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证圣元年春闱赋:诗坛谪仙贺知章的状元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4 02:42 浏览量:9
证圣元年春闱赋:诗坛谪仙贺知章的状元之路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三月的长安,曲江池畔的柳丝已缀满新绿,尚书省贡院外的青石板路上,挤满了怀揣笔墨的寒门士子与锦袍加身的世家子弟。当主考官、凤阁舍人李峤亲手展开鎏金朱榜,在“一甲第一名”的位置念出“贺知章”三个字时,人群中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这位来自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士子,虽以诗文在江南小有名气,却远不及世家子弟那般张扬。直到有人低声吟起他去年在洛阳写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士子们才恍然惊叹:原来这位文风清浅如镜湖春水的诗人,竟成了武则天改元“证圣”后的第一位状元。
后世提起贺知章,多记得他“诗仙”李白的挚友、“吴中四士”之一的身份,记得《咏柳》的清新、《回乡偶书》的沧桑,却鲜少有人细究:这位以自然之笔惊艳千古的诗人,为何能在重经义、尚辞藻的武周科举中拔得头筹?翻开他的生平,从越州镜湖畔的少年苦读,到长安春闱的笔落惊鸿,再到四朝为官的豁达与归隐,藏着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位状元“以文载道、以诗传情”的人生答卷。
一、镜湖少年:越州的书香与自然之趣
贺知章的故乡,在越州永兴县的镜湖之畔。镜湖又称鉴湖,湖水清澈如镜,两岸杨柳依依,春日里白鹭掠水、桃花映波,秋日里渔舟唱晚、芦花飞雪——这片灵秀的山水,不仅滋养了贺知章的诗心,更塑造了他“不事雕琢、归于自然”的性情。
贺家是越州的书香门第,祖父贺德仁曾在隋代任太子洗马,以儒学闻名;父亲贺监虽未入仕,却承袭了家学,在镜湖畔开了一间私塾,教邻里子弟读书。贺知章四岁时,便跟着父亲在私塾里旁听,别的孩子还在为背《论语》发愁时,他已能指着窗外的柳树,说出“柳如眉”这样的比喻。父亲见他对自然格外敏感,便不再强求他死记硬背,而是常带他去镜湖泛舟,教他辨认岸边的草木、水中的鱼虾,告诉他:“天地间的道理,都藏在这些花草鱼虫里;文章里的灵气,也藏在这湖光山色中。”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贺知章十岁那年,父亲得了一场重病,临终前把他叫到床前,递给他一本祖父手注的《诗经》:“儿啊,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懂人心、知世事。若将来能写诗作文,就写些百姓能懂的话,别学那些故弄玄虚的文人。”贺知章抱着《诗经》,跪在床前哭了很久——从那以后,他便把“写百姓能懂的诗”刻进了心里。
父亲去世后,贺知章跟着母亲生活,日子过得拮据。为了补贴家用,他每天清晨去镜湖岸边的茶馆帮工,午后就躲在茶馆的角落里读《诗经》《楚辞》,晚上则借着油灯,把白天看到的镜湖景色、听到的百姓闲谈,写成短诗。有一次,茶馆的掌柜看到他写的“镜湖春水生,白鹭立渔竿”,笑着说:“知章,你这诗就像咱镜湖的水,干净透亮,比那些文人写的强多了。”
咸亨元年(670年),贺知章二十岁,第一次离开永兴,去越州府城参加解试。解试的考场设在越州孔庙,题目是“论浙东民生”。大多数士子都引经据典,谈“仁政”“德治”,唯有贺知章结合自己在镜湖看到的情况,写了“百姓苦水患,当修堤疏渠;百姓愁谷贱,当设市平价”的务实建议,还附上了一首《镜湖渔歌》,描述渔民的日常:“晨捕镜湖鱼,暮织湖边麻。但愿湖水安,岁岁足鱼虾。”
主考官看了他的答卷,不禁感叹:“此子既有经世之才,又有悲天悯人之心,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字能让百姓看懂。”当即把他列为越州解元,推荐他赴长安参加省试。
可就在他准备动身时,母亲突然中风,卧床不起。贺知章看着母亲瘫痪的双腿,把行囊又放回了原处:“娘,我不去长安了,在家陪您。”母亲拉着他的手,眼泪直流:“傻孩子,娘的病不打紧,你爹在地下看着呢,不能让他失望。”
就这样,贺知章又在家待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里,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在镜湖旁的私塾教书,偶尔还会帮越州府整理水利档案。他写下了许多关于镜湖的诗,比如《采莲曲》《湖边柳》,这些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在越州一带广为流传。有人劝他:“知章,你这么有才,不去长安考功名,太可惜了。”他总是笑着说:“能在镜湖教书,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百姓安居乐业,就很好了。”
垂拱四年(688年),母亲去世。贺知章按照礼制,为母亲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他看着镜湖的春水,想起了父亲的嘱托,终于下定决心:赴长安,参加科举。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二、长安路远:赴考途中的见闻与初心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贺知章背着行囊,踏上了北上长安的路。从越州到长安,全程两千多里,他没有坐官船,也没有骑马,而是跟着一支商队,一路步行。商队的掌柜是个越州人,知道贺知章的诗名,便笑着说:“贺相公,你都四十四了,还去考功名,图啥呀?”贺知章看着路边的麦田,说:“我不图官,就想看看长安的样子,看看那里的百姓过得好不好。”
沿途的景象,让贺知章心里五味杂陈。在苏州,他看到运河里的漕运船挤满了河道,船工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把粮食往岸上搬;在洛阳,他看到街头的流民坐在墙角,手里拿着破碗,向路人乞讨;在潼关,他看到守关的士兵穿着单薄的棉衣,冻得瑟瑟发抖。这些景象,都被他记在了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写成了一首首短诗,比如《漕运叹》《潼关雪》。
有一天,商队在洛阳城外的客栈歇脚。晚上,贺知章正在灯下整理诗稿,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哭。他走过去一看,是个年轻的士子,因为盘缠被偷,没法去长安参加科举,正坐在床上哭。贺知章掏出自己的盘缠,递给士子:“小兄弟,拿着吧,去长安好好考。”士子接过盘缠,跪在地上磕头:“多谢相公!您叫什么名字?将来我中了功名,一定报答您!”贺知章笑着说:“我叫贺知章,不用报答,你将来若能做官,多为百姓做事就好。”
正月底,贺知章终于抵达长安。他没有去繁华的朱雀大街,而是住在了城南崇业坊的一家小客栈里。客栈里住的大多是各地来的考生,其中有不少是年轻士子,看到贺知章满头白发,都忍不住问:“老相公,您也是来考科举的?”贺知章点点头:“是啊,我来看看长安的春天。”
备考的日子里,贺知章每天都会去曲江池畔散步。曲江池是长安的名胜,春日里柳丝依依,桃花盛开,许多士子都会在这里吟诗作赋。有一次,贺知章看到一群士子围在一起,正在品评一首诗。他凑过去一看,是首咏柳的诗,写得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贺知章忍不住说:“柳的美,不在枝叶的华丽,而在春风里的生机。若写柳,不如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士子们听到这话,都转过身来看他。其中一个穿着锦袍的士子,不屑地说:“你是谁啊?也敢在这里评诗?”贺知章刚要说话,突然有人喊道:“这不是越州的贺知章吗?我读过你的《镜湖渔歌》!”众人一听,都围了上来,纷纷请贺知章写诗。贺知章也不推辞,拿起笔墨,在纸上写下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士子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好诗!好一个‘春风似剪刀’!把柳的生机写活了!”那个锦袍士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贺知章的《咏柳》就在长安的考生中传开了,有人甚至把这首诗抄下来,贴在客栈的墙上。
三、证圣春闱:状元及第的清新之风
证圣元年二月,省试如期在尚书省贡院举行。这次省试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诗赋,第三场考策问。主考官是凤阁舍人李峤,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主张“文以载道”,最反感空洞无物的华丽文风。
第一场经义,题目是“《礼记·礼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释义”。大多数士子都围绕“君主仁德”展开,引经据典,说得天花乱坠。贺知章却在文章里写道:“‘老有所终’不在朝堂的赏赐,而在乡里的赡养;‘壮有所用’不在官职的高低,而在能凭手艺谋生;‘幼有所长’不在私塾的奢华,而在能读书识字。昔日孔子在洙泗讲学,不问出身,只教‘仁义’,便是‘幼有所长’的真义。”
李峤看到这篇经义时,不禁眼前一亮:“此子不空谈大道理,却能把‘大同’落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难得!”
第二场考诗赋,题目是“长安早春”。这是贺知章的强项,他没有写长安的繁华,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曲江池畔的百姓:“曲江柳色新,农夫耕早田。稚子追黄蝶,老妇捣新棉。长安春色好,不在帝王边。”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就像一幅生动的“长安早春图”。
李峤看了这首诗,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一首‘长安春色好,不在帝王边’!这才是诗的真谛——不是歌颂权贵,而是记录民生。”
第三场策问,是决定名次的关键。题目是“如何解决洛阳流民问题”,这正是贺知章沿途看到的景象。他结合自己的见闻,在答卷上写下了三条具体对策:
1. 设“流民营”:在洛阳城外设临时营地,给流民提供食宿,派医生为他们治病;
2. “以工代赈”:组织流民修缮洛阳的水利工程,给他们发放工钱和粮食,让他们能自食其力;
3. “户籍回迁”:派人核查流民的户籍,帮助他们回到故乡,免除三年赋税,贷给他们种子和农具。
他的策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务实,连“流民营需多少帐篷、水利工程需多少人力”都有详细估算。李峤看了,对副考官说:“这个贺知章,既有诗人的才情,又有循吏的务实,状元之位,非他莫属!”
放榜那天,贺知章早早地就到了贡院外。当他听到“一甲第一名:贺知章”时,没有像其他士子那样欢呼雀跃,只是默默地走到榜前,对着越州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他知道,这状元的名分,不是给他一个人的,是给母亲的期盼,是给父亲的嘱托,更是给沿途那些受苦百姓的承诺。
几天后,武则天在洛阳宫召见新科进士。武则天看着站在最前面的贺知章,笑着说:“朕听说你写了一首《咏柳》,把春风比成剪刀,很有意思。你说说,这‘剪刀’除了裁柳叶,还能裁什么?”
贺知章拱手道:“陛下,这‘春风剪刀’,还能裁掉百姓的苦难,裁出天下的太平。若陛下能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最好的‘春风剪刀’。”
武则天听了,点头称赞:“说得好!朕就喜欢你这样既会写诗,又懂民生的臣子。朕任命你为国子四门博士,负责教导太学生,你要把‘务实爱民’的道理,教给更多的年轻人。”
就这样,四十四岁的贺知章,成了大唐的状元,也成了国子四门博士。他的仕途,从此拉开了序幕。
四、四朝为官:仕途上的豁达与才情
在国子四门博士任上,贺知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教学方法。他不喜欢让太学生死记硬背经典,而是带着他们去长安的街头巷尾,观察百姓的生活,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写成短文或诗歌。有一次,他带着太学生去曲江池畔,看到农夫在田里插秧,便让他们写一首《插秧歌》。有个太学生写得空洞无物,贺知章就笑着说:“你没下过田,怎么能写出插秧的辛苦?不如明天跟农夫一起去插秧,体验一下再说。”
太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会写诗的博士”,他们说:“贺博士的课,就像他的诗一样,有趣又有用。”
大足元年(701年),贺知章因为教学有功,被提拔为太常少卿,负责祭祀礼仪。当时,武则天崇信佛教,想在洛阳修建一座巨大的佛像,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和民力。贺知章得知后,立刻上书劝谏:“陛下,如今洛阳还有许多流民没有安置,若此时修建佛像,不仅会耗费钱财,还会征调民力,百姓会怨声载道。昔日梁武帝崇信佛教,修建寺庙,最终导致国破家亡,陛下不可不鉴。”
武则天看了奏疏后,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知道贺知章说得有道理,最终放弃了修建佛像的计划。有人劝贺知章:“你怎么敢得罪陛下?不怕被贬官吗?”贺知章笑着说:“我是臣子,就该说真话。若因为怕得罪陛下,就看着百姓受苦,那我这个官,还有什么意义?”
唐中宗复位后,贺知章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负责科举考试。他主持科举时,不看重士子的出身,只看重他们的真才实学。有一次,一个出身贫寒的士子,因为没钱买笔墨,用木炭在纸上写答卷。贺知章看到后,不仅没有嫌弃,反而仔细读了他的答卷——答卷写得务实深刻,贺知章当即把他列为进士。后来,这个士子成了地方官,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特意写信给贺知章,说:“若不是您看重真才实学,我这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为百姓做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贺知章的仕途达到了顶峰,他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被封为“庆国公”。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的生活依旧简朴,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去长安的酒肆里喝酒。他最喜欢和文人墨客交往,尤其是李白。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初到长安,住在一家小客栈里。有一天,他在酒肆里喝酒,即兴写了一首《蜀道难》。贺知章正好也在酒肆里,听到李白的诗,不禁拍案叫绝:“你简直是天上的谪仙啊!”他当即解下身上的金龟(官员的佩饰,价值不菲),换了酒,和李白畅饮起来——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千古佳话。
后来,李白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赶出长安。贺知章得知后,亲自去送他,还写了一首《送李白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拿着这首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贺公,您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
五、回乡偶书:八十归客的故园深情
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六岁了。这年冬天,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向唐玄宗上书,请求辞官回乡:“陛下,臣年纪大了,不能再为朝廷做事了。臣想回到越州,看看镜湖的春水,了却毕生的心愿。”
唐玄宗舍不得他离开,多次挽留:“贺卿,你是四朝元老,为大唐付出了一辈子,朕还想和你一起赏长安的春天呢。”贺知章摇了摇头:“陛下,长安的春天很美,但臣更想念镜湖的春天。臣若能死在故乡,便无憾了。”
唐玄宗见他心意已决,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他亲自为贺知章设宴送行,还赏赐给他大量的钱财和土地,派专人护送他回越州。临行前,唐玄宗握着贺知章的手,说:“贺卿,你回乡后,一定要多写些诗,派人送到长安来,让朕也能看看越州的春天。”
贺知章回到越州后,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越州刺史带着百姓,在镜湖岸边迎接他,百姓们手里拿着鲜花,嘴里喊着:“贺公回来了!贺公回来了!”贺知章看着熟悉的镜湖,看着热情的百姓,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终于回来了。”
回到故乡后,贺知章住在镜湖旁的一座小宅子里。每天清晨,他都会拄着拐杖,去镜湖岸边散步,看着渔民捕鱼,看着农夫插秧,就像小时候一样。有一天,他在镜湖岸边遇到一群孩子,孩子们不认识他,围着他问:“老爷爷,您是谁啊?从哪里来?”
贺知章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不禁感慨万千。他回到家里,拿起笔墨,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对故乡的深情,很快就在越州一带广为流传。有人把这两首诗抄下来,贴在镜湖岸边的茶馆里,过往的行人看到后,都忍不住流泪——这哪里是诗,分明是每个游子心底最真实的牵挂。
天宝四载(745年)正月,贺知章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七岁。他去世后,越州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队伍从他的小宅一直排到镜湖岸边。百姓们手里拿着白花,嘴里念着:“贺公,您是个好官,是个好诗人啊!”
唐玄宗得知贺知章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下令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还派官员专程到越州为他主持葬礼。为了纪念贺知章,越州百姓在镜湖岸边修建了一座“贺公祠”,把他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诗刻在石碑上,供后人瞻仰。
六、诗名不朽:状元诗人的千古 legacy
贺知章去世后,他的诗歌很快传遍了全国。从长安的皇宫到越州的乡村,从文人墨客的书斋到百姓的茶肆,人们都在吟诵他的诗。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生动地描绘了贺知章的豁达;苏轼在《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后》里说:“此诗看似平淡,却字字含情,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为”;就连乾隆皇帝,也在南巡时专程去镜湖岸边的贺公祠,写下了“春风剪刀裁细叶,故园湖水忆归人”的诗句。
贺知章的诗歌,为何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诗,写的是百姓的生活,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情感。《咏柳》写的是春天的生机,每个人都能看到;《回乡偶书》写的是思乡之情,每个人都能体会。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就像镜湖的水,干净透亮,能照见每个人的心底。
而他的状元身份,也为后世的科举士子树立了榜样——状元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才情;不仅要会写文章,更要懂民生。他用一生践行了“文以载道、诗以传情”的理念,告诉后世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懂人心、知世事;写诗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记录生活、传递情感。
如今,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贺知章故里,还保留着他当年居住的小宅遗址,遗址旁的镜湖依旧清澈,岸边的柳树依旧在春风里摇曳。每年的春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瞻仰贺知章的遗迹,吟诵他的诗歌。孩子们在柳树下朗诵《咏柳》,老人们在湖边回忆《回乡偶书》,每个人都能从他的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贺知章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千古闻名的诗人。他只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百姓的读书人,一个用笔墨记录时代、传递情感的状元。但正是这份“真”,让他的诗歌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能打动每个人的心底。
这,就是贺知章——一位证圣元年的状元,一位以自然之笔惊艳千古的诗人。他的一生,就像他的诗一样,平淡却深刻,朴素却动人。而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更是一种“务实爱民、真挚自然”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就像镜湖的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告诉我们:最珍贵的才华,是能看懂生活;最伟大的成就,是能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