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联趣事(21)通州神童

发布时间:2025-09-30 14:28  浏览量:12

乾隆年间的通州城,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

胡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里,九岁的胡长龄正盘腿坐在炕桌前,手里捧着本泛黄的《论语》,摇头晃脑地背着。

窗外的蝉鸣聒噪,他却浑然不觉,直到父亲胡老实从地里回来,肩上扛着锄头,裤脚沾满泥点,才惊觉日头已经偏西。

“龄儿,歇会儿吧,明儿再念也不迟。”胡老实放下锄头,舀起瓢凉水猛灌了几口,看着儿子瘦小的身子,心里又疼又喜。

这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娃不一样,三岁识千字,五岁能背《三字经》,如今九岁,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早已烂熟于心,街坊邻里都喊他“通州神童” 。

胡长龄抬起头,眼睛亮得像天上的星星:“爹,我听说今年乡试要在通州府举行,我想报名应考。”

胡老实刚喝下去的水差点喷出来,他愣了愣,随即摆着手:“你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吧。

乡试可不是闹着玩的,都是些二十来岁的后生,你这小身板,去了也是白搭。”

“考的是文章是年纪?”胡长龄梗着脖子,小脸涨得通红。

这话问得胡老实哑口无言,他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叹口气:“罢了罢了,你想去就去吧,爹陪你。”

考试那天,通州府衙外挤满了考生,个个身着长衫,意气风发。

胡长龄站在人群里,只到别人腰际,显得格外扎眼。胡老实没办法,只好蹲下身,让儿子跨坐在自己肩膀上,一步步往考场里挪。

周围的考生见了,纷纷指指点点,议论声不绝于耳,胡长龄却挺直腰板,假装没听见 。

刚进考场大门,就被一个身着官服的考官拦了下来。

这考官姓王,是通州府的学正,见这么个小娃娃也来应考,忍不住想逗逗他:“将父作马,岂能应考?”

胡长龄坐在父亲肩膀上,往下瞥了王考官一眼,随口答道:“望子成龙,有何不可?”

王考官一愣,没想到这小娃娃反应这么快,心里顿时多了几分兴趣。

他让人把胡长龄从胡老实肩膀上抱下来,随即命人取来一张一寸见方的纸,递到胡长龄面前:“你既说能考,那便用这张纸写篇三千字的文章来。”

周围的考生都屏住了呼吸,这么小的纸,别说三千字,连三十个字都写不下,这明摆着是刁难人。

胡长龄却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笔墨,蘸了蘸墨,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了“化三千”三个大字,然后把纸递还给王考官 。

“我叫你写三千字,你怎么只写三个字?”王考官皱着眉头,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满。

“学生遵从师训,学而要化,所以写上‘化三千’三字 。”胡长龄拱手行礼,说得有理有据。

王考官听了,心里暗暗赞赏,但还是想再考考他:“如果我叫你写一万字,你怎么写呢?”

“我写‘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不就是万字吗?”胡长龄应声答道,没有丝毫犹豫。

王考官彻底服了,他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胡长龄的肩膀:“好小子,果然有才华,进去考试吧。”

胡长龄谢过考官,蹦蹦跳跳地进了考场,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考生和满脸自豪的胡老实 。

考试结束后,胡长龄信心满满地回了家,没过多久,放榜的日子到了。

胡老实拉着儿子挤到榜前,从头看到尾,都没找到“胡长龄”三个字,他心里一沉,安慰儿子:“龄儿,没事,咱们下次再考。”

胡长龄却不死心,他踮着脚,盯着榜单最上面的位置,突然大喊起来:“爹,你看,我是解元!我中了解元!”

胡老实赶紧凑过去,只见榜单最顶端,“解元:胡长龄”五个大字赫然在目,他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抱着儿子转了好几个圈 。

中了解元后,胡长龄的名气更大了,但他没有骄傲,依旧埋头苦读,一心想考个状元,光宗耀祖。

可胡家实在太穷了,上京赴考的盘缠根本凑不出来。

胡老实挨家挨户去借,好说歹说,才借到几两银子,塞到胡长龄手里:“龄儿,路上小心,到了京城好好考试,爹在家等你好消息。”

胡长龄含泪点头,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上京之路。可他一个半大孩子,哪懂路上的凶险,没走几天,盘缠就被小偷摸走了。

没办法,他只能沿路乞讨,饿了就啃树皮,渴了就喝河水,脚上的鞋子磨破了,就光着脚走,脚底磨出了血泡,他也咬牙坚持着 。

等他终于赶到京城时,考期已经过了三天。胡长龄又急又气,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当场就病倒了。

他拖着病体,找了个城隍庙落脚,可刚躺下没多久,就被一群官差抓了起来。

原来城隍庙附近最近总发生盗窃案,官差见他衣衫褴褛,形迹可疑,就把他当成强人抓了起来。

胡长龄拼命解释,说自己是来京城应考的考生,可官差根本不信,把他关在柴房里,等着第二天审问。

第二天一早,京城主考张大人听说抓到了强人,正好没事,就过来看看。

他一进柴房,就看见胡长龄蜷缩在角落里,虽然衣衫破旧,但眉眼间透着一股灵气 。

“你真是来应考的考生?”张大人问道。胡长龄赶紧爬起来,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还当场背了几段经书,谈吐不凡。

张大人听了,又惊又喜,连忙让人把胡长龄放了,还给了他一些银子,让他先找个地方住下,然后问道:“你如今住在哪里?”

“学生无家可归,只能暂时住在城隍庙。”胡长龄羞愧地低下头。

张大人叹了口气,嘱咐道:“你先在城隍庙住下,我自有安排。”

第二天早朝,张大人向乾隆皇帝奏明了胡长龄的事,力荐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乾隆皇帝听了,也来了兴趣:“哦?还有这样的奇人?朕倒要亲自见见。”

张大人连忙附和,君臣二人换上便装,摇摇摆摆地往城隍庙走去 。

刚进城隍庙,乾隆皇帝就看见胡长龄正坐在台阶上看书,阳光洒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文静。

乾隆皇帝心里先有了几分好感,张大人走上前,笑着说:“胡相公,这位是我的老友,听说你才华出众,特来见见你。”

胡长龄赶紧起身行礼,三人闲聊了几句,张大人提议:“时候不早了,咱们上街吃早饭吧。”胡长龄也不推辞,跟着他们出了庙门。

一路上,乾隆皇帝问了他不少问题,从经书典籍到天下大事,胡长龄都对答如流,而且见解独到,乾隆皇帝越听越满意 。

走到一条街上,乾隆皇帝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突然说道:“你家住通州,就以通州为题对副对联吧: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胡长龄环顾四周,正好看见街边有两家典当行,一东一西,他眼睛一亮,随口答道:“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当东西 。”

张大人一听,连忙拍手叫好,接着问道:“你说典当当东西,不知南北可好当?”

“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水火不好当。”胡长龄从容答道。乾隆皇帝听了,连连点头,心里对这个年轻人更加欣赏了 。

三人继续往前走,来到一条河边,正好看见七只鸭子扑腾着下了水。乾隆皇帝指着鸭子,说道:“七鸭下水,三双一只。”

胡长龄想都没想,接口道:“尺蛇出洞,九寸十分。”皇上一听,龙心大悦,这对联对得既工整又巧妙,实在难得 。

又走了一会儿,看见两个渔翁在河边钓鱼,一人一杆,双钩对钓。乾隆皇帝又来了兴致:“夹河两岸,两渔翁双钩对钓。”

胡长龄这次却有些犹豫,他觉得这两人学问高深,不敢怠慢,想了片刻,才小心答道:“孤山独庙,一老将匹马单枪。”

这对联一双一单,对仗工整,意境也十分贴切,张大人听了,连声夸好 。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头水牛,正慢悠悠地往河里走,水渐渐没过了水牛背,还发出“啵”的一声响。

乾隆皇帝指着水牛,说道:“我这里还有副对联,请相公续来: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背,啵!”

胡长龄抬头一看,正好看见不远处有只山羊在往山上爬,山石碰到了山羊角,山羊“咩”地叫了一声。他立刻答道:“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乾隆皇帝一听,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拍着胡长龄的肩膀,说道:“好!好!好!朕就钦点你为状元!”

胡长龄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人竟然是当今皇上,他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草民不知皇上驾到,死罪死罪!谢皇上恩典!”乾隆皇帝笑着扶起他:“起来吧,你有才学,当得起这个状元 。”

后来,胡长龄果然成了乾隆年间有名的状元,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而他九岁应考、京城遇帝的故事,也在通州城代代相传,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