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生圆满的秘诀,就在这8个字里
发布时间:2025-10-08 17:49 浏览量:1
公元前260年,秦国相国范雎的府邸来了一位神秘客人。此人名叫蔡泽,相貌丑陋,却是口若悬河。
他开门见山地对范雎说:“君侯可知商君、吴起、文种这三位人杰,为何不得善终?而今君侯的处境,正与三人相似啊!”
范雎闻言心头一震,却强作镇定:“他们三人忠义可嘉,死得其所。有何不妥?”
蔡泽笑道:“大功已成而不退,终遭其祸。如今君侯怨仇已报,官至相位,为何还不急流勇退?难道要步三人的后尘吗?”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不久后,范雎便推荐蔡泽接替自己,安然隐退,得以善终。
《资治通鉴》中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恰恰诠释了古人“知白守黑,和光同尘”的深邃智慧。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中国几千年处世哲学的精髓。
01
洞悉光明,安守暗昧
“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思是:心里虽然明白是非对错,处事却要能够安守暗昧,以沉默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
范雎正是领悟了这个道理。
他在秦国为相期间,运用“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国国力大增;设计离间赵国君臣,让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获全胜。
可以说,他对天下大势、权谋机变了然于胸,这是“知白”。
但当功成名就、权势滔天之时,他听从蔡泽劝告,主动让出相位,不贪恋权位,这是“守黑”。
正是这一“守”,让他避免了商鞅、吴起等人功成身死的悲剧。
知白是能力,守黑是智慧。
三国时期的荀彧,堪称“知白”的典范。
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曹操指明方向。
但他最终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服毒自尽。他知白却不能守黑,终致杀身之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
他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功高盖主,却深谙“守黑”之道。
晚年时,他下令敞开府门,任人进出参观。
儿子们不解,他解释道:“我等功高权重,若高墙闭户,稍有流言,便死无葬身之地。今四门洞开,纵有谗言,皇上亦不信也。”
郭子仪的“守黑”,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在明白自身处境后的主动选择。
正因如此,他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终,享年八十五岁,福禄寿俱全。
02
混同光芒,混入尘世
如果说“知白守黑”是对内的修养,那么“和光同尘”则是对外的处世态度。
同样出自《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收敛自己的光芒,混同于尘世之中。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汉代名臣丙吉,可谓是“和光同尘”的实践者。
丙吉出身狱吏,却官至丞相。
他处理政务识大体,不苛求小节,“上宽大,好礼让”,属吏有罪或不称职,总是放长假让其自动去职,终不查办治罪。
有人质疑他:“君侯为汉相,奸吏营私,为何不惩办?”
丙吉回答:“以三公之府而案吏,吾窃陋之。”
意思是:作为宰相而去查办小吏,我觉得很丢人。
丙吉的“和光同尘”,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懂得人无完人,对他人小过不予计较。
正因如此,他深得属下爱戴,在复杂的官场中游刃有余。
与之相反的是明代的海瑞。
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却因过于清高,与整个官场格格不入。
虽然他个人品德无可指摘,但终其一生,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对时局的改变也相当有限。
“和光同尘”的精髓在于:既保持内心的原则,又不与外界尖锐对立。
就像玉石藏在石头中,明珠埋在淤泥里,内里珍贵,外表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03
这八个字的现实意义
“知白守黑,和光同尘”这八个字,不仅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职场中,“知白”意味着精通业务、明辨是非;“守黑”则是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收敛锋芒,不争功、不抢风头。
“和光”是融入团队,与同事和谐相处;“同尘”是不摆架子,能与各色人等打交道。
在人际交往中,“和光同尘”的智慧更加重要。
没有人喜欢与总是标榜自己清高、处处显示自己优越的人交往。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当然,“和光同尘”不是丧失原则的随波逐流。
正如北宋大儒程颐所说:“和而不流,强哉矫!”
与人和谐相处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04
人生圆满的秘诀
回望历史,那些能够践行“知白守黑,和光同尘”的人,往往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又能保全自身,获得圆满的人生。
范雎功成身退,得以善终;郭子仪位极人臣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人不妒;丙吉从狱吏到丞相,一路平步青云。
他们都是这八字智慧的受益者。
而那些只知“知白”不懂“守黑”,只愿“发光”不肯“同尘”的人,即便才华横溢,也往往命运多舛。
屈原志洁行廉,却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岳飞精忠报国,却受猜忌,最终含冤而死。
他们的精神固然可敬,但结局令人唏嘘。
“知白守黑,和光同尘”这八个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它不是教我们明哲保身,而是教我们在坚守内心原则的同时,以更加圆融、更加智慧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愿我们都能领会这八字智慧:内心明澈如镜,处世圆融如水。
既能有“知白”的明察,又能有“守黑”的谦退;既能绽放自我的光芒,又能融入尘世的平凡。
如此,方能在这个世界上,既不负内心,又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