评价,谢谢。

不过,我们虽然探讨了很多值班制度的缺点,但是还有不少优点。比如,刚入职的年轻人、离家远的异地考编干部、夫妻感情不和的中层干部、孩子上大学或者上班的中老年领导同志,都是节假日愿意加班、主动值班的主力。对他们来说,能在节假日待在单位、吃着食堂、拿着值班费,总比回家被父母催婚、被家人嫌弃要强得多。又能躲清静,又能表忠心,还能拿待遇,一举三得。此外,历史上还有不少因为值班而高升的典故,更加刺激了“值班党”的积极性。

汉武帝临死前,把年仅8岁的幼子刘弗陵(即汉昭帝)托付给霍光等四个顾命大臣。新老皇帝交替之际,霍光为防意外,每晚在禁中值班。一天夜里,宫里的一棵枯朽老树突然折倒,奇怪的响声引发虚惊,大家到处乱跑。霍光一面布置卫士严密守卫小皇帝的寝宫,一面带人直奔收藏玉玺符节所在。恰巧,正在符台值夜班的一个郎官因闻外面喧哗,忙把室内的灯火灭了。霍光见此处无灯,顿起疑心,便厉声喝问。一番应对,消除了彼此的误会,而恪守值班制度的符玺郎虽然已知霍光身份,依旧拔剑出鞘,抵死不让对方进入符玺台。翌日,霍光在皇帝前称赞他忠于职守,给他升官二级。各位看官,如果你在无奈的值班中恰好碰到“大领导”“四不两直”,而你不仅在岗在位而且对答如流,很可能“一步登天”啊。

综上所述,值班制度的泛化,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的难题,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难题,需要不断地通过制度优化、技术迭代、理念创新来调整。比如,根据部门职能与实际需求,将单位划分为核心保障类、非核心保障类和无应急需求类。比如,建立弹性值班与动态响应机制,值班人员保持通信畅通,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移动办公平台处理紧急事务。比如,落实弹性补休与经济补偿制度,法定节假日值班后优先安排补休,无法补休则按300%支付日工资。等等,我们都可以接受。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可喜的是,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先行先试了,我们翘首以待。这个国庆和中秋“双节”,你是否“被值班”了呢?欢迎留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