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清与彭雪枫的战斗情缘(闫荣安)
发布时间:2025-10-10 16:19 浏览量:1
滕海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新四军的团长、旅长,在彭雪枫的指挥下战斗近6年,两人结下深厚的战斗情缘。直到晚年,滕海清还常常回忆起自己与彭雪枫相识相知的一件件往事。
滕海清和彭雪枫原来并不认识。彭雪枫在红一方面军,滕海清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中,两个方面军虽然会师,但他们并没有见过面。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滕海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教导大队大队长,两人同样没有交集。
1938年春,彭雪枫调赴豫南确山县竹沟镇,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而滕海清这时还在陕北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一大队当学员,两地相隔800多公里,可谓天各一方。
1938年8月1日,29岁的滕海清从抗大结业,被组织上分配到山东工作。
就在滕海清准备赴山东之时,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方强找滕海清谈话。当时一些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在抗大学习结业,亟待分配工作。组织上要求滕海清带领150多名“学生官”前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
8月中旬,作为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滕海清率领这150多名“学生官”从延安出发,在西安登上去武汉的火车,顺利到达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在武汉,滕海清等受到了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人的接见。这批“学生官”的工作被分配完后,滕海清也面临着分配。时任长江局组织部部长的博古对他说:“你回老家大别山吧,到高敬亭的部队去。”
滕海清知道高敬亭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是由老家组建的红军队伍改编的,他很高兴。
就在滕海清准备出发时,博古又告诉他:“你不要去高敬亭那里了,到河南确山的竹沟镇去,找彭雪枫同志。”
于是,滕海清告别周恩来、博古等长江局领导人,前往竹沟镇。
在回忆起这段曲折往事时,滕海清感慨颇多: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组织安排一线牵。
1938年9月初,滕海清只身从武汉乘火车到达河南省确山县,接着又步行约30多公里,于一天黄昏到达竹沟镇。
竹沟镇是位于豫南的一座重镇,当时是中共河南省委机关驻地,还驻有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的留守处,当时有“小延安”之称。彭雪枫在当地很有名,当地的民谣唱道:“穷人穷,骨头硬,要跟雪枫闹革命。”
滕海清兴致勃勃地到省委机关向彭雪枫报到。没想到,彭雪枫不在。一打听,原来彭雪枫对外的职务仍是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主管统战工作,他于9月初到洛阳找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商谈事务去了
滕海清在竹沟等了几天,都没有见到彭雪枫。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商量,决定将滕海清派到西华县的一个地方游击大队当副大队长。
滕海清当时想,这下见彭雪枫就不知道要到哪一天了。
没想到,机会很快到来了。
9月中旬,彭雪枫收到毛泽东的电报,要他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
这月下旬,彭雪枫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亲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9月30日,他率领一支370人的队伍,踏上挺进豫东敌后的征途。
10月11日,彭雪枫率部到达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会师。第二天,3支部队合编,番号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滕海清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
杜岗会师后,滕海清终于见到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彭雪枫。
一见面,彭雪枫就说:“你就是滕海清同志!鄂豫皖红军的老兵,当过团政委。”
滕海清说:“司令员,早知道你的名字,就是没有机会见面。”
“我俩虽是第一次见面,不过说起来还是老同学呢!红军大学的同学,对吗?”彭雪枫笑道。
滕海清也笑着回答:“哪里能跟司令员相比呀,你们是首长深造,我是补课,入校也晚了很多,红大已改成了抗大。”
彭雪枫亲热地说:“那也算校友啊,老校友走到一起来了,好啊!你是从武汉周副主席那里过来的,2月和6月间,我两次去过那边。”
“我听博古同志介绍了。武汉的报纸上还登了你的文章。”
滕海清说的文章,是彭雪枫1938年6月发表在武汉《新华日报》上的文章《目前河南应该做些什么》。
“你来了我十分高兴。海清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干得不错。到西华的时间不长,名气可是很大呀!老百姓都知道你会打仗,枪一挥,日军伪军都跑了……”彭雪枫称赞道。
滕海清憨厚地笑着,连连摆手:“那一次算不得什么打仗,不值一提!”
彭雪枫说的这次战斗,是滕海清刚到西华县几天时指挥的与日伪军的一次战斗。
当时,日伪军乘橡皮艇企图袭击西华县城。滕海清得到情报后,带领一中队到河边伏击。作战经验丰富的滕海清命令队员等敌人靠近再打,不到100米不许开枪。敌人乘橡皮艇气势汹汹地驶来,很快进入了伏击圈。滕海清高喊“打”,枪声骤然响起。敌人不知底细,胆战心惊,慌忙掉头撤退,很快逃得无影无踪。
战斗就这样结束了,既不知敌人有无伤亡,也无缴获,滕海清觉得很不过瘾。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原来日本兵也怕中国人!游击大队的枪一响,敌人就屁滚尿流地逃走了!抗日,抗日,这就是抗日!他们奔走相告,纷纷到游击大队祝贺、慰问。
这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彼此感觉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滕海清领导的第二大队是彭雪枫从竹沟带过来的部队。彭雪枫诚恳地对滕海清说:“你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政委,把部队交给你,我就放心了。你要带好这支部队,这可是我们东进豫皖苏干革命的血本!”
滕海清深知,这是领导的信任。他连连点头,让彭雪枫放心。
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杜岗整编、整训后,于10月24日继续东进,26日夜进入河南省淮阳县东北窦楼附近宿营。
27日上午9时许,彭雪枫接到侦察员报告,驻扎在戴集的日军骑兵30余骑,在小队长林津的率领下,正直奔新四军游击支队营地而来。
尽管当时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指战员大部分未曾与日军作战过,而且还有一些是从未打过仗的新兵,但此仗必须要打,还要打胜。唯有如此,才能扫除东进的障碍,留下新四军的威名。彭雪楓当即决定,转守为攻,将部队分三路展开:第一大队负责从左侧攻击;第三大队负责从右侧攻击;滕海清率第二大队奉命占领马菜园、谷庄一带的有利地形,任务是与第一、三大队紧密配合,对敌人实施迂回包围。
战斗打响后,在新四军游击支队三路合击下,敌骑兵慌乱不堪。小队长林津见状,挥舞战刀吼叫,带头向新四军阵地冲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谙熟兵法的彭雪枫果断命令:“瞄准那个小队长!”
只听神枪手吴守训一声枪响,林津的战马中弹,跌倒在地。林津翻身欲起,随着又一声枪响,他当场毙命。树倒猢狲散,日军慌忙溃逃。
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首战告捷,毙伤日军10余人。
战后,彭雪枫到二大队视察,特地问滕海清:“你觉得这一仗怎么样?”
滕海清十分钦佩彭雪枫的指挥才能,脱口而出:“坚决得很,一点也没犹豫。有一点犹豫,也打不了这么好。也非常主动灵活,转守为攻,迂回围歼。我们立足未稳,主动打还未立住脚的。”
彭雪枫说:“这一仗也有遗憾,就是日军少尉小队长的尸体被抢回了,没有让老百姓亲眼看看这个侵略者的模样。”
滕海清感叹:“人家是骑兵啊!六条腿,溜得快。”
彭雪枫也叹道:“是啊,溜得快。”接着,他的语气一变,硬气地说,“毕竟还是两条腿的打败了六条腿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六条腿的英勇部队!”
滕海清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利用大家目睹的彭雪枫、张震亲自上战场一线指挥的情景激励第二大队指战员。他说:“我们第二大队在打仗、立功上,不能是第二,要第一!”
战后第二天,新四军游击支队继续前进,到达鹿邑县大刘庄短期休整,准备北上豫东的睢县、太康地区。
但是,在北上前召开的干部会上,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不少干部反映,北上睢县、太康,要经过敌伪的封锁线,很多战士心中无底,信心不足。还有人提出,是不是改变路线向东走,到安徽境内去。彭雪枫没有急于表态,他让每个干部都谈一谈想法,以便统一思想。
滕海清发言说,应按原定计划开进。这次行动既不困难,也不危险。日军夜晚不敢出来,我们就夜晚绕道过去,他们不会知道。就算被敌军觉察发现了,睢县、太康的日伪军又不多,我们打他一顿再走,又有什么关系?
滕海清的分析简单明了、合情合理,彭雪枫点头称是,觉得英雄所见略同。据此,会议形成了一致意见。
于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按原计划北上,进入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开封、商丘的守敌于11月中旬调集2000余人,向新四军游击支队进行报复性“扫荡”。游击支队及时转移,于12月底重返鹿邑县,在白马驿驻扎休整。
1939年元旦刚过,滕海清接到通知,让他到支队司令部驻地见彭雪枫。
彭雪枫一看到滕海清就亲热地打招呼:“海清同志,新年好!”接着又问:“你们大队吃到饺子没有?”
滕海清像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似的回答:“你早就讲过,那还能不执行吗?你放心,都吃到饺子了。”
原来,彭雪枫在年前就安排过:这是我们进入敌后的第一个元旦,一定要让战士们吃顿饺子。
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能吃到一顿素饺子就算是打了牙祭。彭雪枫这样关心战士,滕海清深为感动。
随后两人谈起正题:商丘日伪军2000多人,昨天下午进占了鹿邑县城。国民党鹿邑县县长带着部队赶到白马驿,请求新四军支援。彭雪枫表示,一定支援友军作战,共同打击敌人。为此,他找滕海清一起研究打法。
彭雪枫指着地图上鹿邑县城的位置,征求滕海清的意见。滕海清表态:“敲他一下,不能便宜了这伙敌人!”随后,彭雪枫交给了滕海清一项特别任务:“你带二大队到商丘、亳县、鹿邑之间活动,破坏敌人交通线,寻机敲他一下。”
滕海清提出:“单独行动,联络怎么办?我又没有电台。”
彭雪枫说:“你自己看着办,不要报告,也不要请示。全支队就一部电台,不能给你,我要与中央随时保持联络。给了你,单台还是无法沟通。这份地图,你可以带走。”
滕海清深感彭雪枫对自己的看重和信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任务,不负重托。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出发?”
“当然是越快越好!”彭雪枫回答。
滕海清保证:“我明天就出发。”
1月3日,滕海清率部按时从白马驿出发,于1月6日黄昏进至安徽省亳县北面与河南交界的张庄宿营。经侦察得知有一股敌人正沿商丘至亳县的公路向南运动,企图占领亳县县城,其先头部队500多人在亳县北部的芦家庙驻扎,正在构筑工事。
滕海清敏锐捕捉到战机,立即派侦察员前去侦察芦家庙之敌情。
8日上午,当滕海清得知芦家庙敌工事并不坚固、四面都可进入,周边的村庄没有敌人驻扎的情况后,当即决定夜间奔袭,速战速决,消灭这股孤敌。
当天晚上,滕海清率部悄悄出发,于午夜到达芦家庙附近。他随即命令兵分两路发起攻击。这一仗干脆利落,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俘虏200多人,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沿商丘南进的敌人闻讯退回了商丘。
月底,滕海清率部返回鹿邑白马驿,向彭雪枫汇报战况。
彭雪枫握着滕海清的手,说:“你们打得很好!”又关切地问:“伤亡大不大?”
滕海清说:“不大。我未能及时向你请示汇报。”
彭雪枫哈哈大笑,拍着滕海清的腰说:“我俩不是有言在先吗?”
滕海清对彭雪枫敬重,彭雪枫对滕海清看重,两人心心相通,配合十分默契。
1939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白马驿整训时进行了扩编,支队辖2个团、1个独立营以及随营学校。滕海清任第二团团长,团政治委员为谭友林。2月中旬,支队进入豫东永城书案店地区。在这里,支队坚持主动出击,打击敌伪,接连取得胜利,独立营还扩编为第三团。
1939年夏,为打击敌伪、扩大抗日根据地,彭雪枫、萧望东率第二、三团进军淮上地区(指临近淮河并相毗连的宿县、蒙城、怀远、凤台、蚌埠地区)。
滕海清奉命率二团先期到达,当时淮上地区已经形成了敌伪、顽军、土匪与新四军并存的复杂局面。按照彭雪枫的指示,滕海清主动出击,在湖沟集端敌伪窝点,在固镇破袭铁路,胜利击退进攻湖沟集的日伪军,连续夜袭怀远县城,还痛歼袭击二团驻地支子湖之敌。
8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回师至涡阳县曹市集。滕海清和彭雪枫又见面了。
彭雪枫称赞说:“支队领导认为你们二团斗志旺盛,战术灵活,积极出击,战果很大。”
滕海清谦虚地回答:“你不是说过,我们到了哪里,胜利就要到哪里吗?当然要认真执行啰。不过,我们要检讨的地方还不少。”
彭雪枫诙谐地回了一句:“那就另安排一天的时间,让你检讨个够吧!”
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选举出席党的七大代表,作出了有关开辟与建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决议。会议期间,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团以上干部每次合影留念,滕海清都和彭雪枫并肩挨在一起。
11月,新四军军部指示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1940年2月,新四军第六支队正式成立,辖主力第二团、第三团、支队特务团、4个总队和3个独立团。)
1939年12月,滕海清奉命率第二团独立在永城、砀山、萧县一带活动,拔除多处日伪军据点,消灭了大量日伪军。14日,击溃日伪军步、骑兵300多人,敌永城指挥官中野负伤后毙命;25日,又伏击正在运动中的1000余日伪军,激战5小时,歼敌一部,使敌人围歼新四军的计划失败。
彭雪枫致信滕海清、谭友林表示祝贺:“这一伟大的胜利显示出你们已经走上了铁军的道路,并且正向前迈进着。”彭雪枫和支队领导对独立作战的二团寄予厚望。
滕海清向全团宣读了这封信,并动情地说:“彭司令员天天挂念我们、鼓舞我们,我们二团该怎么办?我想,我们还是以今后打胜仗的成绩,来作为回答吧!我们敢打敌人,敢打日伪军和反共军!敢打才有胜利!”
1940年元旦,面对日伪军对根据地大规模“扫荡”的严峻形势,支队司令部发出了“必须坚决粉碎敌人‘扫荡,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作战指示。
2月,滕海清奉命率二团北上夏邑一带转战。
未曾想,发生在这里的一场血战,让滕海清第一次受到了彭雪枫的责备。
4月1日拂晓,二团二营营长派两个连攻打杨楼车站,歼敌30余人,结果却暴露了自己,引来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围攻。
4月3日,滕海清指挥部队一面与敌人展开激战,一面突围,边打边冲,后终于杀开血路,突出重围。
战斗中,一些战士被打散,找不到自己的主力部队,就直接跑到六支队驻地涡阳县新兴集,向彭雪枫等首长报告情况。
彭雪枫问:“你们团长呢?”
回答是:“不知道。”“没见着。”
彭雪枫立即派出人员查找,他彻夜未眠,焦急地等候消息。
第二天上午,彭雪枫终于听到了滕海清在他门口的“报告”声,他急忙上前,双手按在滕海清的肩上:“你可回来了!真是万幸,万幸!我真担心你是不是被敌人打死了。”
滕海清汇报了突围的经过,并做了自我检讨:由于有些轻敌,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彭雪枫询问了日伪军围攻二团的原因后,批评滕海清:“你看你,因小失大,太大意、太轻敌了!”
这是滕海清第一次听到彭雪枫的责备,口吻中有亲人般的关爱。
彭雪枫亲切地看着滕海清,眼中闪着泪花说:“海清啊,我对你是又放心又担心。一总队队长鲁雨亭同志牺牲了,三团的战斗力还有待提高,你这个二团如果出了问题,可怎么办啊!”
滕海清见状,心中内疚、难过、感动、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他对这次谈话刻骨铭心,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胜仗回报彭雪枫的关爱。甚至在他風烛之年,谈到这事仍感慨不已:“彭司令员这样关心爱护我,让我内心特别难受。”
滕海清决心以胜利来回报彭雪枫的关爱。
1940年7月,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在新兴集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1月16日至18日,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旅长的滕海清,按照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的指示,率身边仅有的一个警卫营和增援的一个营,在蒙城板桥集一带阻击5000多日伪军的进攻。经过3昼夜的鏖战,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还击落日军飞机1架。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发出电令,对参战部队给予高度赞扬和嘉勉。
在彭雪枫的言传身教和关爱下,滕海清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指挥员。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部队被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1941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原第四、五、六旅改编为第十、十一、十二旅,滕海清任第十一旅旅长,孔石泉任政治委员。
随后,在彭雪枫的指挥下,滕海清率部经历了反摩擦、反围攻的艰难斗争。在频繁战斗中,滕海清坚决服从命令,与彭雪枫配合默契,出色完成任务,他们之间的情谊在战火中与日俱增。
让滕海清终生难忘的是,身为师长的彭雪枫亲自到第十一旅,和滕海清一起指挥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就是小朱庄战斗。
1944年8月1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第四师组建了由师指挥部,十一旅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九旅二十五团,师骑兵团组成的西征部队,从津浦路东的半城、泗南、窦冲等地出发西进。
第十一旅是主力,前卫第三十一团21日凌晨进入小朱庄附近,发现小朱庄是国民党顽军阻止新四军西进的前哨据点。敌首王传绶穷凶极恶,为害一方。不解决小朱庄之敌,我军无法西进,同时也不能振奋抗日军民的精神。
滕海清得悉情况后,下令包围小朱庄。
小朱庄顽军有1500余人,构筑了鹿砦、壕沟、圩墙、碉堡,工事坚固。
中午,彭雪枫等人来到了十一旅指挥所,饭后就去看小朱庄的地形,接着听取了滕海清的情况汇报。
晚上,彭雪枫参加了滕海清主持的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并部署打法。
会议开始后,滕海清先请彭雪枫指示。彭雪枫笑着说:“责无旁贷是你讲。”
滕海清在会上通报了敌情,并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主攻的三十一团、协攻的三十二团和配合的二十五团、师骑兵团的任务作了具体部署,还明确了注意事项。
彭雪枫最后说:“小朱庄这个钉子,是比较硬的。关于战斗部署,海清同志已经讲了,我完全同意。十一旅的同志要坚决完成这个任务,全歼小朱庄守敌。这是我们西进的第一炮,务必打响,十一旅是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
彭雪枫很关心作战时机,问道:“海清同志,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解决战斗?”
滕海清答道:“今天晚上各部进至进攻出发地,做好战斗准备,明天晚上发起攻击,争取23日黄昏前解决战斗。师长,你看怎么样?”
彭雪枫说:“要准备好,争取一次解决。我看就这样吧。”
22日上午,滕海清来到三十一团指挥所。团长林乃清向他汇报,外壕的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大家特别担心有没有“倒打火”的火力点。
滕海清说:“这倒是个问题。如果壕的外壁有暗火力点,進攻部队过壕爬墙时,就会遭到背后打击,增大伤亡,攻击可能失败。”
他当即向彭雪枫汇报,请求推迟攻击时间,得到了彭雪枫的同意。
当天夜里,三十一团组织武装侦察,摸清了外壕的情况。
23日12时,总攻开始。由于敌人工事坚固,凭险据守顽抗,我军进攻受阻。40多分钟过去,仍然没有打开突破口。
这时来到旅指挥所询问战况的彭雪枫要走出草房。
熟悉彭雪枫脾性的滕海清急忙问道:“师长,你要到哪里去?”
“我到外壕去看看。你看,我们的战士打得多英勇。看看战士们,对他们也是个鼓励。”
这太危险,滕海清急忙劝阻道:“师长,你已经到前沿了。你还要到外壕,我们能不陪你去?你去了,战士们还要保护首长,影响作战。”
在大家的一致劝阻下,彭雪枫这才作罢。
经过激烈的战斗,到14时10分突破口终于被撕开。三十一团、三十二团的突入部队对敌人形成了南、北、西三面夹击态势,敌人伤亡严重。
滕海清判断敌人可能要突围,立即让参谋通知骑兵团参战。
彭雪枫亲自给骑兵团下命令:坚决消灭突围顽敌,绝不放过一人一枪!
小朱庄战斗,全歼王传绶以下1500余人,缴获机枪35挺、炮2门、步枪900余支、电台1部。
彭雪枫在总结时说:“小朱庄这一仗打得好,消灭了王传绶部,使萧、宿、永、夏、砀、涡等地敞开了,这为挺进路西、打开豫皖苏整个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彭雪枫的直接指导下,滕海清率十一旅为西进胜利建立了第一功。
在小朱庄战斗胜利后,9月上旬,彭雪枫亲自指挥攻打夏邑八里庄之敌。
八里庄是离夏邑县城较近的一个较大的反共据点,守敌是国民党苏北挺进军第二十八纵队八十二支队,共4个营1000余人,支队长李光明是个集顽、伪、匪一身的人物。由于八里庄地处交通要冲,因而是敌人守备的重点,防守严密。
彭雪枫安排二十五团为主攻团,三十二团和骑兵团分别担任打援和预备队的任务。
滕海清回忆,当他得知自己没有任务时,便于9月10日这天到师部找彭雪枫请战。一见到彭雪枫他就问:“打八里庄,你非要亲自去?我去你就不放心了?”
彭雪枫笑着说:“你一来,我就知道你是来讲价钱的。咱俩各有分工。小朱庄战斗中三十一团伤亡较大,你去整顿一下。我和张震参谋长去打八里庄,打完仗我就去你那里。”
滕海清知道,这是师长关爱他,给他安排一个休息的机会。可彭雪枫也是连日征战,非常疲劳啊。于是,他给师长来了个“激将法”,故意说:“看来你是信不过我这个旅长。我一定要去,跟参谋长去!”
彭雪枫说:“你说的哪里话?天黑了,你赶快回旅部去吧。要不,就在这里吃晚饭。想不想走啊?”
“我想走,也不想走。你明天让我去,我就走;你不让我去,我就不走了!”滕海清回答。
“来来,吃饭吧。明早你向东,我向西,就这么定了,别再跟我争。”
滕海清也不客气,就留下来一起共进晚餐。没想到,这成了他和彭雪枫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这天晚上,滕海清在师指挥部驻地留宿。他和彭雪枫、张震一起畅谈了很长时间,直到深夜才休息。
第二天早晨,滕海清再次要求和张震去打八里庄。
彭雪枫在滕海清肩上捶了一拳,说:“你怎么婆婆妈妈起来了?我回来就到你那里去,再见!”
彭雪枫说完就骑上马,出发了。滕海清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是永别。
滕海清后来回忆,当时他目送彭雪枫远去,心里莫名升起一种怅然之感。
9月11日晚饭后,十一旅政治部文工团在休整部队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前,滕海清正在给部队讲话,师联络部部长任伯生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滕海清当即停止讲话,问任伯生自己最关心的事:“八里庄打完了吗?师长来了没有?”
任伯生贴着他的耳边轻声说:“师长牺牲了。”
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滕海清一下惊呆了:“什么!你说什么!”
“师长牺牲了,已抬到了你(十一旅)的指挥部。”任伯生哽咽着说。
滕海清立即直奔指挥部而去。
原来八里庄战斗速战速决,俘虏了敌支队长李光明以下官兵570余名,毙伤100名,有300余人投诚。可就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亲临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彭雪枫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打完仗就到滕海清这里来。
滕海清这个流血不流泪的坚强硬汉,看到躺在那里的彭雪枫,不禁泪如涌泉。他俯身贴着彭雪枫遗体哭喊:“师长,你就这样走了……我们再也不能一起行军打仗了。我们要为你报仇……師长啊……师长……”
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师旅领导人当场商定,要为彭雪枫买一口上好的棺材。滕海清特地说:“上好的棺木是十二头的,由十二根粗木做成,只有富裕大户人家才有备用的。”
十二头的黑漆棺材买到了。警卫人员为彭雪枫的遗体擦洗、更衣。入殓后,由一个护灵小分队秘密送到洪泽湖畔停放。
滕海清再也见不到这位他衷心爱戴的首长、兄长,良师、益友,但彭雪枫仍然活在他的心中,他永远怀念彭雪枫。
滕海清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彭雪枫的遗志,努力工作,奋勇杀敌,屡建战功,他要完成彭雪枫的未竟事业,用累累战功告慰彭雪枫的英灵。
滕海清后来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苏北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7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