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欠“虎”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10-08 09:43 浏览量:2
文/谷 建
稍有些文化常识的人,或许都能对“猱搔虎痒”这个成语典故产生那么点儿“兴趣”。“猱”,是一种有着锋利爪子的小猴子,善于攀援。就是这种小猴子,却能时常令“兽中之王”于无奈和悔恨中毙命。所以,“猱”在虎群中制造了一笔笔“命案”,也对老虎欠下了一笔笔血债,这是有目共睹的,然“共睹”虽“共睹”,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却并非人人能够以“猱”为戒、与“猱”绝交的,于是,人类社会自诞生起,便与“猱搔虎痒”的悲剧形影相随,同登一个舞台,同演一幕活剧,且呈不断重复、愈演愈烈之势。这大概也能算得上人类无法回避的几大“悲哀”之一吧!
“猱搔虎痒”出自《贤弈编》:“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说的是野兽中有一种猱,深得老虎喜爱。原因是老虎经常头顶发痒,就叫猱替他搔。猱不停地搔,渐渐在老虎头顶抓出了一个小洞,而老虎因为倍感舒服竟毫无察觉。猱便悄悄从洞中吸食老虎的脑浆,并将剩下的部分捧给老虎,故作虔诚地说:“我得到了一点荤腥,不敢独吞,就给您一点吃吧。”老虎不知此物原是自己的脑浆,竟感动地说:“猱对我真是忠心啊,这样爱戴我!”时间久了,老虎的脑浆快被吃空,突觉疼痛难忍,于是发现了猱的卑劣行径,便去狂追。而猱早已爬到高高的树上躲避起来了。老虎疼得狂吼乱叫,却丝毫找不到自己的仇人,只得于怨恨中呻吟着死去。
自然神奇,人间万象。动物之间因为“生存法则”而各施诡计、相互蚕食,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若细究“猱”的“取虎命于不觉”之不择手段、善抓时机、阴阳两面、循序渐进且波澜不惊,确实技高一筹、聪明绝顶,令其它动物只能望其项背。不过,“人”自从进化成高级动物,便开始“脑量”大增,智慧无穷,以至于“猱”的这点小聪明,早就被人类玩得炉火纯青、无懈可击了,且更具隐蔽性、灵活性和艺术性,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以繁衍出一堆堆的谄媚,一帮帮的奴才,认贼作父的汉奸,还有那些斩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及其附庸。“猱”的可恨,绝不止于杀“虎”于不觉,而是其卑劣手段被人类效仿之后,社会便再无纯净,永无宁日。
“虎”与“猱”的这笔血债,到底该不该由“猱”来偿还?大概谁都说不清。“猱”需要生存,面对送上门来的“美食”,不可能不心动。既然心动就需获取,既要获取就会开动脑筋以至于不择手段。而“虎”则因“猱”听话乖巧、温顺体贴便对其放松警惕,加上自己的头顶奇痒难当,也确实需要一个能迅速止痒的“帮手”,这时候“猱”便成了“虎”的不二选择。遥想“猱”在骑上虎背的那一刻,单单想着“狐假虎威”的美梦终于成真,便足以陶醉了。只是在反复抓挠老虎头顶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老虎的头顶在慢慢变薄,最后薄如蝉翼。在此过程中,“猱”采取了谨小慎微和且“搔”且试探的方式,以便将“最后一搔”进行到底。当“猱”已知“虎”在惬意与舒坦中对自己的“头顶大事”竟然毫不知情,便放心大胆地将薄如蝉翼的虎头彻底挠穿,终于一览无余地见到了心动的美食。于是,且“吃”且试探,且“吃”且分享,终将虎脑吃得所剩无几。老虎的毙命,缘于不知“猱”性,只知贪图享乐,浑浑噩噩,毫无警惕之心。所以老虎是感性的,几无理性可言。而“猱”则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得手后便及时逃脱,因而“猱”是彻底理性的。以彻底的感性对付彻底的理性,焉有不败之理?
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猱”与“虎”的相互博弈和相互利用,则要复杂得多。并非“猱搔虎痒”那么简单。否则,人类就不会以“高级动物”而自居了。既然成了“高级”,那就姑且把人群中的“猱性”称之为“人猱”,将人群中的“虎性”称之为“人虎”吧。如此,中国人群中的“‘人猱’搔‘人虎’之痒”的现象便随处可见。具体表现为拉帮结派、溜须拍马、寻租权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无耻谄媚、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等等,还有社会各行业的潜规则,搅拌其中的那些所谓的“受害人”或“既得利益者”,不是甘心“被潜”,就是暗示“可潜”,俨然一副愿打愿挨的架势。而“人虎”对于“人猱”的种种巧妙进攻,大多没有任何防范的能力,除了被“人猱”艺术性地加以利用和榨干,就是被“人猱”的加害彻底拖进了“笼子”,本该全身而退的“光辉一生”被突如其来的冰冷手铐瞬间颠覆。所以我国有很多叫苦连天的谚语,譬如“蛇行无声,奸计无形”,以及“毒蛇口中吐莲花”、“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等等,足以看出“人虎”落马之后的悔恨心态。
“猱搔虎痒”的命案是动物之间的生存法则,自然无需承担什么后果,如果人类非要替它们断出个公案来,怕是会一口气杀光了所有的“猱”而彻底扰乱了生态。国人素来见不得“别人的坏”,可一旦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坏”,不是要打破镜子,就是冲镜子里的自己憨厚一笑,以“慈悲为怀”而告终。不过,倘真有“人猱”搔“人虎”之痒,再怎么原谅自己,也要让其行为与后果符合人类的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精神,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法律的惩处,这就是“人”上升为高级动物之后所面临的“麻烦”。不过,即使“猱”欠“虎”债可不追究,而“猱”对“人”的“思想渗透”和“技法流传”却应加以审判和清除,以便惩恶劝善,祛邪归正,还我人类本色。否则,终将出现“人将不人,猱将不猱”抑或“人中有猱,猱中有人”的尴尬境地。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安徽芜湖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在全国、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笛声依约芦花里》《有一种精神叫执着》《野马何时归来》;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责任》《铁拳,这样铸就》。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律监察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你吃的是什么》《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但愿“窦娥”不再“冤”》,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被国家级文集收录,并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
——本文转自2017版《生命的本真》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