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贵州革命先驱段雪笙与宜宾的多重缘分‖黄川模 陈伟平

发布时间:2025-10-10 18:35  浏览量:1

贵州革命先驱段雪笙

与宜宾的多重缘分

黄川模 陈伟平

段雪笙(1901—1946),贵州省赤水县人,原名段泽杭,字翰荪,笔名汉生、雪生、雪笙等,赤水县最早的中共党员,1930年任北方“左联”首届党团书记,革命文学先驱,与鲁迅、周恩来等有深厚交往。鲜为人知的是,在他忠诚革命的一生中,却与民国时期宜宾的江安中学、南溪中学、宝元通公司,以及宜宾名人孙炳文、阳翰笙、黄凉尘等有着多重渊源与交谊。

受孙炳文指引投身革命

1917年,段雪笙考入与赤水相邻的四川省立第三中学(宜宾江安中学前身)。在时任校长秦镜淮〔古宋县(今兴文县)人,同盟会会员,秦青川烈士的五叔〕和部分进步教师影响下,段与南溪籍同学徐雨樵(1898—1976,齐白石弟子)、郭伯和(1900—1927,革命先烈)、张斗南(1901—1927,革命烈士)等结为挚友,倾向进步,逐渐成长为学生运动骨干。校内爱国热潮高涨,研究国事成风。1919年,四川军阀杨森私自撤换深受师生爱戴的秦校长,改委陈鸿经执掌省立三中。段积极与南溪、长宁、叙府、高县、珙县同学罢课反陈,掀起了江安县第一次学潮。事后,段被开除,经秦校长介绍转入成都公学,继续求学至毕业。时值北大师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波及四川,段成了四川响应“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成都多次学潮都有他的身影。

1924年春,为开阔眼界,追求光明,段雪笙来到北平,住在亲戚合江人廖劲伯(1885—1950)律师家里。在此,他有幸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南溪籍革命先驱孙炳文(1885—1927)。孙觉得段是一位有志有才有量的青年,遂着意培养,段遂以孙为师。

廖家藏书丰富。段借此机会饱览群书,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结合川黔民间故事和廖家所藏四川方言集文言版《蜀语》,辑译了一部自己的白话版《蜀语》。新《蜀语》经由孙炳文送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孙1921年在北大任教,因此熟悉)。蔡读后十分欣赏,便批准段为北大旁听生。

孙炳文是段雪笙革命生涯的领路人。他不仅在1925年介绍段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引荐段给蔡元培、鲁迅等在当时教育界和文坛最有声望的名人,为段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段由此认识了鲁迅、范文澜、周作人、林语堂等名家。后来,段与鲁迅一直保持书信联系,1930至1936年鲁迅在日记中先后五次提及段来访或来函。鲁迅成了段雪笙革命文学思想的导师。

1925年10月,邓演达、熊雄、高语罕联名电邀孙炳文去广州工作。不久,孙偕家人及张斗南、段雪笙等十余人,到广州任职。

1926年,段雪笙任孙炳文秘书,公开身份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政治部秘书,答家人问则说常与邓演达和鲁迅来往。宜宾高县人阳翰笙(1902—1993,著名革命文学家)当时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教,段即与阳交谈甚欢。1926年7月,邓演达随北伐军出征,孙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段即与南溪老同学张斗南,协助孙炳文完成各类繁杂的北伐留守后勤工作。

1927年4月16日,段随孙炳文一行奉命到上海,被国民党右派褚民谊出卖,上海法国巡捕蜂拥上船,将孙炳文及其长子孙宁世、秘书张斗南捕去,后被引渡到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关押,4月20日孙炳文被秘密杀害于龙华。与孙夫人任锐及孙济世兄妹幸免于难。

经鲁迅指导首任北平“左联”党团书记

1928—1929年,上海。经鲁迅推荐,段雪笙创作并出版了两部小说《女看护长》《两个不幸的友人》。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革命文学组织。鲁迅是旗手主将,段雪笙是忠实粉丝。1930年5月,段雪笙受中共的派遣,牢记两次当面听取鲁迅先生对筹建北平“左联”的指导意见,从上海到北平,在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运动,着手开展筹备北平“左联”。9月18日,北平“左联”(也称北方“左联”)在北平大学法学院召开成立大会,段雪笙、谢冰莹、潘训(潘漠华)、张璋、台静农、刘尊棋、杨纤如、郑伊红、陈沂被选为执行委员,同时段兼任党团书记。段积极团结进步作家,创办《前哨》《北方文艺》等刊物。

1931年,段回到上海。阳翰笙多次来访,任锐也曾率子女来访。

1932年4月,段雪笙到成都任《四川日报》编辑。1933—1936年,段雪笙先后在西安西北大学、兖州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校、临沂中学任教。其间,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帮助资助当地青年奔赴延安。先后以翰生、汉生、雪生、雪笙等化名发表诗文,如小说《林康节》、书评《不走正路的安得伦》、长诗《一颗会唱歌的心》等。

1935年,段雪笙与山东兖州人张月衡(1914—1986,中共党员)结婚。

受周恩来嘱托献身川南教育与经贸

1938年初,段雪笙受中共指示回川工作,到四川岳池中学任教。

1940年春,段雪笙偕妻张月衡到宜宾南溪中学(1943年改名南溪女子中学,今南溪一中前身)任教。段教国文,张教博物、理化、生卫、算术。

宜宾宝元通百货公司始创于1920年。科学的管理模式令其蒸蒸日上。后在宜宾自建大楼,在南溪、泸州、重庆、成都、昆明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川南、西南百货多出其间。抗战胜利后甚至发展到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地。

1942年7月,段雪笙因“赤化”师生的嫌疑,被当局勒令南溪中学解聘。此前,他结识了宝元南商店(宝元通公司南溪分店)经理陈俊然,被聘为该店文化教员,秘密参加中共南溪特支委宝元南小组活动,积极开展全民抗战和统一战线宣传。同时,到南溪官仓街朱德夫人陈玉珍家里做家庭教师,教授寄居在此的几个孩子学习文化。1943年,段雪笙受聘到宜宾宝元通公司,任人事股股长兼文化教员。其间,他经常往来于宜宾、重庆、南溪等地,了解金融动态,为党组织提供经济情报。1945年初,在重庆参加宝元通公司年会,其间会见老友阳翰笙。阳准备安排他到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段说:“我已见过周恩来同志。恩来同志要我回宜宾去,仍做宝元通工作。”

1946年1月,段雪笙参加宜宾南溪“反内战,争民主,声援昆明‘一二·一’惨案”活动。1946年3月,段积劳成疾,引起多症并发,病情日趋恶化,在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住院,治疗胃病,由房师亮教授主治。7月,因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乃出院回南溪,住其妻张月衡南溪女中宿舍,延请中医治疗。其伯兄段碧荪来南护理。8月15日(农历八月初五),段雪笙不幸逝于南溪女中寓所。暂殡于南溪老同学徐雨樵先生之地。年底,其子段传璧扶柩归于赤水,葬于赤水东门外段家祠堂祖茔。同年,张月衡因夫逝悲伤,加上时局紧张(当局强令教师加入国民党),便以回家探亲为由,辞去南溪女中教职,远赴北平。

1946年9月,中共川南地工委第一书记廖林生(1906—1989,荣昌人),到南溪李庄去找段雪笙接续组织关系。廖在《归舟恨晚忆雪笙》一文中说:“1943年春,欧志仁在叙永对我说过,他在重庆出发时,川南特委交了南溪党员的一个组织关系给他,这是一个老党员,名段汉生,是贵州赤水县城人……欧志仁对我说:段汉生有个家在南溪城内,又说段是长期在医院或家里养病……1946年某日,船抵李庄,我碰着一个同济大学留校的人,他告诉我,段汉生不久前已病故于南溪,他家里人准备把他的遗体搬回赤水安葬。我听这话后,内心十分悲伤,后悔来晚了。也好,这次南溪李庄之行,也等于来悼念他。”

永远怀念革命先驱段雪笙

《阳翰笙日记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第344页载,1945年1月27日:“五时赴(黄)苗子、郁风家晚餐……到时,雪笙(原注:即段雪笙,左翼作家,三十年代北平左翼领导人之一)、沙梅均先在。我和雪笙已经十多年不见了,他因胃病,神色显得很苍老。回想十多年前广东时代的雪笙,还是一个风流潇洒的白面书生。曾何几时,时代的风雨却已经使他渐渐地变老了。这真有点令人不胜今昔之感。”

1983年,阳翰笙到成都,段雪笙女儿段传琛拜望了阳老。阳老谈道:1945年,周恩来同志考虑以后党执政时很需要经济战线上有党的力量,故要雪笙仍回“宝元通”工作。

1984年5月10日,阳翰笙致信贵州遵义地委党史办:

“关于段雪笙同志生前的情况,我所了解的如下:一、一九二六年我在广东黄埔军校任教时,段雪笙同志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孙炳文(中共党员)处做秘书。那时我就知道段是中共党员。二三十年代我在上海时,就我所知,党派段雪笙同志到北京去做北京‘左联’的工作。三、抗战时期,段曾到重庆,当时我想把他安排在‘文工会’工作,但他亲自对我讲,他已见过周恩来同志,恩来同志要他回宜宾去仍在‘宝元通’工作。雪笙革命的一生,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坚贞不渝,是有贡献的。”

段雪笙(前中)与阳翰笙(后右)等人合影

宜宾筠连人黄凉尘(1912—2004),曾任宜宾宝元通公司会计、副经理,重庆宝元通公司总经理,1950年后曾任国家商业部顾问、全国工商联顾问等。1998年春节,他曾向赤水人秦川(1918—2003)讲道:“(当年)承周恩来总理的重视,派了这么重要的老党员到宝元通来工作。雪笙对宝元通的建设、职工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0年,段雪笙之墓迁葬于赤水红军墓园,并立有碑记。1986年秋冬,再迁葬于赤水革命烈士公墓,相关部门举办了“段雪笙逝世四十周年座谈会”,编辑出版了《段雪笙逝世四十周年(1946—1986)纪念专辑》。

段雪笙一生忠诚革命,以笔为枪,以文教身份为掩护,奔波于文教与经贸战线,正如其老友阳翰笙所说:“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坚贞不渝,是有贡献的。”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黄川模(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巴蜀家风研究中心理事长)

陈伟平(历史学硕士,宜宾市史志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