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杨得志将军一张全家福,六个子女全是军人,还出了两少将

发布时间:2025-10-06 15:10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5年,是个格外温暖又难忘的日子,杨得志一家热热闹闹地拍了张全家福,照片里,一家人全都穿着笔挺的军装,身姿一个比一个挺拔,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身为一家之主的杨得志稳稳地站在最中间,虽说都年过七旬了,可整个人精神矍铄,一点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眼神里透着军人特有的刚毅。

他身旁是妻子申戈军,身形比他稍瘦小些,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老两口身边,围着一群孩子。

杨得志和申戈军育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这张照片里难得一家人都聚齐了,这样的团圆画面,实在太珍贵。

谁能想到,这位后来的开国上将,革命爆发前只是个普通铁匠,那时候的杨得志,没读过多少书,也没有特殊的才华。

要是生在和平年代,他或许就守着铁匠铺,过着维持温饱的日子,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毅然扛起枪,跟着队伍为人民事业冲锋陷阵。

凭着赫赫战功,最终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比起他的军事生涯,他的感情生活同样充满故事,年过六旬还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八旬高龄又重新组建家庭,这份生命力,着实让人敬佩。

杨得志和申戈军是“闪婚”,可这段看似仓促的婚姻,却成了人人羡慕的典范,虽说一开始没多少感情基础,可两人婚后的日子过得温馨又幸福,默契十足。

申戈军为了这个家,那可是操碎了心,她先后给杨得志生下了四个孩子,在当时,这事儿都成了大家口中的美谈。

这四个孩子里,只有杨建华一个是男孩,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从小就在父亲杨得志身边待的时间最长,在他心里,父亲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永远的偶像。

1953年7月27号那天,中朝美三国在板门店签下了《朝鲜停战协定》。

过了十来天,到8月10号,当时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杨得志,带着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参加建国四周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忙完一天回到家里,杨得志看到了刚出生4个多月的儿子杨建华,他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抱起小家伙,还让人拍下了这张特别珍贵的合影,这可是他们父子头一回见面。

等参加完国庆典礼,杨得志又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朝鲜前线,继续指挥防御和恢复重建工作。

1994年,杨得志病危了,他专门把杨建华叫到身边,特别郑重地嘱托他,要把自己当年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时随身带着的那把手枪送回部队去。

杨得志说,这手枪能激励那些年轻战士,让“红军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杨得志对当年那支部队感情深得很,一直惦记着老部队的建设。

早在1986年的时候,他就给部队题了词:“大渡河水源远流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就是想鼓励大家把大渡河勇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下来。

从1963年到1972年这十年间,杨得志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参了军,后来全家都成了军人。

这张照片是杨得志一家在济南拍摄的全家福,前排左起杨得志、小女儿满华、夫人申戈军、儿子建华,后排左起大女儿华荣、二女儿柏华、三女儿秋华、四女儿京华。

画面中的杨得志笑的非常开心,看起来很是亲切,几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个个长相清秀。

改革开放没多长时间,社会上就兴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热潮,好多人都脱下军装去做生意了。

杨得志一看这情况,就把几个子女都叫到一起,跟他们说:“咱们国家这么大,总得有人保卫。你们既然都参了军,就别再想着去经商了。”

2013年7月,杨建华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本以为退休后能好好歇歇,没想到他反而更忙了,他退休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关于老红军的,他把父母留下来的那些历史资料,还有战争年代的文物,都一件一件地分类,仔细地考据查证,整理得明明白白的。

然后捐给了国家或者军队的档案馆、博物馆,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父辈们当年那些英勇的事。

另一件事是关于小红军的,杨建华参加了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的工作,在革命老区建起了红军小学,让老区的人民知道,党和国家一直都没忘记他们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

杨建华还经常去红军小学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他说“红色基因得靠他们传下去”。

不过他讲东西不讲那些大道理,就是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觉得像《西游记》这样的故事大家爱听,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讲得多、传得广。

再说回杨得志和申戈军,幸福的日子没能一直平静下去,特殊的战争年代里,申戈军跟着杨得志一起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

解放战争时期,她参与过解放石家庄、解放天津等重大战役;到了抗美援朝,她更是为数不多亲临前线的女性家属和女干部,跟着部队在朝鲜战场奔波。

这份经历,连不少男同志都自愧不如,战争也给申戈军带来了太多磨难,她曾和两个孩子失散,抗日战争时还遭遇过日本人的搜捕,好几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可她凭着坚韧的性子,一次次闯过难关,夫妻俩的感情,在烽火中越烧越旺,历经岁月考验依旧稳固,后来,他们一起受到社会表彰,申戈军还荣获了和平十字勋章。

让人遗憾的是,这对携手走过风雨的夫妻,没能相伴到最后,1989年,申戈军因身体原因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申戈军的离开,让杨得志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常常一个人掉眼泪,过度悲伤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垮了下来,老部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忍心看着敬爱的将军就此消沉。

后来,在部下的介绍下,杨得志认识了 55 岁的石莉,这个女人的出现,悄悄改变了他的生活。

一开始,杨得志是抵触的,他觉得自己心里还装着申戈军,再找伴侣是对亡妻的不敬;而且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怕拖累石莉。

可石莉一点都不在意,她坦诚地告诉杨得志,自己愿意用爱心和能力照顾他的晚年。

经过一年的相处,杨得志慢慢被石莉的真诚和关怀打动,渐渐放下了心结,接受了这份感情,1991年,两人正式结婚,成为彼此晚年的依靠。

其实,石莉早对杨得志有好感,以前石莉在舞台上表演时,杨得志曾坐在台下观看,他的笑声特别爽朗,一下子就吸引了石莉。

可那时杨得志有妻室,石莉只能把这份心意藏在心底,从没表露过,直到后来听说杨得志妻子去世、身体不好,她才主动走进杨得志的生活。

对她而言,照顾这位自己年轻时就敬仰的将军,既是关心,也是圆了多年的心愿。

婚后,在石莉的细心照料下,杨得志的身体渐渐有了好转,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可岁月不饶人,杨得志年轻时打仗留下了太多伤痛,年纪大了后,身体底子越来越差。

1994年,在和石莉结婚四年后,杨得志还是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外人眼里,杨得志是 “青春不老头”,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英勇无畏,可他的内心其实格外柔软。

无论是陪伴他走过烽火岁月的申戈军,还是晚年悉心照料他的石莉,他都满怀感激,始终珍藏着这份情谊。

杨得志在军中和民间的声望都极高,年过六旬时,他还带兵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全军上下没有不尊敬他的,大家敬佩的,不只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更有他高尚的品德。

一九六四年冬,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在山东省阳信县参加义务劳动,此时的杨老将军已经年过半百,但拉起小车一点也不输现场劳动的青壮年。

既能跨上战马驰骋疆场,又能覆下身子与普通人民群众一样参加劳动,用毛泽东思想培养、教育出来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处处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令人佩服。

小时候家里穷,杨得志没多少机会读书,可他从没放弃学习,不管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在和平年代,他总是抓紧时间看书、学知识,靠着这份坚持,不断提升自己,一步步从普通铁匠成长为开国上将。

最让人佩服的是,杨得志汇报战果时,从来不用“我”,只说“我们”,在他心里,所有功绩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来没想过独占功劳,这份团队意识,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

即便到了和平年代,杨得志也没忘记并肩作战的战友,他经常关心战友和他们的家人,只要能帮上忙的,绝不推辞。

特殊时期,不少战友遭到迫害,杨得志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子女,把这些孩子送到部队当兵,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去处。

对待普通人,杨得志也毫无架子,有一次,一位四川的老船工专程来见他,汇报情况。

杨得志不仅亲自去迎接,吃饭时还主动给老船工敬酒,握着老船工的手,真诚地感谢他当年为革命事业出的力,老船工被这份情谊打动,当场红了眼眶。

杨得志就是这样的人,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对身边人却温和亲切,从不摆官架子。

也正因这份难得的品质,他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成为大家心中永远尊敬的好将军。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少将:讲好长征故事2016年05月03日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上将杨得志红军时期轶事2013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