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吉安好人” 拟发布名单公示→

发布时间:2025-10-10 19:20  浏览量:1

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推荐评议工作程序,现对我市2025年第三季度“吉安好人”拟发布名单进行公示。如广大干部群众对拟发布名单有异议,可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明办反映。反映异议时,请提供本人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调查核实和反馈情况。

公示时间:2025年10月9日至10月14日

吉安市文明办

2025年10月9日

吕清桂 黄哨清 匡建兰

敬业奉献

古稀退休教师扎根乡土 笔耕不辍守护地方文脉(青原区)

曾思政,男,1951年9月生,青原区富滩中学退休教师,扎根乡土的“文化守望者”。他投身文化教育事业55年,退休后深耕地方文化,20年笔耕不辍,创作200余万字作品,主编或协编地方志书16部,个人出版多册书籍。他以笔为犁,为获第一手史料,足迹遍布青原,用坏四台电脑,编写多部志书,尽显对红色热土的眷恋。他化身红色基因“播种机”,将史料转化为鲜活故事,累计宣讲100余场,覆盖上万人次。疫情防控期间,他编防疫顺口溜、用抖音宣传,凝聚抗疫合力。他利用史志研究者身份调解矛盾,被聘为调解专家。如今,他仍坚持学习工作,欣慰于年轻人向他请教,立志将文化接力棒稳稳传下去。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校长、省级最美老教师、省级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省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党员等各级荣誉60余项。

乡村医生四十六载敬业如山 守护乡亲健康明灯(永丰县)

孔令传,男,1960年5月生,永丰县三坊乡丁坊村村医。1979年8月参加工作,坚守乡村医生事业四十六载。自投身乡村医疗事业起,便如一棵坚韧的白杨,深深地扎根在乡村的土地上。危急时刻,方显敬业本色。 2008年6月,山洪暴发,道路尽毁。一名产妇临盆在即,命悬一线!孔令传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蹚入齐腰深的湍急洪流,向产妇家艰难前行。每一步都险象环生,但他心中磐石般坚定:必须保障母子平安! 最终成功接生,当婴儿响亮的啼哭盖过雷鸣,那是对他无畏敬业精神最崇高的褒奖。四十六载坚守,孔令传以行动铸就丰碑。他诠释了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的真谛,是乡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

扎根基层三十余载 甘做法治路上的“贴心人”“代言人”“引路人”(安福县)

刘定军,男,1970年10月生,安福县司法局寮塘司法所所长。自1992年7月从江西省司法学校法律专业毕业以来,刘定军便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事业,至今已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三十余个春秋。他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全局干部职工、乡镇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模范”“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国家级、省级荣誉以及多项市、县级先进个人称号。

孝老爱亲

好儿媳11年肩负重担真情付出 为婆婆撑起“一片天”(井冈山市)

郭永桃,女,1979年12月生,井冈山市睦村乡移民新村村民。2014年其丈夫不幸身亡,后儿子患白血病病逝,丈夫和孩子的相继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十几年来她扛起家庭重担,细心照顾婆婆,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2017年,婆婆因体弱摔跤而失去自理能力,郭永桃没有被接二连三的苦难打倒,不离不弃,数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婆婆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还定时为婆婆洗澡、擦身,经常陪婆婆聊天,给婆婆讲村里的趣事。她不仅是婆婆的支柱,更是街坊邻里心中的榜样。她以坚强无私的精神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爱与坚持。

七旬儿郎以岁月温情守护百岁双亲(吉水县)

康招群,男,1951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水县白沙镇上田村村民。他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亦非家财万贯的富商,只是一位用双手托起父母晚年幸福、用双肩扛起家族责任的普通农民。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康招群家却同时拥有三位高龄老人,74岁的他仍在精心照顾着自己两位百岁父母。他的事迹如一缕清泉,浸润着乡邻的心田,影响着一方风气,他的孝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传统美德的传承之路。

好丈夫悉心守护瘫痪妻子十五载(永新县)

龙利民,男,1979年12月生,永新县烟阁乡水尾村村民。2010 年,他的妻子李美华因车祸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面对痛苦无助的妻子和年幼的子女,他扛起赚钱养家与照料妻子的重担。十五年来,他每日早起准备餐食、为妻子洗漱按摩,再就近打零工,从未远离。为预防妻子肌肉萎缩他自学按摩手法,每日推妻子外出散步透气,耐心安抚其情绪,让绝望的妻子重燃生活希望。家中被他打理得整洁无异味,其行为深获乡亲认可,称赞他是“全县第一人”。如今,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多方助力下,他儿女长大成人,家庭逐步走出阴霾。龙利民以五千多个日夜的不离不弃,诠释了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爱情佳话。

诚实守信

返乡非遗传承人以诚信守技艺 让庐陵瑰宝焕新颜(吉州区)

陈武森,男,1985年9月生,庐陵大漆工作室负责人。出身非遗手工世家的他,自幼浸润在庐陵米塑与螺钿大漆技艺的文化氛围中,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敬畏早已融入血脉。2018年,面对腾讯科技等企业的高薪邀约,他毅然选择放弃都市繁华,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情与传承非遗的使命回到家乡,郑重许下“打造庐陵非遗品牌,让庐陵非遗走向全国”的承诺。从返乡那天起,“诚信”便成为他传承路上的“定盘星”——用真材实料还原技艺本真,以亲力亲为保障传承质量,凭坚守诺言推动文旅融合。如今,庐陵米塑、螺钿大漆从“养在深闺”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新潮流”,而他也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返乡创业者“言出必行、诺出必践”的诚信担当。

42载扎根山区守诺言 甘做乡村文化振兴“老黄牛”(万安县)

何燕春,男,1962年4月生,中共党员,原万安县涧田乡文广站站长。他以对文化传承的赤诚坚守,践行着“不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失传”的诺言,42年扎根偏远山区,用行动诠释着诚信担当。他热爱乡村文化事业,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麒麟狮象灯”完整演绎,并成功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助力涧田乡古法红糖工艺焕发新生,引导群众扩大甘蔗种植,推动第八代传承人收徒传艺,使该工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带动当地红糖产业发展,年产量超百万斤;还原晓东畲族村传统手工榨油工艺,让古老技艺成为乡村特色风景。他积极争取资金修复红色遗址,联合党史专家挖掘整理“晓东村的红军树”“六子参军” 等红色故事,义务担任红色讲解员,投身“红色名村”建设与红色读物编纂。他先后获评为江西“最美基层文化人”“吉安市最美五老”、16次被评为全县文化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荣誉纪念证书。

半世纪理发匠艺暖人心 以3元理发摊守护邻里温情二十一载(永新县)

戴水玉,女,1954年9月生,永新县禾川镇学背社区居民。1977年,她为方便煤矿工友学习理发;1984年回乡支起理发摊,起初仅收五毛钱,2004年因街区改造搬至社区小巷后,坚持收费2元。随后即便物价上涨,在邻里主动要求下才将价格“涨”至3元,此后十余年始终未变。她的小店无招牌、无价目表,却因经济实惠与好手艺常年热闹,老人常来闲聊理发,曾来理发的孩童如今又带子女前来,老街坊直言“她搬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从青春到古稀,戴水玉始终用诚信与温情经营着小店,践行着方便邻里的学艺初心。

助人为乐

老党员坚守初心 以捐资助学、邻里帮扶等善举诠释助人为乐精神(井冈山市)

樊赟,男,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现任井冈山市碧溪镇乡贤联谊会会长。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1993年,用微薄的工资为一名家庭困难的初三学生缴纳学费;1995年,用自己工资担保,解决了两个无法缴纳学费的孩子入学问题;2006年,又通过银行贷款三万元为遭遇变故的青年教师解了燃眉之急;2019年捐资助学2000元;2021年捐资助学10000元……为激励学子,鼓励教师,他带领乡贤募集奖教助学金8万余元,他还多次为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等工程出谋划策、出资出力,为政府排忧解难。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樊赟一生扎根乡村基层,为家乡发展、群众利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一件件善举,在当地赢得一片赞誉,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游子牵头反哺家乡 办起5元管三餐“暖心灶”(峡江县)

李冬根,男,1970年8月生,峡江县戈坪乡芳洲村委洲上村村民,现为洲上村孝心基金会会长。2018年,在外做生意的李冬根看到当地“颐养之家”办得好,立刻想到了老家独自生活的老父亲:“老人家一个人在家,有时候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如果村里的老人也能有个食堂,那该多好。”同年7月,便牵头在芳洲村委成立了洲上颐养之家,召集村里26名在外工作人员自发组建了“孝心基金会”,自发捐款10余万元支起“老年灶”,规矩简单实在:村里70岁以上老人都能来吃,每人每天交5元伙食费,不够的由基金会兜底。“钱不够了大家随时捐。哪怕只有一位老人用餐,食堂也要办下去。”这句朴素的承诺,他坚守了8年。洲上颐养之家公益事业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累计获得奖补资金17.4万余元,孝心基金会累计收到爱心物资价值超20万元。李冬根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要求,将每一笔补助款用于改善老人伙食,添置活动场所设施。用老人们的话说,在洲上颐养之家,他们“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过得舒心。”李冬根曾荣获峡江县道德模范荣誉。

23年坚持献血助病患 8600毫升+34个治疗量践大爱(遂川县)

黄小桃,男,1968年9月生,遂川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他坚持献血23年,成为吉安中心血站的单采成分血志愿者后,他不管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仍风雨无阻地坚持前往吉安市中心血站参与单采成分血献血事业。“200ml、400ml、400ml、单采成分血2治疗量、单采成分血2治疗量……”长长的献血记录显示,2009年他全年单采成分血7次,达14个治疗量。23年来,他累计捐献全血8600毫升,单采成分血17次34个治疗量(机采成分血献血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享有按规定免费用血的权利,一个治疗量等同800ml全血)。2009年、2013年、2017年,黄小桃三次荣获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授予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誉称号,2023年2月荣获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见义勇为

“90后”党员教师深耕教育守初心 捐献造血干细胞显担当(吉安县)

吕清桂,男,1990年9月生,中共党员,吉安县敖城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师。在教育战线上,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师;在生命接力中,他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勇者。4月29日上午,吕老师躺在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看着护士将两根细细的针头扎进自己的手臂,微凉的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出,进入一旁的血细胞分离机。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中,他的思绪飘到了远方,想象着那个素未谋面的患者,此刻是否也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这份生命的礼物。采集过程漫长而煎熬,他的手臂渐渐变得麻木,身体也有些发冷,但他始终保持着安静,生怕影响采集进程。当医生宣布采集圆满结束,他看着采集袋中逐渐汇聚的“生命种子”说:“这就像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进步的喜悦,只不过这次,我书写的是生命的答卷。”近5个小时后,他成功完成捐献,共计捐献22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吉安县今年来第1例、吉安市第26例、江西省第394例、全国第1997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退役军人无偿献血24年 爱心相“髓”续“新生”(新干县)

黄哨清,男,1980年11月生,退役军人,新干县金川镇商贸社区居民,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县红十字会公益先锋。他24年坚守热血初心,累计献血18次达7000毫升,相当于1.7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他以“生命火种”跨越千里挽救陌生患者,无畏质疑毅然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吉安市2025年首例非亲缘捐献者。他心怀大爱乐于助人,资助寒门学子、紧急筹集救命款、无偿捐献…不断用军人脊梁托起生命希望。黄哨清服役期间曾两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获得三次“嘉奖”。

热心护士生死4分钟勇救溺水男子(泰和县)

匡建兰,女,1993年7月生,泰和县中医院主管护师。2025年6月28日12时许,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一名男子溺水昏迷,嘴唇发紫,失去意识,命悬一线。彼时正带着孩子在海边休假游玩的匡建兰听见有人呼救,第一时间冲向溺水昏迷者身旁,她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展开紧急救援,心肺复苏、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使用呼吸气囊……烈日当头,汗水湿透衣背,但她未曾停下。经过近4分钟争分夺秒的救援后,溺水男子恢复了自主呼吸。由于抢救及时,该男子脱离了生命危险。匡建兰抢抓黄金4分钟成功挽救陌生男子的生命,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充分彰显了“无论何时何地,守护生命”的职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