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悉达多》:去寻找、去体验、去拥抱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30 04:52  浏览量:10

文学巨擘赫尔曼.黑塞(1877-1962)将东西方哲学融入《悉达多》这部小说中。印度教、佛教、老子、禅宗的哲思在行文中运用得游刃有余。

这不仅表现在,他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印度。重点还在于,他将轮回、我执、上善若水、日常生活即是道场等思想,巧妙地浸润到了悉达多寻找人生真谛的故事之中。

故事写得高妙,笔法起承转合,颇吸睛。

悉达多是高贵的印度波罗门之子,从小衣食无忧,接受最好的教育,聪慧英俊,受人爱戴。但他内心不快乐,精神不安宁,陷入了何谓自我?“梵”在哪儿?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幸福?诸如此类的形而上的思考之中。

于是,他告别父母,选择与沙门同行,苦修摒弃自我、沉潜禅定,但仍摆脱不了痛苦的轮回。

途中遇世尊佛陀乔答摩,悉达多尊敬他,但并不想成为佛陀的弟子,不想遵循于现成的答案和经验,而是想要亲自去探索、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

悉达多自言道,“梵”的意义并不在事物背后,而是在事物内部,在万事万物的内部。

尘世中,他纸醉金迷,耽溺于女色与财富,陷入虚无,厌恶自己,曾想在恒河之畔了结生命。旋即心中一声“唵”却将他从愁苦和迷惘中惊醒,得以重拾继续寻找自我的信念。

小说中,黑塞设置了一个中国道家式的人物——船夫。

他其貌不扬,生活平实,善于聆听。聆听悉达多讲述、抱怨、悔恨之语。聆听奔腾的流水之音。他告诉悉达多河流是智者——

河流将一切结合了起来,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痛苦、喜悦、善与恶全都结合到了一起。这,就是尘世。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汇合成了一首生活交响曲。

作了船夫的悉达多,在奔涌的河水中慢慢听见了一切,听见了整体,听见了统一。他渐渐地停止了与命运的抗争,去拥抱生活所赠予的一切,放下我执,放下分别心,不再为追求结果而追求结果。满怀着喜悦,顺应生活的潮水顺势而为。

这一次,悉达多终于真正地进入了自我觉醒的时刻,精神得以升华——智慧无法从言语中获得,人生真谛只能通过多元的体验来感悟。并要像“圆融”的河流一样接纳和包容所有的生命形式,才能抵达内心澄明的幸福。

或许,每个人都会对《悉达多》有不同的解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之中,亦是如此。但有一条恒常:

敢问,生命之路在何方?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