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好运的诗人,36岁高中状元85岁衣锦还乡,为官50年从未被贬
发布时间:2025-07-07 22:37 浏览量:1
在唐朝,科举制度刚兴盛起来,读书人基本只有仕途这一条体面的出路。贺知章作为江南士族子弟,家族肯定对他有期待,贺知章自然而然的也踏上了这条科举之路。
大唐历经三百年时光,扬名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可他们都逃不过进入官场被贬的命运。
只有贺知章,他仿佛是个例外,36岁得中状元,85岁衣锦还乡,为官将近五十载,却从未被贬,仕途难走,这在唐代诗人中很少见,为什么他能做到这点呢?
贺知章自幼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以文词知名。据清代《越中杂识》记载,贺知章幼时在绍兴家中看见了柳树抽芽,脱口吟诵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举动引得乡邻齐齐赞叹,此诗后来被证实是贺知章成年后所作,但传说附会于童年,正是因为他少年时已经初露锋芒。
越州民间故事称,贺知章十五岁时赴乡绅寿宴。席间主人命少年赋诗助兴,他挥毫立就:
“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篁。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末句暗讽主人吝啬,举座哗然,他却大笑掷笔,自掏银钱买酒痛饮——这时,“四明狂客”的疏狂已初露端倪。
公元695年,他参加了武则天证圣元年的科举考试,那年他36岁。贺知章凭借其高超的才华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一举考中进士,高中状元。这为他奠定了清贵的出身。
不久之后,因才华出众,经过陆象先的推荐,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教授学生,负责管教七品以上官员家的子弟,以及聪明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虽然这个职位品级不高,但却是他仕途的起点,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在此期间,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逐渐在官场中崭露头角。后迁太常博士,成为了唐朝时期国家大学的教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贺知章在官场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旷达平和、幽默风趣,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中比较吃的开。
《新唐书》中记载:“性旷夷,善谈笑。”贺知章这种性格豁达、处事圆润的性格,帮助其在复杂的官场中化解矛盾,避免树敌。
他不拘小节,敢于直言进谏,但又能巧妙处理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在老领导张说倒台后,政敌李林甫上台,清算张说派系,而贺知章正是张说提拔的,按惯例应该被清洗。
但贺知章天天在醉醺醺的写字,逢人就喊“喝一杯?”立稳了无害的人设,并且适当向李林甫示弱,每当问到与张说的关系,贺知章就装醉转移话题。
李林甫母亲去世,满朝写挽联,贺知章却大笔一挥,写下:“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用孔子哭弟子的典故,彰显文化,李林甫被夸有文化有品位。给政敌送文化光环,且成功送达了信号,“只搞艺术,不搞政治”。
而且贺知章交友广泛,提携后进:与张说、张九龄、李白、杜甫等名流交好。
尤其是与李白的故事,贺知章和李白的相识颇具戏剧性。那是在长安的一场诗会上,贺知章听闻李白已久,却未曾谋面,只闻其名。
李白一袭白衣踏入会场,他那潇洒不羁的气质瞬间引起了贺知章的注意,贺知章赶忙上去交谈,未曾想一聊之下,二人对诗歌的见解如此契合,简直是相见恨晚。
诗会进行的正激烈,李白却面露难色,原来他出门忘带酒钱,贺知章将自己腰间佩戴的金龟递给店家以此换酒,金龟是他官职的象征,价值不菲,这种豁达洒脱令人敬佩。
贺知章不顾李白和自己的身份地位悬殊,称其为“谪仙人”,并且大力推荐,传为佳话。这种乐于助人、不势利的品格赢得广泛尊重。
纵观历史,李白因不满现实而被贬,苏轼因言辞过激而入狱,甚至连才华横溢的杜甫,也只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一生。
可贺知章却不同。
贺知章避开了核心权力漩涡,虽然官至三品(秘书监),但他始终没有进入宰相班子或担任如御史大夫等等这些容易卷入政治风暴的核心要职。他的主要角色就是文化名臣、帝王顾问和学术领袖,执掌国家典籍与著作,教导太子李亨,主持皇家书院“丽正书院”,汇聚天下文士。
并且他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能得到庇护与认同,早期陆象先、张说等重臣格外赏识而且加以提携,在玄宗朝,他的学识、文采还有处事态度都深受玄宗喜爱欣赏。
在朝廷身居高位的贺知章,到了晚年却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辞官归隐。
他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天宝三载(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主动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这个时机选择非常明智。玄宗正直晚年,逐渐怠慢政事,李林甫专权,政治气氛逐渐变得险恶,张九龄此时已经被贬,他选择以年老、崇道为理由告老还乡是合情合理的。
玄宗不仅恩准,而且还给予他最好的礼遇,将贺知章在长安的居所赐名为“千秋观”,亲自率领太子李亨以及百官,在长安城东门设宴践行送别。还命令百官赋诗赠别,这一盛况是空前未有的。
因此,贺知章“从官五十年从未被贬”,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其个人才华、性格、智慧、选择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唐代官场中一个极为成功的特例。
贺知章和一般官僚不太一样。他中状元后没急着攀附权贵,而是先在国子监教书,后来长期担任文化教育类官职。这说明他选择仕途不完全是为了权力,更像是找个体制内平台施展才华。
盛唐时期文化氛围浓厚,秘书监这种职位既能接触国家典籍,又能和李白这样的文人厮混,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贺知章虽然身在官场五十年,但总保持“艺术家人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班搞事业,下班搞副业”。他推荐李白时押上金龟换酒,这种事普通官员绝对不敢干——可见他内心把文人雅趣看得比官场规矩更重。
他退休也退得很有风格。别人留恋权位,他借口修道说走就走,皇帝还依依不舍。这说明他始终把仕途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这种清醒的认知,可能正是他能善终的关键。
贺知章的一生,是不被名利束缚的一生,在权力至上的时代里,保持清醒、自由从容显得尤为难得。他的善始善终,成为后世文人羡慕和传颂的佳话。
信源:
《贺知章:回家是幸福的事》——中国知网 作者:王彬